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主要包括结构,具体地包括倾斜底面集水池,倾斜底面集水池下端设有多层吸附净化层,吸附净化层一侧设有挡墙,挡墙与多层吸附净化层形成清水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方法及应用,利用大自然自净能力,结合工程弃渣按一定要求进行分层堆存,利用渣石吸附性,形成高效大体量沉淀系统,实现污水自净化功能。
A kind of engineering wastewater purification structure with self-formed green subst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
本技术涉及工程生产废水处理,尤其是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
技术介绍
混凝土生产系统生产的废水,主要来源是骨料筛分车间和拌和系统的冲洗废水。其中,骨料筛分车间二次筛分废水量较大,其特性与砂石系统筛分车间废水相同,主要成分是石粉。现在我们使用的污水处理一般采用“弃料回收装置+辐流沉淀池+机械压滤脱水”的处理工艺。这种处理工艺需要很大面积的场地修建沉淀池。而水利工程大多位于高山峡谷之中,场地资源紧缺,且污水处理后的废渣还要另行处理,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水利工程中基坑开挖、地下洞室开挖、骨料开挖等所产生的废渣,其主要是较风化的碎屑岩石。当前,废渣处理方法主要是堆弃,部分用于护坡、拦渣坝、填埋等。堆弃渣体是将废渣视作废料处理,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造成很大浪费,甚至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在如今环水保高要求的环境下,对堆弃渣体的复绿也是工程验收的一项重要验收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方法及应用,利用开挖废弃的石渣作为过滤体,净化工程产生的废水,后期在堆渣上的吸附物(土、石粉等)作为生境基材,种植绿色植物,以达到生态修复的作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包括倾斜底面集水池,倾斜底面集水池下端设有多层吸附净化层,吸附净化层一侧设有挡墙,挡墙与多层吸附净化层形成清水沟。所述多层吸附净化层包括从上而下的大粒径块石堆积层,第一小粒径堆石层、第一中粒径堆石层,第二小粒径堆石层,第二中粒径堆石层。所述倾斜底面集水池一侧设有进水渠、漫流斜坡,进水渠、漫流斜坡均带有一定的坡面且指向倾斜底面集水池。所述清水沟中心低、外侧高。所述倾斜底面集水池外侧设有第一小粒径堆石层,第一小粒径堆石层与倾斜底面集水池相对一侧采用混凝土砌体。本技术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对于水电工程建设,本污水处理方式,可一定程度解决工程开挖期渣石的堆放问题,以及满足后期渣场治理的环水保要求。2)、通过大区域、大体量的堆积体的容纳与净化,实现来水与出水的均衡。3)、对于需要坡表复绿的堆渣场,可通过水的漫流,改变岩石表面性状和颗粒物的吸附,改善坡表的生境条件,使之适应绿色植被的生长。4)、在坡角堆积块石,对于原边坡坡角的加载,一定程度上可防止边坡(滑坡)发生地质灾害。5)、简单的改造,不仅可对工程生产废水进行净化,对于山体水土流失也可进行阻隔与留存,减少山体水土入江,确保入江水质的清澈,在沿江泥石流沟或山体坡角进行本技术的应用,可改善水土流失,也可确保入江水质,大规模应用可作为长江大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6)、相对于传统的挖沉淀池进行废水处理,本申请可做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在处理效率和效果上有效提高,投入的维护成本更是大大的节约,带来的工程效益显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平面布置图。图中:进水渠1,漫流斜坡2,倾斜底面集水池3,大粒径块石堆积层4,第一小粒径堆石层5,第一中粒径堆石层6,第二小粒径堆石层7,第二中粒径堆石层8,清水沟9,挡墙10,出水管11。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主要由进水渠1、漫流斜坡2、倾斜底面集水池3,大粒径块石堆积层4,第一小粒径堆石层5,第一中粒径堆石层6,第二小粒径堆石层7,第二中粒径堆石层8,清水沟9,挡墙10,出水管11组成。其中,进水渠1要求渠底具有一定坡度,保证进水的顺利下流,形成连续且具有一定防冲刷作用的动水环境,沟渠两侧为斜坡式或直立式均可,保证满足水源下泄量需求,通过渠底坡度和下泄水流控制沟底不被淤积。漫流斜坡2要求向下的坡度约为30°左右,且坡面为曲面扇形,尽可能多使污水源向倾斜底面集水池3发散。倾斜底面集水池3要求集水池底面为向外侧倾斜,倾斜底面集水池3周边为大块石堆积而成。大粒径块石堆积层4对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其厚度原则上大于整个弃渣体高度的1/5,确保入水及时下渗。第一小粒径堆石层5与倾斜底面集水池3相邻侧采用混凝土砌体,进行倾斜底面集水池3内污水源下渗至大粒径块石堆积层4后水平运移过程中的净化、吸附,输出水可坡表漫流,保证坡表块石充分吸附杂质。第一中粒径堆石层6是对经大粒径块石堆积层4过滤后的水源,下渗后的再一次过滤、净化;其厚度原则上大于整个弃渣体高度的1/5。第二小粒径堆石层7是对上部渗水进行充分净化,由于其孔隙的减少,下渗速率大大减缓,要求其厚度尽量薄,控制在整个弃渣体高度的1/10-1/8。第二中粒径堆石层8及以下为中粒径-大粒径块石层,整个厚度大约为整个弃渣体高度的2/5。清水沟9要求沟内向中间汇流,沟底两侧与中间具有一定坡度。沟内水与坡内底部水是连通的,形成相对静止的水环境,且通过大体量的静态水,自身也是一次沉淀过程。这里的清水沟位于渣体底部,通多环向布置的挡墙形成一个大体积的挡水结构,将经渣体吸附后的处理水,再次沉淀净化。另外挡墙还可起到对挡墙外侧生产活动、交通等的防护作用。清水沟一侧与坡体(或者说渣体)相连,一侧与挡墙相连。挡墙10要求为重力式挡墙,挡墙斜面朝外,直面朝坡侧。挡墙10构成一个相对封闭圈,用于构成清水沟9对静态的储水和净水环境,另一方面挡墙10也可对落石进行阻挡保护挡墙外侧的安全。出水管11位于下游侧,且出水管11的接口穿过挡墙10。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方法,将工程弃渣分层堆存,并使废水在堆渣上充分吸附与充填,形成复绿基材。在该方法中,首先通过倾斜底面集水池3集水,利用多层不同粒径的弃渣层进行吸附,达到过滤、净化的目的。通过对小浪底水电站的实践,说明大块石大面积、大规模的堆积,可较大程度适应心墙坝坝身变形,保证自身稳定,且一旦形成规模后,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本技术的实施过程,可根据污水处理要求的不同,改变堆积层层数、堆积层块石粒径等,甚至结构上进行小型化设计,能满起到污水的净化作用。本技术可以理解为在块石堆积体上布置的传统沉淀池,但不是通过水的静态沉淀,净污分层来实现污水处理目的。而是污水通过池底下渗过滤,污水进,静水出的方式实现污水处理目的。上述结构可应用于沿江泥石流沟或山体坡角。通过改造后沉淀后的水资源可实现多方面利用:1)、检测达标后自排入江;2)、泵送循环利用及其他。沉淀池使用周期结束后,可通过沉淀物对斜坡的自适应分布或人工干预,形成边坡绿化基材,实现沉淀物的原地利用,构建新的生态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倾斜底面集水池(3),倾斜底面集水池(3)下端设有多层吸附净化层,吸附净化层一侧设有挡墙(10),挡墙(10)与多层吸附净化层形成清水沟(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倾斜底面集水池(3),倾斜底面集水池(3)下端设有多层吸附净化层,吸附净化层一侧设有挡墙(10),挡墙(10)与多层吸附净化层形成清水沟(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的工程废水净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吸附净化层包括从上而下的大粒径块石堆积层(4),第一小粒径堆石层(5)、第一中粒径堆石层(6),第二小粒径堆石层(7),第二中粒径堆石层(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形成复绿基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功开,宛良朋,陈盼,王义锋,李华,李冰,彭帅,王坤,潘洪月,孟友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