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轮悬挂式单轨车辆对应轮轨耦合系统,包括箱型梁、转向架、分别安装在所述箱型梁内部两侧壁上端和下端的稳定钢轨和导向钢轨、安装在箱型梁内部底端上的走行钢轨、安装在转向架上且与稳定钢轨配合的稳定钢轮、安装在转向架上且与所述导向钢轨配合的导向钢轮以及安装在所述转向架上且与走行钢轨相配合的走行钢轮;稳定钢轮的轮缘向下且与稳定钢轨下侧的轨头相贴合;导向钢轮的轮缘向上且与导向钢轨的上侧轨头相贴合;走行钢轮的轮缘向内且与所述走行钢轨的内侧轨头相贴合,降低了轮轨磨耗,保证车辆运行的可靠稳定性,且有效的解决了轮轨蠕滑造成的冲角引起的损坏,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轮轨磨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轮悬挂式单轨车辆对应轮轨耦合系统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钢轮悬挂式单轨车辆对应轮轨耦合系统。
技术介绍
悬挂式单轨交通是目前最前卫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其优点是空间利用率高,适应性强,同时,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乘坐舒适度,同时,噪音小也是其优良的性能之一,但是,现有耦合系统中钢轨磨耗严重,车体运行平稳性低,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轮悬挂式单轨车辆对应轮轨耦合系统,以解决现有轮轨磨损严重,车辆运行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钢轮悬挂式单轨车辆对应轮轨耦合系统,包括箱型梁、转向架、分别安装在所述箱型梁内部两侧壁上端和下端的稳定钢轨和导向钢轨、安装在箱型梁内部底端上的走行钢轨、安装在所述转向架上且与所述稳定钢轨配合的稳定钢轮、安装在所述转向架上且与所述导向钢轨配合的导向钢轮以及安装在所述转向架上且与所述走行钢轨相配合的走行钢轮;所述稳定钢轨、走行钢轨及走行钢轨均包括轨底、设置在所述轨底上的轨腰以及设置在所述轨腰顶端的轨头;所述稳定钢轮、导向钢轮及走行钢轮均包括轮体、设置在所述轮体两端的轮辋、位于所述轮体内的轮毂以及连接在所述轮毂与所述轮辋之间的车轮腹板;所述稳定钢轮的轮体以及所述导向钢轮的轮体均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稳定钢轮的轮缘向下且与稳定钢轨下侧的轨头相贴合;所述导向钢轮的轮缘向上且与所述导向钢轨的上侧轨头相贴合;所述走行钢轮与水平面相垂直,所述走行钢轮的轮缘向内且与所述走行钢轨的内侧轨头相贴合。进一步,所述轮辋端面设置有具有锥度的踏面,所述踏面与所述轨头配合连接。进一步,所述轨头为圆弧状结构,且所述踏面与所述轨头相接触的接触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进一步,所述转向架包括转向架构架、安装在所述转向架构架上且用于制动走行钢轮的制动装置以及用于为制动装置提供能量的制动储能器,所述走行钢轮设置在所述制动装置的两侧,所述导向钢轮设置在所述转向架构架的外侧,所述稳定钢轮设置在所述转向架外侧且位于所述导向钢轮上方。进一步,所述转向架构架下端设置有枕梁,所述枕梁与所述转向架构架之间设置有拉杆,所述枕梁上还设置有上盖。进一步,所述上盖与所述转向架构架之间铰接有弹簧减震器,所述上盖与所述枕梁之间斜向设置有油压减震器。进一步,所述枕梁与所述上盖之间还设置有钢簧。进一步,所述箱型梁外壁上设置有加强筋。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提供的钢轮悬挂式单轨车辆对应轮轨耦合系统:(1)其结构强度高,减振效果好,钢轮与钢轨接触为点接触,大大降低了轮轨间的贴合面积,降低了磨耗,且车轮能够沿着轨头平稳滑动,避免了猛烈的轮轨冲击,避免了因过度约束导致的轮轨磨耗和损坏;且导向钢轮、稳定钢轮分别与对应轨道紧密贴合,有效的避免了振动冲击和碰撞噪声。(2)该系统的轮轨支撑为六点支撑的超静定结构,对失稳有着极强的抗性,该六点支撑同时作用在车体和箱型梁上,只需其中两点仍处于接触状态,车辆依然不会发生倾覆,保证车辆运行的可靠稳定性。(3)该系统很好的解决了轮轨蠕滑造成的冲角引起的损坏,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轮轨磨耗,同时也为单轨车辆进一步提速做好铺垫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耦合系统示意图;图2为技术中车辆相对于轨道发生滚动时的轮轨运动关系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稳定钢轨、导向钢轨或走行钢轨结构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中稳定钢轮、导向钢轮或走行钢轮结构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中车辆与轨道耦合轴测图;图6为本技术中转向架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箱型梁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车辆耦合计算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5所示,钢轮悬挂式单轨车辆对应轮轨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型梁1、转向架2、分别安装在箱型梁1内部两侧壁上端和下端的稳定钢轨3和导向钢轨4、安装在箱型梁1内部底端上的走行钢轨5、安装在所述转向架2上且与稳定钢轨3配合的稳定钢轮6、安装在所述转向架2上且与所述导向钢轨4配合的导向钢轮7以及安装在转向架2上且与走行钢轨5相配合的走行钢轮8。箱型梁1内部底端设置有走行板,走行轨道安装在走行板上,支撑车体。两侧的稳定钢轨3及导向钢轨4均左右对称。该系统中的钢轮与钢轨接触为点接触,大大降低了轮轨间的贴合面积,降低了磨耗,此外导向钢轮7及稳定钢轮6与对应轨道紧密贴合,避免了振动冲击和碰撞噪声。该系统的轮轨支撑为六点支撑的超静定结构,对失稳有着极强的抗性,该六点支撑同时作用在车体和箱型梁1上,只需其中两点仍处于接触状态,车辆依然不会发生倾覆,保证车辆运行的可靠稳定性。稳定钢轨3、走行钢轨5及走行钢轨5均包括轨底30、设置在轨底30上的轨腰31以及设置在轨腰31顶端的轨头32;稳定钢轮6、导向钢轮7及走行钢轮8均包括轮体60、设置在轮体60两端的轮辋61、位于轮体60内的轮毂62以及连接在轮毂62与轮辋61之间的车轮腹板63.稳定钢轮6的轮体60以及导向钢轮7的轮体60均与水平面平行,稳定钢轮6的轮缘64向下且与稳定钢轨3下侧的轨头32相贴合;导向钢轮7的轮缘64向上且与导向钢轨4的上侧轨头32相贴合;走行钢轮8与水平面相垂直,走行钢轮8的轮缘64向内且与走行钢轨5的内侧轨头32相贴合。在转向架2相对于箱型梁1发生滚动的过程中,如顺时针转动,左侧的稳定钢轮6沿稳定钢轨3的轨头32向右上方滑动,右侧稳定钢轮6沿稳定钢轨3的轨头32向右下方滑动,右侧导向钢轮7沿导向钢轨4的轨头32向左下方滑动,左侧的导向钢轮7沿导向钢轨4的轨头32向左上方滑动,右侧走行钢轮8沿走行钢轨5的轨头32向下左方滑动,左侧走行钢轮8沿走行钢轨5的轨头32向左上方滑动。该结构设计很好的解决了轮轨蠕滑造成的冲角引起的轮轨损坏,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也相当程度降低了轮轨磨耗,同时也为单轨车辆进一步提速做好准备。为了避免过度约束而导致的轮轨磨耗和损坏,本技术中,轮辋61端面设置有具有锥度的踏面65,踏面65与轨头32配合连接,轨头32为圆弧状结构,且踏面65与轨头32相接触的接触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通过该结构配合,使得车轮能够沿轨头32平稳滑动,避免了剧烈的轮轨冲击。如图6所示,转向架2包括转向架构架20、安装在转向架构架20上且用于制动走行钢轮8的制动装置21以及用于为制动装置21提供能量的制动储能器22,走行钢轮8设置在制动装置21的两侧,导向钢轮7设置在所述转向架构架20的外侧,稳定钢轮6设置在所述转向架2外侧且位于导向钢轮7上方。为了减缓车辆与转向架2之间的直接作用力,转向架构架20下端设置有枕梁24,枕梁24与转向架构架20之间设置有拉杆23,枕梁24上还设置有上盖25。上盖25与转向架构架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钢轮悬挂式单轨车辆对应轮轨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型梁(1)、转向架(2)、分别安装在所述箱型梁(1)内部两侧壁上端和下端的稳定钢轨(3)和导向钢轨(4)、安装在箱型梁(1)内部底端上的走行钢轨(5)、安装在所述转向架(2)上且与所述稳定钢轨(3)配合的稳定钢轮(6)、安装在所述转向架(2)上且与所述导向钢轨(4)配合的导向钢轮(7)以及安装在所述转向架(2)上且与所述走行钢轨(5)相配合的走行钢轮(8);/n所述稳定钢轨(3)、走行钢轨(5)及走行钢轨(5)均包括轨底(30)、设置在所述轨底(30)上的轨腰(31)以及设置在所述轨腰(31)顶端的轨头(32);所述稳定钢轮(6)、导向钢轮(7)及走行钢轮(8)均包括轮体(60)、设置在轮体上的轮缘(64)、设置在所述轮体(60)两端的轮辋(61)、位于所述轮体(60)内的轮毂(62)以及连接在所述轮毂(62)与所述轮辋(61)之间的车轮腹板(63);/n所述稳定钢轮(6)的轮体(60)以及所述导向钢轮(7)的轮体(60)均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稳定钢轮(6)的轮缘(64)向下且与稳定钢轨(3)下侧轨头(32)相贴合;所述导向钢轮(7)的轮缘(64)向上且与所述导向钢轨(4)上侧轨头(32)相贴合;所述走行钢轮(8)与水平面相垂直,所述走行钢轮(8)的轮缘(64)向内且与所述走行钢轨(5)内侧轨头(32)相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钢轮悬挂式单轨车辆对应轮轨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型梁(1)、转向架(2)、分别安装在所述箱型梁(1)内部两侧壁上端和下端的稳定钢轨(3)和导向钢轨(4)、安装在箱型梁(1)内部底端上的走行钢轨(5)、安装在所述转向架(2)上且与所述稳定钢轨(3)配合的稳定钢轮(6)、安装在所述转向架(2)上且与所述导向钢轨(4)配合的导向钢轮(7)以及安装在所述转向架(2)上且与所述走行钢轨(5)相配合的走行钢轮(8);
所述稳定钢轨(3)、走行钢轨(5)及走行钢轨(5)均包括轨底(30)、设置在所述轨底(30)上的轨腰(31)以及设置在所述轨腰(31)顶端的轨头(32);所述稳定钢轮(6)、导向钢轮(7)及走行钢轮(8)均包括轮体(60)、设置在轮体上的轮缘(64)、设置在所述轮体(60)两端的轮辋(61)、位于所述轮体(60)内的轮毂(62)以及连接在所述轮毂(62)与所述轮辋(61)之间的车轮腹板(63);
所述稳定钢轮(6)的轮体(60)以及所述导向钢轮(7)的轮体(60)均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稳定钢轮(6)的轮缘(64)向下且与稳定钢轨(3)下侧轨头(32)相贴合;所述导向钢轮(7)的轮缘(64)向上且与所述导向钢轨(4)上侧轨头(32)相贴合;所述走行钢轮(8)与水平面相垂直,所述走行钢轮(8)的轮缘(64)向内且与所述走行钢轨(5)内侧轨头(32)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轮悬挂式单轨车辆对应轮轨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61)端面设置有具有锥度的踏面(65),所述踏面(65)与所述轨头(32)配合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咏志,邬平波,曾京,戴焕云,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西交智众科技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