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车辆出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4001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辅助车辆出坑机构,包括轮毂连接盘、主支撑杆、第一副支撑杆和弧形板,所述轮毂连接盘表面设有若干轮毂连接孔,所述轮毂连接孔与车辆轮毂的螺栓连接孔位置相对应,所述主支撑杆的尾部与所述轮毂连接盘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杆的头端与所述弧形板的凹面铰接,所述第一副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支撑杆和所述弧形板的凹面铰接,所述弧形板随所述车辆轮毂同步转动并形成半径大于车辆轮胎半径的转动轨迹,所述主支撑杆与弧形板的铰接点距离所述车辆轮毂的轴心距离大于车辆轮胎半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大弧形板支撑车体,在轮毂转动后抬升并腾挪车轮以使车辆快速脱困。

Auxiliary vehicle exit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辅助车辆出坑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遇险辅助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车辆出坑机构。
技术介绍
车辆在路况不佳的路面行驶时可能会发生各种危急情况,如车轮爆胎、车轮打滑陷入坑内、制动效果不佳等问题。尤其是在雨天泥泞路面以及沙石较多的坑洼路面行驶时,车轮极易处于空转打滑状态,从而使车辆无法动弹。四轮驱动的车辆由于只需四个轮子中任意一两个车轮获得抓地力就可能脱困,因此遇到上述问题时较易处理,而两轮驱动的车辆则难以摆脱困境。此时常用的方法包括释放部分胎压,或者在轮胎下垫入布料、枝条等以期获得更大的摩擦,另外还可采用人力推动的方式来帮助车辆脱困。但是上述方法常常无法起到作用,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辅助车辆出坑机构,解决车辆驱动轮陷入打滑状态后的车辆脱困问题。本技术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辅助车辆出坑机构,包括轮毂连接盘、主支撑杆、第一副支撑杆和弧形板,所述轮毂连接盘表面设有若干轮毂连接孔,所述轮毂连接孔与车辆轮毂的螺栓连接孔位置相对应,所述主支撑杆的尾部与所述轮毂连接盘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车辆出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连接盘、主支撑杆、第一副支撑杆和弧形板,所述轮毂连接盘表面设有若干轮毂连接孔,所述轮毂连接孔与车辆轮毂的螺栓连接孔位置相对应,所述主支撑杆的尾部与所述轮毂连接盘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杆的头端与所述弧形板的凹面铰接,所述第一副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支撑杆和所述弧形板的凹面铰接,所述弧形板随所述车辆轮毂同步转动并形成半径大于车辆轮胎半径的转动轨迹,所述主支撑杆与弧形板的铰接点距离所述车辆轮毂的轴心距离大于车辆轮胎半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车辆出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连接盘、主支撑杆、第一副支撑杆和弧形板,所述轮毂连接盘表面设有若干轮毂连接孔,所述轮毂连接孔与车辆轮毂的螺栓连接孔位置相对应,所述主支撑杆的尾部与所述轮毂连接盘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杆的头端与所述弧形板的凹面铰接,所述第一副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支撑杆和所述弧形板的凹面铰接,所述弧形板随所述车辆轮毂同步转动并形成半径大于车辆轮胎半径的转动轨迹,所述主支撑杆与弧形板的铰接点距离所述车辆轮毂的轴心距离大于车辆轮胎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车辆出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副支撑杆,所述第二副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支撑杆和所述弧形板的凹面铰接,所述第一副支撑杆和第二副支撑杆分别位于所述主支撑杆的前后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车辆出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的凹面设有若干带销孔的铰接耳,所述主支撑杆和第一副支撑杆通过销轴与所述铰接耳连接。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远飞管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