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轮胎用胎圈构件包括:胎圈丝;第一胎圈填胶(101),其与所述胎圈丝直接接触或经由插入其间的其它层接触,并且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比所述胎圈丝的更靠外侧的区域中;和第二胎圈填胶(102),其与所述第一胎圈填胶(101)直接接触或经由插入其间的其它层接触,并且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比所述第一胎圈填胶(101)的更靠外侧的区域中。所述第一胎圈填胶(101)包含树脂A,并且所述第二胎圈填胶(102)包含树脂B,所述树脂B的熔点比所述树脂A的熔点高。
Tyre bead components, ty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tyre bead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胎用胎圈构件、轮胎以及轮胎用胎圈构件的制造方法
本公开涉及:轮胎用胎圈构件;轮胎;以及轮胎用胎圈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已经使用了包括一对胎圈部、从各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和从一个胎侧部向另一个胎侧部延伸的胎面部的充气轮胎。在这种充气轮胎的胎圈部中,从改善在轮辋上的固定性能的观点,采用其中埋设具有胎圈丝的胎圈芯并且在胎圈芯周围设置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胎圈填胶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轮胎,其包括:在胎圈芯的外周侧的使用硬质橡胶形成的下部胎圈填胶;以及上部胎圈填胶,其配置在下部胎圈填胶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该上部胎圈填胶的橡胶硬度比下部胎圈填胶的橡胶硬度低。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轮胎中,在轮胎的子午线方向截面中,从胎圈芯的外周面到上部胎圈填胶的上端的胎圈填胶整体的轮胎径向的高度(H)、从胎圈芯的外周面到下部胎圈填胶的上端的轮胎径向的高度(h)、以及将上部胎圈填胶的下端区域和下部胎圈填胶的上端区域的轮胎径向的重叠长度(a)调节在特定范围内。进一步,已经尝试使用被覆有树脂系被覆部的丝作为在胎圈部中使用的胎圈丝。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轮胎外皮用胎圈丝,其包括被覆有被覆部的线材组合体,所述被覆部由在室温下在10%伸长率下测量时具有至少等于70MPa的伸长切断系数的材料制成。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H5-131815[专利文献2]JP-ANo.S63-25110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1的轮胎被描述为包括由橡胶形成并且橡胶硬度不同的上部胎圈填胶和下部胎圈填胶。然而,专利文献1没有提供关于在这些胎圈填胶中引入树脂的描述,并且未关注含树脂的胎圈填胶的空气密封性的改善。另外,未检查行驶耐久性。此外,关于根据专利文献2的轮胎外皮用胎圈丝,描述了一种被覆有由如树脂等材料制成的被覆部的线材组合体,所述树脂等材料具有特定范围的伸长率和伸长切断系数;然而,在应用于轮胎的情况下,既未关注空气泄漏的抑制(即,空气密封性的劣化),也未关注行驶耐久性。鉴于上述情况,本公开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轮胎用胎圈构件,其表现出优异的空气密封性并且可以改善行驶耐久性;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该轮胎用胎圈构件的轮胎。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述问题通过以下公开来解决。<1>一种轮胎用胎圈构件,其包括:胎圈丝;第一胎圈填胶,其与所述胎圈丝直接接触或经由其它层接触,并且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所述胎圈丝的外侧的区域中;和第二胎圈填胶,其与所述第一胎圈填胶直接接触或经由其它层接触,并且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胎圈填胶的外侧的区域中,所述第一胎圈填胶包含树脂A,所述第二胎圈填胶包含树脂B,并且所述树脂B的熔点比所述树脂A的熔点高。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公开,可以提供一种轮胎用胎圈构件,其表现出优异的空气密封性并且可以改善行驶耐久性;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该轮胎用胎圈构件的轮胎。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通过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轮胎沿着轮胎的宽度方向切割而获得的截面的一侧的轮胎半截面图;图2为示出图1所示的轮胎的胎圈部附近的轮胎宽度方向放大截面图;图3A为垂直于胎圈丝的长度方向的截面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胎圈芯的一个实施方案;图3B为垂直于胎圈丝的长度方向的截面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胎圈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图3C为垂直于胎圈丝的长度方向的截面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胎圈芯的又一个实施方案;图4为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轮胎的胎圈部附近的轮胎宽度方向放大截面图;图5为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轮胎的胎圈部附近的轮胎宽度方向放大截面图;并且图6为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轮胎的胎圈部附近的轮胎宽度方向放大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案;然而,本公开不以任何方式限于以下描述的实施方案,并且在本公开的预期范围内可以在适当的修改下进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树脂”为涵盖热塑性树脂、热塑性弹性体和热固性树脂的概念,但不涵盖硫化橡胶。进一步,在树脂的以下说明中,术语“相同种类”意指关注的树脂具有共同的骨架作为构成各树脂主链的骨架,例如在酯系树脂或苯乙烯系树脂中。在本说明书中,用“~”表示的那些数值范围各自表示包括在“~”之前和之后分别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的数值的范围。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步骤”不仅涵盖独立的步骤,还涵盖不能清楚地与其它步骤区分的步骤,只要实现该步骤的预期目的即可。进一步,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热塑性树脂”是指随着温度升高而软化和流动并且在冷却时变为相对硬且坚固的状态,然而不具有橡胶状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热塑性弹性体”是指具有硬链段和软链段的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共聚物,所述共聚物包括构成结晶性高熔点的硬链段或具有高的内聚力的硬链段的聚合物,和构成非结晶性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软链段的聚合物。热塑性弹性体的实例还包括不仅随着温度升高而软化和流动并且在冷却时变为相对硬且坚固的状态,而且具有橡胶状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硬链段”是指是指比软链段相对更硬的组分,并且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软链段”是指比硬链段相对更软的组分。硬链段优选用作交联橡胶的交联点以抑制塑性变形的分子抑制组分。硬链段的实例包括如下链段,所述链段具有在主骨架中包含如芳香族基团或脂环族基团等刚性基团的结构或者通过分子间氢键或π-π相互作用使得分子间压紧的结构。同时,软链段优选展现出橡胶弹性的柔性组分。软链段的实例包括如下链段,所述链段具有在主链中包含长链基团(例如长链亚烷基)、具有高的分子旋转自由度且展现伸缩性的结构。<轮胎用胎圈构件>本公开的轮胎用胎圈构件(以下,也简称为“胎圈构件”)包括:胎圈丝;第一胎圈填胶,其与所述胎圈丝直接接触或经由其它层接触,并且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所述胎圈丝的外侧的区域中;和第二胎圈填胶,其与所述第一胎圈填胶直接接触或经由其它层接触,并且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胎圈填胶的外侧的区域中。第一胎圈填胶包含树脂A,第二胎圈填胶包含树脂B,并且树脂B的熔点比树脂A的熔点高。以下,树脂B可以称为“高熔点树脂B”,并且树脂A可以称为“低熔点树脂A”。进一步,当第一胎圈填胶和第二胎圈填胶彼此不区分并且共同描述时,它们可以各自简称为“胎圈填胶”。其中第一胎圈填胶“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所述胎圈丝的外侧的区域中”的构造可以为任意构造,只要以埋设胎圈丝的区域的轮胎径向最外侧位置作为基准位置,第一胎圈填胶至少形成在基准位置的更靠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中即可。注意的是,第一胎圈填胶可以在比基准位置更靠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中形成,并且第一胎圈填胶可以进一步在与埋设胎圈丝的位置重叠的区域中(例如,以这种方式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胎用胎圈构件,其包括:/n胎圈丝;/n第一胎圈填胶,其与所述胎圈丝直接接触或经由其它层接触,并且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所述胎圈丝的外侧的区域中;和/n第二胎圈填胶,其与所述第一胎圈填胶直接接触或经由其它层接触,并且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胎圈填胶的外侧的区域中,/n所述第一胎圈填胶包含树脂A,/n所述第二胎圈填胶包含树脂B,并且/n所述树脂B的熔点比所述树脂A的熔点高。/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06 JP 2017-1963631.一种轮胎用胎圈构件,其包括:
胎圈丝;
第一胎圈填胶,其与所述胎圈丝直接接触或经由其它层接触,并且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所述胎圈丝的外侧的区域中;和
第二胎圈填胶,其与所述第一胎圈填胶直接接触或经由其它层接触,并且配置在轮胎径向上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胎圈填胶的外侧的区域中,
所述第一胎圈填胶包含树脂A,
所述第二胎圈填胶包含树脂B,并且
所述树脂B的熔点比所述树脂A的熔点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用胎圈构件,其中所述树脂B的熔点为175℃~2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用胎圈构件,其中所述第一胎圈填胶和所述第二胎圈填胶各自的夏比冲击强度为5kJ/m2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胎圈构件,其中所述第二胎圈填胶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第一胎圈填胶的拉伸弹性模量高。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胎圈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胎圈填胶的拉伸弹性模量为137MPa~1,000MPa,并且
所述第二胎圈填胶的拉伸弹性模量为260MPa~1,400MPa。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胎圈构件,其中所述树脂A和所述树脂B为在构成各树脂主链的结构单元中具有共同骨架的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胎圈构件,其中所述树脂A和所述树脂B中的至少之一为热塑性弹性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用胎圈构件,其中所述树脂A和所述树脂B中的至少之一为聚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或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胎圈构件,其中所述胎圈丝由包含树脂C的被覆树脂层被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用胎圈构件,其中包含树脂D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笔本启之,山田拓海,中北行纪,铃木隆弘,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