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远程专利>正文

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081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属于高铁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车体、抗压柔性连接装置以及动力机构,车体横截面为椭圆形,内部设置有加强框,车体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车厢门,中间设置有安全门,抗压柔性连接装置设置在车体两端,抗压柔性连接装置通过封头与车体相连接,动力机构设置车体底部两端,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图圆形车体能够有效抗击增压过程中产生的压差,从而保证高铁车厢内部增压后,能够正常运行。

A kind of supercharged high-speed railway body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属于高铁设备

技术介绍
普通高铁车厢与大气相通,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是青藏、云贵高原,海拔都在三千米以上,还有不少在五千米以上的地区,按我国高铁的运营环境,不能在兰州以远,昆明以远安全运营,所以亟需一种增压高铁,能够保持高铁车厢内部压力不变,从而使得增压高铁可以在高原地区安全运营。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普通高铁车厢结构无法对车厢内部进行增压,使得高铁无法再海拔高的地区运行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包括:车体、抗压柔性连接装置以及动力机构,所述的车体横截面为椭圆形,内部设置有加强框,车体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车厢门,中间设置有安全门,所述的抗压柔性连接装置设置在车体两端,抗压柔性连接装置通过封头与车体相连接,所述的动力机构设置车体底部两端。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车体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窗框。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车厢门和安全门通过加强门框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车厢门设置有两扇,分布在车体两端。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动力机构包括车轮、转向架以及车底负载机构,车轮连接转向架,转向架通过车底负载机构与车体相连接。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将高铁车体结构设计为椭圆形,车体中设置了加强框,提高了车体的抗压能力,从而使得车体在低压地区行驶时,内部能够通过增压系统保持压力不变,车体在内外压差作用下密封良好,保证车厢内压力的稳定性,从而使得高铁能够在高原等低压地区正常运行。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其中,1、封头;2、车厢门;3、车体;4、加强框;5、窗框;6、加强门框;7、安全门;8、抗压柔性连接装置;9、动力机构;10、转向架;11、车底负载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包括:车体3、抗压柔性连接装置8以及动力机构9,所述的车体3横截面为椭圆形,内部设置有加强框4,车体3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车厢门2,中间设置有安全门7,所述的抗压柔性连接装置8设置在车体3两端,抗压柔性连接装置8通过封头1与车体3相连接,所述的动力机构9设置车体3底部两端。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当增压高铁在低压环境运行时,由于环境压力过低需要对车体3内部进行增压,车体3与窗框5、安全门7、车厢门2以及柔性连接装置6之间均为密封状态,通过增压系统对车体3内部进行增压后,车体3内外产生压差,由于车体3截面为椭圆形,压力均匀分布在车体3表面,从而使得车体3在压力作用下依旧能够正常运行。所述的车体3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窗框5。所述的车厢门2和安全门7通过加强门框6与车体相连接。所述的车厢门2设置有两扇,分布在车体3两端。所述的动力机构9包括车轮、转向架10以及车底负载机构11,车轮连接转向架10,转向架10通过车底负载机构11与车体3相连接。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中将高铁车体结构设计为椭圆形,车体中设置了加强框,提高了车体的抗压能力,从而使得车体在低压地区行驶时,内部能够通过增压系统保持压力不变,车体在内外压差作用下密封良好,保证车厢内压力的稳定性,从而使得高铁能够在高原等低压地区正常运行。所以,本专利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包括:车体(3)、抗压柔性连接装置(8)以及动力机构(9),所述的车体(3)横截面为椭圆形,内部设置有加强框(4),车体(3)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车厢门(2),中间设置有安全门(7),所述的抗压柔性连接装置(8)设置在车体(3)两端,抗压柔性连接装置(8)通过封头(1)与车体(3)相连接,所述的动力机构(9)设置车体(3)底部两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包括:车体(3)、抗压柔性连接装置(8)以及动力机构(9),所述的车体(3)横截面为椭圆形,内部设置有加强框(4),车体(3)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车厢门(2),中间设置有安全门(7),所述的抗压柔性连接装置(8)设置在车体(3)两端,抗压柔性连接装置(8)通过封头(1)与车体(3)相连接,所述的动力机构(9)设置车体(3)底部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体(3)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窗框(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远程程金璐
申请(专利权)人:金远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