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0401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其包括压缩机、至少一个热交换器、上吹型风扇、隔开热交换器侧空间与压缩机侧空间的隔板、以及在由所述隔板隔开的压缩机侧空间安装的电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压缩机侧空间的下方还设置有吸入空气到压缩机侧的空气吸入口,且所述电装部件安装在所述空气吸入口的上方侧,同时在所述电装部件上方的所述隔板上还设置有连通热交换器侧空间的空气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解决了压缩机侧散热通风与安全性相抵触的问题,加强了压缩机侧元件的散热效果,避免了出现在压缩机侧产生冷凝水等安全性等的问题。(*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具体涉及大型上吹空调器的室外单元。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其内部主要存在两种气流流向,外部空气通过热交换器进入室外机内部的热交换器侧,一部分沿着热交换器侧的气流I向上流动并由风扇排出,另一部分沿着气流II从热交换器侧进入压缩机侧,对压缩机侧进行散热通风。图1和图2分别是现有技术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外观示意图和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室外机的外壳1内部配置有压缩机(图中未示出)、热交换器3、风扇4、隔离热交换器侧和压缩机侧的隔板5、以及在压缩机侧空间的隔板5上安装的电装部件(以下也称为“P板”)6等。热交换器3在外壳1的侧面内部设置。隔板5设置在热交换器3和压缩机(图中未示出)的中间,且其上部和下部分别与外壳的顶板11和底板12相接,将室外机内空间分隔为2个部分,即压缩机侧空间21和热交换器侧空间31。在P板6的上方或旁边的隔板5上设置有一个可遮蔽的空气出口A,用于压缩机侧部件(如压缩机、P板6等)的散热降温。隔板5的下方还设置有供配管通过的配管通过口C,空气也可以通过这里流通(以下称为“空气流通口”)。此外,在压缩机侧空间的侧板13上有孔D1和D2,分别是用于取出电线的孔和用于取出配管的孔,一般情况下,孔D1、D2被封闭(例如,可以用胶带或密封用粘土等堵塞),只在需要取出电线或配管时打开,因此通常情况下不能流通空气。图3是现有技术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内部结构侧视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风扇4向上排风时,外部空气通过热交换器3进入热交换器侧空间31,一部分空气由于风扇4处的低气压,以及由于隔板5的阻挡作用而向上流动,形成气流I;同时,另一部分空气由于空气出口A处与空气流通口C处的气压差,以及气流I流向的共同作用,通过空气出口A流入压缩机侧空间21,又从压缩机侧空间通过空气流通口C流入热交换器侧空间31,形成气流II。当空调器室内侧在制暖(室外侧制冷)时,空气经过室外机的热交换器3并被降温成冷空气,部分该冷空气沿着气流II进入压缩机侧21;而压缩机侧21的空气温度由于压缩机等产生的热量而相对升高。此时,来自热交换器侧31的冷空气与压缩机侧21的热空气在空气出口A处交汇,可能在此发生结露。由于P板6的位置也在空气出口A附近(或者在其下方),而且在压缩机侧空间21的下方还有很多导线、接头或者电气元件,因此如果冷凝水下流,容易导致这些部件的短路等安全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者们认为,要解决上述安全性等问题,需要改变从热交换器侧到压缩机侧的气流方向;而要改变从热交换器侧到压缩机侧的气流方向,必须改变空气出口A与空气流通口C处的气压差,并且避免气流I对气流II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要保证热交换的效率没有明显下降。本技术的专利技术者们考虑到,风扇向外排风时,如果使空气出口A、空气流通口C两处中仅有空气出口A处气压降低,而空气流通口C处的气流直接从热交换器流入,那么就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为此,可以改造隔板的结构,如将空气流通口C处的隔板形式改进为直接封住部分热交换器,当风扇排风使空气出口A处气压降低时,只能通过热交换器从空气吸入口B进风,从空气出口A处出风,使气流II改变流向,从而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或者,也可以不在隔板5的下方设置空气流通口C,而在压缩机侧空间的侧板上设置空气吸入口B,通过该空气吸入口B直接从外部吸入空气,使气流II改变流向,从而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根据其改进的内部结构,改变从热交换器侧到压缩机侧的气流流向,避免冷热空气在压缩机侧结露,从而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电气元件等的短路,提高空调器室外单元的安全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其包括压缩机、热交换器、上吹型风扇、隔开热交换器侧空间和压缩机侧空间的隔板、以及在由所述隔板隔开的压缩机侧空间安装的电装部件(以下也称为“P板”),其特征在于,在压缩机侧空间的下方还设置有吸入空气到压缩机侧的空气吸入口,且所述电装部件安装在所述空气吸入口的上方侧,同时在所述电装部件上方的所述隔板上还设置有连通热交换器侧空间的空气出口。在本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其中所述空气吸入口是由所述隔板的底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相接触而隔开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在本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其中所述空气吸入口是所述热交换器的下端部。在本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其中所述隔板包括垂直于室外机底板的部分和向所述热交换器侧弯折的底端弯折部分,该底端弯折部分的端边与所述热交换器紧密接触而构成所述空气吸入口。根据这样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当室内制暖时,气流II的流向改变为将通过热交换器后的冷风通过空气吸入口B带入压缩机侧,再把压缩机侧的暖风通过空气出口A带入热交换器侧,然后通过风扇排出。这样既可以使P板得到通风散热,又使可能产生的结露发生在热交换器侧,使压缩机侧的P板及重要电气元件等不会发生短路等问题。同时由于此时空气出口A处的风向为从压缩机侧流向热交换器侧,不用担心可能通过风扇进入热交换器侧的雨水被气流吹入压缩机侧空间,所以空气出口A处的隔板形式,也可以相应地简化。在本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其中所述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热交换器,且所述隔板的所述底端弯折部分的个数与所述热交换器的个数相对应,且其端边分别与所述两个以上的热交换器相接触。另外,在本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其中所述空气吸入口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侧空间下方的空调室外单元的侧板上。在本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其中在所述隔板的热交换器侧空间一面的所述空气出口(A)的下方侧还设置有挡板。由于设置了该挡板,可以进一步防止在热交换器侧的自下方沿隔板上升的气流直接从热交换器侧通过空气出口A流向压缩机侧,从而可以防止冷热空气在压缩机侧交汇而冷凝。本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解决了压缩机侧散热通风与安全性相抵触的问题,加强了P板等压缩机侧元件的散热效果,同时也解决了在压缩机侧产生冷凝水等的安全性等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外部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内部结构侧视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内部结构侧视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内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内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内部结构侧视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内部结构前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大型空调器上吹室外机的内部结构侧视示意图。如图4所示,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图中未示出)、热交换器3、风扇4、隔开热交换器侧空间31与压缩机侧空间21的隔板5、以及在由隔板5隔开的压缩机侧空间21内的隔板5上安装的P板6。在P板6上方的隔板5上还设置有连通压缩机侧空间21与热交换器侧空间31的可遮蔽的空气出口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的室外单元,其包括压缩机、至少一个热交换器、上吹型风扇、隔开热交换器侧空间与压缩机侧空间的隔板、以及在所述压缩机侧空间中安装的电装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缩机侧空间的下方还设置有吸入空气到压缩机侧的空气吸入口,且所述电装部件安装在所述空气吸入口的上方侧,同时在所述电装部件上方的所述隔板上还设置有连通热交换器侧空间的空气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宋滔滔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