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层屏蔽膜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3228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屏蔽膜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多层屏蔽膜包括复数个单元膜,所述单元膜包括一基材层、一屏蔽层以及一吸波层,所述基材层一面设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中填充屏蔽材料形成所述屏蔽层,所述吸波层至少覆盖所述屏蔽层,或至少覆盖所述吸屏蔽层及所述基材层具有所述凹槽的一面,所述单元膜叠加设置或背靠背设置形成多层结构。所述多层屏蔽膜在保持透明特性的同时屏蔽能力较强,且柔性好,便于贴附,适用范围广;所述多层屏蔽膜能有效的降低电磁辐射反射回空间,有利于减少电磁辐射的污染,同时屏蔽性能更佳,不易于被反射波探测到;多层结构屏蔽能力更强,适用于对屏蔽能力要求较高的场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屏蔽膜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磁屏蔽
,更准确的说涉及一种多层屏蔽膜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射频设备广泛使用。常见的射频设备如工业用电气设备、广播电视发射塔、无线通信网络、高压输电线、家电等,在工作时会向外传送电磁波能量,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会对人体或机器产生影响,其程度与它的能量大小直接相关,电磁辐射所产生的能量大小取决于其频率的高低,可按其频率排成从低到高的若干个等级,频率愈高,电磁辐射所产生的能量就愈大,过大的电磁辐射能量会破坏人体的生理组织分子。如今,射频设备在人类活动的场所大量装备,且频谱范围不断展宽,强度成倍增加,如果电磁辐射超过了人体或机器所能够承受的限度,即形成电磁污染,不仅会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是危害严重的“隐形杀手”,电磁污染已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之后的第五大污染。针对电磁污染问题,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采用电磁屏蔽技术,包括吸收式和反射式电磁屏蔽,均采用电磁屏蔽材料对电磁波进行屏蔽。不同的应用领域,对电磁屏蔽材料的要求也不同。在需要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层屏蔽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数个单元膜,所述单元膜包括:/n基材层,所述基材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若干凹槽;/n屏蔽层,在所述凹槽中填充屏蔽材料形成连通的网格构成所述屏蔽层;以及/n吸波层,所述吸波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屏蔽层,或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屏蔽层和所述基材层第一表面,或至少覆盖所述基材层的第二表面;/n且所述单元膜通过粘接层叠加设置或背靠背设置形成多层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屏蔽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数个单元膜,所述单元膜包括:
基材层,所述基材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若干凹槽;
屏蔽层,在所述凹槽中填充屏蔽材料形成连通的网格构成所述屏蔽层;以及
吸波层,所述吸波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屏蔽层,或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屏蔽层和所述基材层第一表面,或至少覆盖所述基材层的第二表面;
且所述单元膜通过粘接层叠加设置或背靠背设置形成多层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屏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是周期性的,或是非周期性的,或是随机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屏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高度范围为500nm至10μm,所述凹槽的宽度范围为500nm至10μm,所述凹槽的间隔距离范围为500nm至500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屏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的高度小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或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或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屏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为正方形、长方形或梯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屏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的一面为平面、凸面或凹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屏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第一表面进一步的设有聚合物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屏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层为透明热固化胶,或为光固化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屏蔽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采用透明的热固化胶、光固化胶或PET、PC等柔性高分子材料,所述屏蔽层采用金属、石墨烯或碳纳米管材料,所述吸波层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艳花徐建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