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智能隔热无氧炭化设备,包括炭化装置和排烟装置;所述炭化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炉盖压紧装置,所述外筒体和内筒体间形成加热区;所述外筒体的底部设置进风口;所述内筒体的内部倾斜设置两块平行的隔料栅板,两块所述隔料栅板之间形成通风道,两块所述隔料栅板将内筒体分为下循环进风空间和上循环出风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可以保证提高炭化炉中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效率,避免了热量的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隔热无氧炭化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隔热无氧炭化设备,属于竹炭加工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毛竹加工剩余物和砍伐剩余物处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对环境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使人类社会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尤其是在因全球气候恶化而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今天,改变毛竹加工剩余物和砍伐剩余物的处置方式,积极开发和发展新技术,将毛竹加工剩余物和砍伐剩余物变为资源的处理方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生物质智能转化是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生态智能热解,模仿大自然天然气、煤炭、石油生产等原理,在短时间内完全联产转化为天然气、炭粉、醋液、生物油四种能源产品,实现绿色循环经济。生物质转化是在反应器中完全绝氧或只提供少量有限的空气使气化过程不至于大量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转化反应过程。生物质原料经过切碎烘干,经料仓通过一个气密系统输送到炭化装置。现有技术中的炭化炉,炭化炉内热传导效率低,烟气出口少导致炭化炉内热对流效率低下,导致烟气排出的速度慢,炭化炉内竹料的炭化效率低,加工耗时较长;同时炭化炉在对竹子进行加热炭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和竹焦油,在产生的高温烟气中存在足量的可燃性气体,这些可燃性气体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可以保证提高炭化炉中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效率,避免了热量的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隔热无氧炭化设备,包括炭化装置和排烟装置;所述炭化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炉盖压紧装置,所述外筒体和内筒体间形成加热区;所述外筒体的底部设置进风口;所述内筒体的内部倾斜设置两块平行的隔料栅板,两块所述隔料栅板之间形成通风道,两块所述隔料栅板将内筒体分为下循环进风空间和上循环出风空间;所述内筒体的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设置循环进风口;所述内筒体的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设置循环出风口;所述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循环出风口通过气体循环泵连接;所述内筒体的外壁上对称设置两个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分别位于所述内筒体的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和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所述内筒体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炉盖压紧装置包括顶盖,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在所述顶盖上周向分布;所述外筒体设有可燃气进口,所述排烟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筒体,所述排烟装置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可燃气进口。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内筒体的中部。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循环出风口位于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的顶部。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循环进风口位于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的底部。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排烟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可燃气进口的管道上设置有调节阀。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排烟装置包括竹焦油收集装置、冷却装置,引风机;所述竹焦油收集装置包括竹焦油流出管,水箱,竹醋液自流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两块所述隔料栅板倾斜设置在所述内筒体中,将内筒体的空间分为两部分,加之两块所述隔料栅板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使得炭化炉内空气传导产生更加有效率,提高了炭化炉内热传导效率,同时提高了炭化炉内热对流效率,导致烟气排出的速度增加,炭化炉内竹料的炭化效率高,加工耗时缩短;同时炭化炉在对竹子进行加热炭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和竹焦油,在产生的高温烟气中存在足量的可燃性气体,这些可燃性气体导入到所述可燃气进口,使得能源充分利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附图在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应用范围的情况下说明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隔热无氧炭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炭化装置、11外筒体、111进风口、112可燃气进口、12内筒体、121循环进风口、122循环出风口、123进料口、13炉盖压紧装置、2排烟装置、3加热区、4隔料栅板、5通风道、6下循环进风空间、7上循环出风空间、8气体循环泵、9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说明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等应作广义的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是一体成型,连接的方式亦不作限定,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是铆接、焊接等,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另外的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所熟知的机构间接连接。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或其它类似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说明和限定,术语“包括”应理解为开放式的,即,包括但不限于。如图1所示,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智能隔热无氧炭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炭化装置1和排烟装置2;所述炭化装置1包括外筒体11,内筒体12和炉盖压紧装置13,所述外筒体和内筒体间形成加热区3;所述外筒体11的底部设置进风口111;所述内筒体12的内部倾斜设置两块平行的隔料栅板4,两块所述隔料栅板4之间形成通风道5,两块所述隔料栅板4将内筒体12分为下循环进风空间6和上循环出风空间7;所述内筒体12的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6设置循环进风口121;所述内筒体12的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7设置循环出风口122;所述循环进风口121和所述循环出风口122通过气体循环泵8连接;所述内筒体12的外壁上对称设置两个进料口123,所述进料口123分别位于所述内筒体12的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6和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7;所述内筒体12设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炉盖压紧装置13包括顶盖,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在所述顶盖上周向分布;所述外筒体11设有可燃气进口112,所述排烟装置2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筒体12,所述排烟装置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可燃气进口112。采用以上的实施方式,两块所述隔料栅板4倾斜设置在所述内筒体中,将所述内筒体12的空间分为两部分,加之两块所述隔料栅板4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使得炭化炉内空气传导产生更加有效率,提高了炭化炉内热传导效率,同时提高了炭化炉内热对流效率,导致烟气排出的速度增加,炭化炉内竹料的炭化效率高,加工耗时缩短;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9的示数,来调节所述气体循环泵8的功率,使得所述内筒体内温度的控制更加智能化,同时炭化炉在对竹子进行加热炭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和竹焦油,在产生的高温烟气中存在足量的可燃性气体,这些可燃性气体导入到所述可燃气进口,使得能源充分利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进料口123位于所述内筒体12的中部,方便分别给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6和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7进料。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循环出风口122位于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7的顶部。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循环进风口121位于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6的底部。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排烟装置2的出口与所述可燃气进口112的管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隔热无氧炭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炭化装置和排烟装置;所述炭化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炉盖压紧装置,所述外筒体和内筒体间形成加热区;所述外筒体的底部设置进风口;所述内筒体的内部倾斜设置两块平行的隔料栅板,两块所述隔料栅板之间形成通风道,两块所述隔料栅板将内筒体分为下循环进风空间和上循环出风空间;所述内筒体的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设置循环进风口;所述内筒体的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设置循环出风口;所述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循环出风口通过气体循环泵连接;所述内筒体的外壁上对称设置两个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分别位于所述内筒体的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和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所述内筒体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炉盖压紧装置包括顶盖,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在所述顶盖上周向分布;所述外筒体设有可燃气进口,所述排烟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筒体,所述排烟装置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可燃气进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隔热无氧炭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炭化装置和排烟装置;所述炭化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炉盖压紧装置,所述外筒体和内筒体间形成加热区;所述外筒体的底部设置进风口;所述内筒体的内部倾斜设置两块平行的隔料栅板,两块所述隔料栅板之间形成通风道,两块所述隔料栅板将内筒体分为下循环进风空间和上循环出风空间;所述内筒体的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设置循环进风口;所述内筒体的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设置循环出风口;所述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循环出风口通过气体循环泵连接;所述内筒体的外壁上对称设置两个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分别位于所述内筒体的所述下循环进风空间和所述上循环出风空间;所述内筒体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炉盖压紧装置包括顶盖,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在所述顶盖上周向分布;所述外筒体设有可燃气进口,所述排烟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筒体,所述排烟装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莱乾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