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96088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属于冷凝设备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冷凝外管、“S”型冷凝管、冷凝水进口缓冲腔、冷却器、循环泵;冷凝外管右端的上部开设有不凝气体出口管,底部开设有冷凝液出口管,左端设有尾气进口管;冷凝水进口缓冲腔为空腔结构,凝水缓冲腔与冷凝外管之间设有挡板,挡板上开设有“S”型冷凝管进口通孔;所述“S”型冷凝管穿过冷凝外管与冷却器通过管道连通,循环泵通过管道连接在冷却器和冷凝水进口缓冲腔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提高冷凝效率,且冷凝管的抗冲击能力强,冷凝管在使用过程中管内压力可实现稳定控制。

An organic solvent tail gas recover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
本技术属于冷凝设备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在工业化大生产时,为保证生产时所需溶剂的正常供应,需提前采购大量溶剂存储于有机溶剂储罐中,有机溶剂大多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存储过程中挥发的尾气如果不及时回收,不仅造成有机溶剂浪费,且会污染环境,因此会在有机溶剂储罐管道连接中安装尾气回收装置,用于回收挥发的溶剂,用冷凝管作为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需要冷凝管具有较高的冷凝效率,且运行稳定。目前的冷凝管大多采用直管结构,这种冷凝管冷却介质在冷凝管内停留时间短、冷凝效果差、冷凝水用量大的缺点;同时在直管结构的冷凝管使用的开始阶段,受热胀冷缩影响,冷凝管极容易炸裂。此外目前的冷凝管大多是冷却液直接用泵输送冷凝管,造成冷凝管压力过大,常出现因输送泵的输送流量不稳定造成冷凝管震动过大、甚至碎裂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能有效提高有机溶剂尾气的冷凝、回收效率,且冷凝管的抗冲击能力强,冷凝管在使用过程中管内压力可实现稳定控制。本说明书中所采用的左、右等方位名词,是为了便于准确表达本技术的结构而采用的,本技术在实际使用中不受方位名词的限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其包括冷凝外管1、“S”型冷凝管2、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冷却器4、循环泵5;所述冷凝外管1右端的上部开设有不凝气体出口管6,底部开设有冷凝液出口管7,左端设有有机溶剂尾气进口管8;所述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设置在冷凝外管1的右端,其为空腔结构,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与冷凝外管1之间设有隔板10,隔板10上开设有“S”型冷凝管2进口通孔;所述“S”型冷凝管2穿过冷凝外管1与冷却器4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循环泵5通过管道连接在冷却器4和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之间;所述冷凝外管1内部设有导流板9,相邻两块导流板9交错布置,导流板9与冷凝外管1内壁之间留有气相通道。作为优选,所述“S”型冷凝管为多根,在冷凝外管1内交错排列,可根据尾气量大小设置,随着冷凝管数量增加,冷却效率提高。作为优选,所述的有机溶剂尾气进口管8插入冷凝外管1的下部。作为优选,所述的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还包括冷凝水收集腔11,所述冷凝水收集腔11设置在冷凝外管1的左端,为空腔结构,冷凝水收集腔11与冷凝外管1之间设有隔板10,隔板10上开设有“S”型冷凝管2出口通孔。作为优选,所述循环泵5进口管上设有U型管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将冷凝管设置为“S”型不仅增加了冷凝液在冷凝管内的停留时间,增强了冷凝效果,且在冷凝器使用初期,“S”型的冷凝管能有效对抗因热胀冷缩对冷凝管的影响,有效避免了冷凝管在使用初期因热胀冷缩造成的损坏,设置多根“S”型冷凝管,其交错排列,提高了冷却效率。2、本技术通过冷凝水进口缓冲腔的设置,可有效避免因输送泵流量不稳造成的输送流量和压力波动对冷凝管的影响。3、本技术在循环泵的进口管安装U型管,可有效避免因冷凝器内液位低时,循环泵打空并因此导致的泵流量波动对冷凝管的影响。4、本技术通过设置导流板,并在导流板和冷凝管之间预留空隙,引导气体在冷凝管内的流向,气体从下到上,从左右到流动,延长冷热交换时间,提高冷却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隔板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导流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冷凝外管、2-“S”型冷凝管、3-冷凝水进口缓冲腔、4-冷却器、5-循环泵、6-不凝气体出口管、7-冷凝液出口管、8-尾气进口管、9-导流板、10-隔板、11-冷凝水收集腔、12-U型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如图1-3所示,所述的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包括冷凝外管1、“S”型冷凝管2、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冷却器4、循环泵5、冷凝水收集腔11;冷凝外管1右端的上部开设有不凝气体出口管6,用于排放不凝性气体和未被冷凝的气体;底部开设有冷凝液出口管7,用于回收冷凝后的尾气(即冷凝液);左端设有尾气进口管8,用于向冷凝管内通入需要处理的有机溶剂尾气。冷凝外管1内部设有导流板9,导流板9上开设有冷凝管通孔,“S”型冷凝管2从导流板9的通孔穿过,相邻两块导流板9交错布置,导流板9与冷凝外管1内壁之间留有气相通道(如图3),尾气进口管8插入冷凝外管1的下部,如此,有机溶剂尾气在导流板9的引导下,在壳程内停留时间延长,进而提高了本技术的换热效率。经试验验证,增加导流板9后,冷凝管的换热效率提高30-40%。冷凝外管1的右端设置有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左端设有冷凝水收集腔11,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和左端设有冷凝水收集腔11均为空腔结构,与冷凝外管1之间通过挡板10分开,挡板10上开设有“S”型冷凝管2进出口通孔,冷凝液先进入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再进入“S”型冷凝管2,冷凝液从“S”型冷凝管2出来后先进入冷凝水收集腔11,再从冷凝水收集腔11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至冷却器4;在冷凝器内,冷凝液走管程、有机溶剂尾气走壳程。从“S”型冷凝管2出来的冷凝水汇总至冷凝水收集腔11后进入冷却器4,在冷却器4内冷凝水被循环冷却,冷却器4的功率以能使“S”型冷凝管2内冷凝液温度维持在7-12℃之间为宜。经冷却器4冷却后的冷凝液用循环泵5通过管道输送至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冷凝液在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内缓冲后进入“S”型冷凝管2。冷凝液在冷凝管内换热后汇集至冷凝水收集腔11,并送至冷却器4冷却。循环泵5进口设有U型管12,U型管能保证管道内始终不会空管或半管,可有效避免因冷凝器内液位低时,循环泵5打空并因此导致的泵流量波动对“S”型冷凝管2的影响,进而有效避免了因流量波动对“S”型冷凝管2的影响。“S”型冷凝管为多根,在冷凝外管1内交错排列,随着冷凝管数量增加,冷却效率提高,但是超过一定数量后,冷却效率提高不大,一般设置5-10根。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技术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包括冷凝外管(1)、“S”型冷凝管(2)、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冷却器(4)、循环泵(5);所述冷凝外管(1)右端的上部开设有不凝气体出口管(6),底部开设有冷凝液出口管(7),左端设有有机溶剂尾气进口管(8);所述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设置在冷凝外管(1)的右端,其为空腔结构,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与冷凝外管(1)之间设有隔板(10),隔板(10)上开设有“S”型冷凝管(2)进口通孔;所述“S”型冷凝管(2)穿过冷凝外管(1)与冷却器(4)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循环泵(5)通过管道连接在冷却器(4)和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之间;所述冷凝外管(1)内部设有导流板(9),相邻两块导流板(9)交错布置,导流板(9)与冷凝外管(1)内壁之间留有气相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溶剂尾气回收装置包括冷凝外管(1)、“S”型冷凝管(2)、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冷却器(4)、循环泵(5);所述冷凝外管(1)右端的上部开设有不凝气体出口管(6),底部开设有冷凝液出口管(7),左端设有有机溶剂尾气进口管(8);所述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设置在冷凝外管(1)的右端,其为空腔结构,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与冷凝外管(1)之间设有隔板(10),隔板(10)上开设有“S”型冷凝管(2)进口通孔;所述“S”型冷凝管(2)穿过冷凝外管(1)与冷却器(4)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循环泵(5)通过管道连接在冷却器(4)和冷凝水进口缓冲腔(3)之间;所述冷凝外管(1)内部设有导流板(9),相邻两块导流板(9)交错布置,导流板(9)与冷凝外管(1)内壁之间留有气相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朝晖卢群松高伟博常坦然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汉盟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