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7812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5:26
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具备在车辆(1)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在左右后框架(140)之间配置的蓄电池(102),其中,左右后框架(140)具备从车辆(1)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从左右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还具备:从左右第一后框架(145)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配置在左右第一后框架(145)之间的收纳部(103),在左右后方延伸部(172)的后部设有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部(173),蓄电池(102)在左右第二后框架(15)之间配置于动力单元支承部(173)的上方。

Battery configuration structure and straddl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技术介绍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中,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其是在从向下管的延伸端部朝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撑条之间配置有单一的蓄电池的结构。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2795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跨骑型车辆中,在配置有收纳部和蓄电池的情况下,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免于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等外在原因的影响。特别是在将蓄电池配置于车辆后部的情况下,需要在与后轮等周边部件之间考虑布局的成立性。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且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涉及一种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其具备在车辆(1)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之间配置的蓄电池(10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具备从所述车辆(1)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还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之间的收纳部(103),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的后部设有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部(173),所述蓄电池(102)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之间配置于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173)的上方。根据该结构,收纳部配置在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之间,由此能够保护收纳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此外,蓄电池配置在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之间,由此能够保护蓄电池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此外,蓄电池配置于动力单元支承部的上方,由此从位于比动力单元支承部靠后方的位置的后轮远离,因此与后轮等周边部件之间能够满足布局的成立性。因此,能够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还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下中间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三后框架(16),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部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上部重叠,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三后框架(16)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下中间部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上下中间部重叠。根据该结构,通过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能够保护收纳部的上部及蓄电池的上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此外,通过左右一对的第三后框架能够保护收纳部的上下中间部及蓄电池的上下中间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还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所述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配置在所述收纳部(103)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下方。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收纳部及蓄电池与后方延伸部的上下之间存在的无效空间内配置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因此在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的方面优选。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前侧延伸部(151),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前侧延伸部(151)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下中间部重叠。根据该结构,通过左右一对的前侧延伸部能够保护收纳部的上下中间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收纳部。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收纳部(103)及所述蓄电池(102)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配置。根据该结构,与收纳部及蓄电池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收纳部及蓄电池的上端位置,因此能够将座椅高度抑制得尽可能低。此外,在蓄电池与后轮的前后之间,容易确保挡泥板的配置空间。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2)的下部后端(H2)配置在比所述收纳部(103)的下部后端(H1)靠上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2)的上部后端(H5)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后框架(15)的上缘(15e)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与蓄电池的上部后端配置在比第二后框架的上缘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收纳部及蓄电池的上端位置,因此能够将座椅高度抑制得尽可能低。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2)的上部前端(H4)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后框架(15)的上缘(15e)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与蓄电池的上部前端配置在比第二后框架的上缘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收纳部及蓄电池的上端位置,因此能够将座椅高度抑制得尽可能低。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从所述收纳部(103)的下部至上部而与所述收纳部(103)的后部重叠。根据该结构,通过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能够保护收纳部的后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收纳部。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173)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189),所述收纳部(103)及所述蓄电池(102)配置在比所述枢轴(189)的两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枢轴的两端能够保护收纳部及蓄电池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还具备位于所述蓄电池(102)的前方的第二蓄电池(101),所述收纳部(103)是收纳所述第二蓄电池(101)的蓄电池收纳部。根据该结构,通过收纳部能够保护第二蓄电池免于受到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保护多个蓄电池,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此外,收纳部配置在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之间,由此能够保护第二蓄电池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产生的保护作用与收纳部产生的保护作用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第二蓄电池。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102)及所述第二蓄电池(101)是向所述车辆(1)能够拆装的移动蓄电池。根据该结构,能够保护多个移动蓄电池,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而且,在侧视观察下,在蓄电池及第二蓄电池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配置的情况下,与蓄电池及第二蓄电池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蓄电池及第二蓄电池向车辆的拆装性。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跨骑型车辆具备上述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其具备:/n在车辆(1)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及/n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之间配置的蓄电池(102),/n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n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具备:/n从所述车辆(1)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及/n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n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还具备:/n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及/n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之间的收纳部(103),/n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的后部设有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部(173),/n所述蓄电池(102)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之间配置于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173)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其具备:
在车辆(1)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及
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之间配置的蓄电池(102),
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具备:
从所述车辆(1)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及
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
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还具备:
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及
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之间的收纳部(103),
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的后部设有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部(173),
所述蓄电池(102)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之间配置于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173)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还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下中间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三后框架(16),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部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上部重叠,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三后框架(16)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下中间部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上下中间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还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
所述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配置在所述收纳部(103)及配置所述蓄电池(102)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前侧延伸部(1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义隆大久保克幸仓持亮辻和夫岛村寿文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