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蓄电池收纳装置具备:蓄电池壳体(42);壳体侧连接端子(43),其能够与收纳于蓄电池壳体(42)的蓄电池(62A、62B)的端子部(41)连接;作用轴(164),其作为使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在与蓄电池(62A、62B)的端子部(41)接触连接的连接位置(P1)和从连接位置(P1)分离的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的作用点发挥功能,且位于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支轴(162),其作为使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位移的支点发挥功能,且位于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以及操作部(44b),其作为使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位移的力点发挥功能,且在连接位置(P1)处,位于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
Vehicle battery storag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蓄电池能够拆装地搭载于车辆,在蓄电池的充电时等将蓄电池从车身拆卸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然而,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在设置于车身框架的蓄电池壳体的内部突出设置有壳体侧连接端子。在蓄电池的安装时,如果将蓄电池从上方插入到蓄电池壳体内,则蓄电池的端子部与蓄电池壳体内的壳体侧连接端子连接。在这样的车辆中,要求实现蓄电池收纳装置的布局的效率化。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68753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蓄电池收纳装置的布局的效率化的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蓄电池壳体(42),其能够收纳蓄电池(62A、62B);壳体侧连接端子(43),其能够与收纳于所述蓄电池壳体(42)的所述蓄电池(62A、62B)的端子部(41)连接;作用轴(164),其作为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在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端子部(41)接触连接的连接位置(P1)和从所述连接位置(P1)分离的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的作用点发挥功能,且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支轴(162),其作为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在所述连接位置(P1)与所述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的支点发挥功能,且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以及操作部(44b),其作为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在所述连接位置(P1)与所述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的力点发挥功能,且在所述连接位置(P1)处,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根据该结构,在侧视观察下作用轴及支轴、以及连接位置处的操作部位于蓄电池的前后宽度内,由此与在侧视观察下作用轴及支轴、以及连接位置处的操作部位于蓄电池的前后宽度外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蓄电池的前后宽度方向上实现省空间化。因而,能够实现蓄电池收纳装置的布局的效率化。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退避位置(P2)处,所述操作部(44b)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外。根据该结构,与在退避位置处操作部在侧视观察下位于蓄电池的前后宽度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支点与力点的间隔,因此能够以较少的力使壳体侧连接端子移动。因而,能够容易地使壳体侧连接端子从退避位置位移至连接位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作用轴(164)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上下宽度(W2)内。根据该结构,与在侧视观察下作用轴位于蓄电池的上下宽度外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蓄电池的上下宽度方向上实现省空间化。因而,能够实现蓄电池收纳装置的布局的效率化。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支轴(162)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上下宽度(W2)内。根据该结构,与在侧视观察下支轴位于蓄电池的上下宽度外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蓄电池的上下宽度方向上实现省空间化。因而,能够实现蓄电池收纳装置的布局的效率化。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作用轴(164)与所述支轴(162)之间的上下关系在所述连接位置(P1)与所述退避位置(P2)变化。根据该结构,与在侧视观察下作用轴与支轴之间的上下关系在连接位置与退避位置不变(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壳体侧连接端子较大地位移。因而,能够容易地使壳体侧连接端子在连接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位移。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位置(P1)和所述退避位置(P2)的各位置处,所述操作部(44b)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比所述蓄电池(62A、62B)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无论在连接位置及退避位置的哪个位置,都能够从蓄电池的上方访问操作部。因而,与操作部的位置在连接位置与退避位置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操作部的操作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能够实现蓄电池收纳装置的布局的效率化。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左侧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去除了一部分部件的左侧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框架的左侧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框架的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身框架的俯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沿着图1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从左侧前部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主臂的立体图。图8是将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图2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侧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仰视图。图10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沿着图8的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沿着图9的XI-XI线的剖视图。图12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蓄电池支承框架的立体图。图13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蓄电池非固定状态时的立体图。图14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一部分的蓄电池非固定状态时的侧视图。图15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蓄电池固定状态时的立体图。图16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一部分的蓄电池固定状态时的侧视图。图17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沿着图13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端子支承部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蓄电池固定部的立体图。图20是将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蓄电池插入时的侧视图(a)、立体图(b)、俯视图(c)一并记载的图。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蓄电池固定部的立体图。图22是将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蓄电池锁定操作时的侧视图(a)、立体图(b)、俯视图(c)一并记载的图。图23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蓄电池锁定操作时的与图17同样的剖视图。图24是将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蓄电池锁定操作时的侧视图(a)、立体图(b)、俯视图(c)一并记载的图。图25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蓄电池锁定操作时的与图17同样的剖视图。图26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的蓄电池锁定完成时的与图17同样的剖视图。图27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和座椅的蓄电池锁定非完成时的局部剖面侧视图。图28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纳装置和座椅的蓄电池锁定完成时的局部剖面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前后左右等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的方向相同。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侧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图1是表示跨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蓄电池壳体(42),其能够收纳蓄电池(62A、62B);/n壳体侧连接端子(43),其能够与收纳于所述蓄电池壳体(42)的所述蓄电池(62A、62B)的端子部(41)连接;/n作用轴(164),其作为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在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端子部(41)接触连接的连接位置(P1)和从所述连接位置(P1)分离的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的作用点发挥功能,且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n支轴(162),其作为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在所述连接位置(P1)与所述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的支点发挥功能,且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以及/n操作部(44b),其作为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在所述连接位置(P1)与所述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的力点发挥功能,且在所述连接位置(P1)处,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蓄电池壳体(42),其能够收纳蓄电池(62A、62B);
壳体侧连接端子(43),其能够与收纳于所述蓄电池壳体(42)的所述蓄电池(62A、62B)的端子部(41)连接;
作用轴(164),其作为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在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端子部(41)接触连接的连接位置(P1)和从所述连接位置(P1)分离的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的作用点发挥功能,且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
支轴(162),其作为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在所述连接位置(P1)与所述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的支点发挥功能,且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以及
操作部(44b),其作为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能够在所述连接位置(P1)与所述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的力点发挥功能,且在所述连接位置(P1)处,在侧视观察下位于所述蓄电池(62A、62B)的前后宽度(W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久保克幸,仓持亮,西田翔吾,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