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驾驶室举升及回落系统用的动力装置,公开了集成式电控换向油泵,其包括壳体(1)和油箱(5),壳体(1)内设有换向腔(10),壳体(1)上安装有进油管(11),换向腔(10)内设有换向阀芯(2),还包括电磁线圈(3),换向腔(10)内还连通有第一出油口(12)和第二出油口(13),换向阀芯(2)通过移动控制进油管(11)和第一出油口(12)或进油管(11)和第二出油口(13)的通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操作人员劳动强度,且方便扩展自动化控制操作;同时壳体、换向机构、电动泵高度集成,便于整车的安装与布局及适合增加外部防护,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Integrated electric control reversing oil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式电控换向油泵
本技术涉及汽车驾驶室举升及回落系统用的动力装置,尤其涉及了集成式电控换向油泵。
技术介绍
油泵是一种既轻便又紧凑的泵,有直列式、分配式和单体式三大类。油泵要有动力源才能运转,它下部的凸轮轴是由发动机曲轴齿轮带动的。油泵提出了一种具有一个由含铝材料制成的外壳的油泵和设置在该外壳中的可运动的模制件,其中,该可运动的模制件至少部分地由一种可烧结的、至少包含一种奥氏体的铁基合金的材料制成,并且其中由一种可烧结材料制成的该模制件具有一个至少为该外壳的热膨胀系数60%的热膨胀系数。目前国内外商用车所用的驾驶室举升液压油泵,均采用手动操作换向,在实际操作翻转驾驶室时,需要手动切换操作手柄杆,控制驾驶举升或下降,基于该限制,驾驶室举升油泵必须安装在车体外部,且位置适合人工观察和操作。既限制了车身布局,也不利于油泵加装外部防护,同时增加了劳动强度,而且不利于扩展自动化控制;且易发生锈蚀、碰撞产生各种质量隐患。因此我们考虑开发一款具有电控操作换向功能的举升油泵,可以方便车身布局,适合加装外部防护,减少操作人员劳动强度,且方便扩展自动化控制操作。目前,专利名称为矿用提升铰车紧急制动装置,专利号为200420099027.2的技术专利,通过将电磁换向阀II8的电源切断,电磁换向阀II8换向,油泵过来的液压油直接由电磁换向阀II8的回油口流回油箱,不再进入磁换向阀I,而液压缸中的液压油经电磁换向阀I7、电磁换向阀II8流回油箱,使液压缸的压力迅速失去,重锤3迅速下落,带动连杆2,使制动器1抱闸制动;切断总电源,不仅使电磁换向阀II8断电,而且使电机10也断电停止工作。替了制造、安装要求高度难度大的双活塞杆结构,并由电磁换向阀I锁定液压缸中的油压,由压力继电器控制电机,因此本技术具有节电、制作、安装方便,紧急制动迅速灵敏,工作可靠等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使用寿命较短、泵体控制不稳定的缺点,提供了集成式电控换向油泵。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集成式电控换向油泵,包括壳体和与壳体连接的油箱,壳体内设有换向腔,壳体上安装有进油管,进油管的一端与油箱连通,进油管的另一端与换向腔的中部连通,换向腔内设有换向阀芯,还包括电磁线圈,电磁线圈安装在壳体中并在通电情况下产生的磁性控制换向阀芯的移动,换向腔内还连通有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分别位于换向腔的左右两侧,换向阀芯通过移动控制进油管和第一出油口或进油管和第二出油口的通断。作为优选,还包括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安装在换向腔的左侧,弹簧的另一端与换向阀芯连接并推动换向阀芯向右移动。作为优选,电磁线圈靠近换向腔的右侧安装,通电状态下的电磁线圈推动换向阀芯向左移动。作为优选,进油管上安装有电动泵,电动泵将油箱内的压力油抽送至换向腔中。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电磁线圈连接并控制电磁线圈的通断电,控制器与电动泵连接并控制电动泵的工作。作为优选,换向阀芯包括柱体和安装在柱体左右两侧的密封圈,密封圈均与换向腔的壁面密封贴合,两个密封圈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之间的间距。作为优选,柱体的左右两侧均安上固装有凸环,密封圈安装在凸环上。作为优选,柱体上设有螺旋引流槽,螺旋引流槽的槽底均匀铺设有多个凸起。作为优选,柱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定位槽,位于换向阀芯同侧的定位槽与密封圈之间的距离为20mm~45mm,还包括缓冲环板,缓冲环板安装在定位槽中并绕定位槽转动。作为优选,缓冲环板上设有缓冲孔,缓冲孔的截面为三角形。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通过控制电控换向机构实现压力油按需要切换不同工作油路,操控汽车驾驶室举升和下降动作,减少操作人员劳动强度,且方便扩展自动化控制操作;同时壳体、换向机构、电动泵高度集成,便于整车的安装与布局及适合增加外部防护,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此外,换向阀芯内的螺旋引流槽以及缓冲环板等均起到缓冲压力油的目的,有效防止压力油冲击导致换向阀芯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原理框图。图3是图1的换向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推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壳体、2—换向阀芯、3—电磁线圈、4—弹簧、5—油箱、6—推杆、10—换向腔、11—进油管、12—第一出油口、13—第二出油口、110—进油口、21—柱体、22—密封圈、23—凸环、24—缓冲环板、211—螺旋引流槽、212—凸起、213—定位槽、241—缓冲孔、61—衔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集成式电控换向油泵,如图所示,包括壳体1和与壳体1连接的油箱5,壳体1内设有换向腔10,壳体1上安装有进油管11,进油管11的一端与油箱5连通,进油管11的另一端为进油口110,进油口110与换向腔10的中部连通,换向腔10内设有换向阀芯2,还包括电磁线圈3,电磁线圈3安装在壳体1中并在通电情况下产生的磁性控制换向阀芯2的移动,换向腔10内还连通有第一出油口12和第二出油口13,第一出油口12和第二出油口13分别位于换向腔10的左右两侧,换向阀芯2通过移动控制进油管11和第一出油口12或进油管11和第二出油口13的通断。还包括弹簧4,弹簧4的一端固安装在换向腔10的左侧,弹簧4的另一端与换向阀芯2连接并推动换向阀芯2向右移动。电磁线圈3靠近换向腔10的右侧安装,通电状态下的电磁线圈3推动换向阀芯2向左移动。还包括推杆6,推杆6的左端伸入换向腔10内并与换向阀芯2连接,推杆6的右端向右伸出电磁线圈3,推杆6的右端安装有衔铁61,当电磁线圈3通电时,衔铁6受到电磁线圈3的吸引力并向左推动换向阀芯2。进油管11上安装有电动泵,电动泵将油箱5内的压力油抽送至换向腔10中。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电磁线圈3连接并控制电磁线圈3的通断电,控制器与电动泵连接并控制电动泵的工作。换向阀芯2包括柱体21和安装在柱体21左右两侧的密封圈22,密封圈22均与换向腔10的壁面密封贴合,两个密封圈2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出油口12和第二出油口13之间的间距。柱体21的左右两侧均安上固装有凸环23,密封圈22安装在凸环23上。具体实施时:当电动泵总成启动工作时,油箱5内的液压油通过进油管11进入壳体1内的换向腔10,通过泵座上的换向阀芯2,分配压力油的流向。当电磁线圈3断电时,换向阀芯2受到弹簧4的弹力并向右移动,压力油经阀芯控制后进入第一出油口12;当电磁线圈3得电时,换向阀芯2受到电磁线圈3的作用力向左移动,压力油经阀芯控制后进入第二出油口13。如上所诉,通过操作电控换向机构,可实现输出的压力油在第一出油口12和第二出油口13之间的切换,第一出油口12和第二出油口13可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集成式电控换向油泵,包括壳体(1)和与壳体(1)连接的油箱(5),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设有换向腔(10),壳体(1)上安装有进油管(11),进油管(11)的一端与油箱(5)连通,进油管(11)的另一端与换向腔(10)的中部连通,换向腔(10)内设有换向阀芯(2),还包括电磁线圈(3),电磁线圈(3)安装在壳体(1)中并在通电情况下产生的磁性控制换向阀芯(2)的移动,换向腔(10)内还连通有第一出油口(12)和第二出油口(13),第一出油口(12)和第二出油口(13)分别位于换向腔(10)的左右两侧,换向阀芯(2)通过移动控制进油管(11)和第一出油口(12)或进油管(11)和第二出油口(13)的通断。/n
【技术特征摘要】
1.集成式电控换向油泵,包括壳体(1)和与壳体(1)连接的油箱(5),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设有换向腔(10),壳体(1)上安装有进油管(11),进油管(11)的一端与油箱(5)连通,进油管(11)的另一端与换向腔(10)的中部连通,换向腔(10)内设有换向阀芯(2),还包括电磁线圈(3),电磁线圈(3)安装在壳体(1)中并在通电情况下产生的磁性控制换向阀芯(2)的移动,换向腔(10)内还连通有第一出油口(12)和第二出油口(13),第一出油口(12)和第二出油口(13)分别位于换向腔(10)的左右两侧,换向阀芯(2)通过移动控制进油管(11)和第一出油口(12)或进油管(11)和第二出油口(13)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电控换向油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4),弹簧(4)的一端固安装在换向腔(10)的左侧,弹簧(4)的另一端与换向阀芯(2)连接并推动换向阀芯(2)向右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电控换向油泵,其特征在于:电磁线圈(3)靠近换向腔(10)的右侧安装,通电状态下的电磁线圈(3)推动换向阀芯(2)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正中,邵金龙,刘先镇,吴卓泉,陈兵,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科力车辆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