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驱动自动摇椅,包括支架和可在支架上前后摇晃的躺椅,其特征是采用电磁驱动,由磁力驱动器、驱动曲杆和控制电路构成动力输出机构,所述磁力驱动器由相互配合、可在相互之间形成推拉力的固定电磁线圈和活动磁铁组成,其中,固定电磁线圈固定设置在支架上,活动磁铁设置在驱动曲杆上,驱动曲杆与躺椅联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摇椅的舒适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用者不需要人为动作,即可享受舒适、惬意、逍遥的感觉。其摆动平稳、传动噪音低微。(*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日常生活用品,具体地说是一种可自动摇摆的躺椅。
技术介绍
实际生活中,躺椅是家庭常用的老少皆宜的休息休闲用品,故躺椅种类繁多、结构各异。但已有使用中的躺椅都不具有自动摇晃的功能,人为的动作使其舒适性和随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磁力驱动自动摇椅,使摇椅的舒适性、随意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支架和可在支架上前后摇晃的躺椅。本技术的结构特点是采用电磁驱动,由磁力驱动器、驱动曲杆和控制电路构成动力输出机构,所述磁力驱动器由相互配合、可在相互之间形成推拉力的固定电磁线圈和活动磁铁组成,其中,固定电磁线圈固定设置在支架上,活动磁铁设置在驱动曲杆上,驱动曲杆与躺椅联动。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技术自动摇摆的功能使摇椅的舒适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用者不需要人为动作,即可享受舒适、惬意、逍遥的感觉。2、本技术可以极好地改善使用者的睡眠状况,为其提供良好的休息方式。3、本技术采用电磁驱动,其摆动平稳、传动所产生的噪音低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磁驱动器结构示意图。图4-1、图4-2、图4-3、图4-4、图4-5、图4-6、图4-7为本技术磁力驱动器的工作过程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固定电磁线圈、2活动磁铁、3支架、4躺椅、5扶手、6驱动曲杆、7换向线圈、8缓冲弹簧、9轴承、10凹槽、11转动轴承、12连杆、13磁力驱动器、14靠背、15调节板、16调节螺孔、17可翻转的脚踏、18脚轮。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躺椅4以其呈圆弧状的扶手5支承在支架3的圆弧形顶杆上,相互间以设置在支架3顶杆上的轴承9和开设在扶手5底部的凹槽10滑动配合,在扶手5的转动中心位置处设置转动轴承11,转动轴承11的内圈与支架3的底座固联、外圈通过连杆12与扶手5固联。扶手5连同整个躺椅4可以以转动轴承11为中心形成一定角度的圆弧形摆动。如图1、图2所示,采用电磁驱动,由磁力驱动器13、驱动曲杆6和控制电路构成动力输出机构,驱动曲杆6与躺椅4联动,驱动曲杆6的摆动范围同样是以转动轴承11为中心,呈圆弧形摆动。这种倒置的吊兰式结构,摩擦力很小、摆动灵活,十分有效地解决自动摇椅摇摆时需要较大的推动力的关键问题。具体实施中,驱动曲杆6呈“Y”形设置,其输出的双杆端对称伸向躺椅4的两旁侧,并与躺椅4联动,适当设置驱动曲杆6的位置和形状,使其输出力的方向恰恰是在扶手5摆动的圆弧形轨迹的切线方向上。此外,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要求,躺椅靠背14应倾角可调,如图1中示出,在调节板15的不同位置上有调节螺孔16。另有在躺椅4前端伸出的可翻转的脚踏17。为了便于移动,还可以设置脚轮18。参见图3,磁力驱动器由相互配合、可在相互之间形成推拉力的固定电磁线圈1和活动磁铁2构成。其中,固定电磁线圈1固定设置在支架3上,活动磁铁2设置在驱动曲杆6上。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电磁线圈1为空心管状,与活动磁铁2形成有空气隙的滑套。活动磁铁2可以为电磁铁,也可以为永久磁铁。设置可针对活动磁铁2所处位置,适时变换固定电磁线圈1电磁极性方向的换向电路。具体实施中,固定电磁线圈1具有可同时改变电磁极性的三组,在位置上形成串联,相邻固定电磁线圈1之间的磁极极性相反;配合设置的活动磁铁2亦为三组,在位置上同样形成串联,相邻活动磁铁2之间的磁极极性相反。图3示出,在两只位于旁侧的固定电磁线圈1的外侧分别设置换向线圈7,换向线圈7,换向线圈7通过串联设置的单向二极管为固定电磁线圈1的换向提供单向触发电流。参见图4、图5,本实施例由图5所示的控制电路为各线圈提供工作电流及相关的控制信号,从而完成图4所示的电磁驱动器的工作过程。图5示出,由隔离变压器T提供各种工作电压,分别作为各单元电路的工作电源,各单元电路包括线圈回路包括活动磁铁的三组电磁线圈L1和三组固定电磁线圈L2,所有线圈并联设置在电源回路中。换向电路,以换向线圈L3作为检测元件,提供触发信号,两只换向线圈L3分别串联设置有单向导通二极管D1、D2,由三极管Q1、Q2、Q3和中间继电器J2构成信号放大电路、以换向继电器J3为换向执行器件,以换向继电器J3的一对常闭触点J32设置在固定电磁线圈L2的正向电流回路中,以换向继电器J3的一对常开触点J31设置在固定电磁线圈L2的反向电流回路中。工作时间设定电路由充电电容C1、充电电阻R1、调节开关K3、三极管Q4、Q5、Q6和继电器J4构成,充电电容C1上并联设置继电器J1的常闭触点,继电器J4的常闭触点串联设置在继电器J1的线圈回路中;调节开关K3用来调节三极管Q4射极的串联二极管数量,从而调节其不同的射极电压值,调整自动摇椅的工作时间,可以设定工作时间在10分钟到60分钟时段内。调速电路由拔动开关K2构成,拔动开关K2可选择的是电源变压器次级绕组不同匝数位置上的抽头引线。此外,控制面板上的各控制调节开关通过端子排或插件与控制电路相联接,在控制面板上设有工作时间设定开关K3、摆速调整开关K2、电源指示灯、过载保护熔丝等,以便于操作。本技术采用人为起动,一方面可减化结构,另一方面能克服较大的静止惯性力矩的起动能耗。具体工作过程接通外接电源,按下起动按钮开关K1,继电器J1线圈得电,其常开接触点实施电源自保,并联在充电电容C1上的继电器J1的常闭触点断开,电容C1开始充电,由开关K3调节的工作时间开始计时,此时,人为外力将摇椅向摆动方向任意摆动一下,随后摇椅便开始自动摇摆。图4-1所示位置,活动磁铁线圈L1和固定电磁线圈L2都处于通电状态,形成的电磁极性在图中标示,此时,几组活动磁铁因受到向右的电磁合力的推动,通过驱动曲杆带到摇椅向右摆动。这一推力在图4-3状态下终止,为了使活动磁铁继续向右运动,必须将固定电磁线圈L2的磁极极性进行换向。当活动磁铁运动在图4-2位置时,换向线圈L3由于链结的磁通发生了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这一换向检测电流发生稍早,不能立即换向,因此通过继电器J3线圈并联的电容器C2使换向指令继电器J2延时至图4-3的稍前段,此时J2方可得电,起动J3换向执行继电器,J3继电器两对常闭触点打开,两对常开触点接通,使固定电磁线圈电流方向反向。到了图4-4状态,活动磁铁继续受到向右的合力推动,这一状态由并联在换向继电器J3线圈上的电容器C3放电保持。二极管D1、D2使换向电路只接收换向线圈L3一个方向上的感应电流的触发,在摇椅一次全过程的摆动中,每一侧的换向线圈L3都只有一次的感应电流用于触发换向电路实施换向。为了保证工作可靠性、工作灵敏度,以及最小的力矩损耗,在中间继电器J2线圈上并联的电容C2的容量选择,还要考虑J2和J3两继电器固有机械动作时间的延迟,以保证换向时刻在图4-3所示的稍前段发生。活动磁铁到达图4-5的稍前段,电容C3方可放电完毕,此时,换向断电器J3失电,固定电磁线圈电流方向又翻转过来。随后呈现的图4-6所示的状态使活动线圈继续向右运动。以上两次磁场极性的变换足以使摇椅摆幅达到图4-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磁力驱动自动摇椅,包括支架(3)和可在支架(3)上前后摇晃的躺椅(4),其特征是采用电磁驱动,由磁力驱动器(13)、驱动曲杆(6)和控制电路构成动力输出机构,所述磁力驱动器(13)由相互配合、可在相互之间形成推拉力的固定电磁线圈(1)和活动磁铁(2)组成,其中,固定电磁线圈(1)固定设置在支架(3)上,活动磁铁(2)设置在驱动曲杆(6)上,驱动曲杆(6)与躺椅(4)联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效东,
申请(专利权)人:陈效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