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空轮体及装有该轮体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02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空轮体及装有该轮体的车辆,其中,中空轮体包括轮毂和胎体,轮毂包括内轮毂和外轮毂,内轮毂和外轮毂之间设有轴承,胎体覆盖外轮毂的外侧,并与外轮毂固定连接,外轮毂与内轮毂转动连接,内轮毂上设有用于连接车体的支撑件,支撑件位于内轮毂的下部。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中空轮体取消了轮辐,采用轴承实现轮体的转动,并将支撑件设置在内轮毂的下部,减少整个轴承和轮毂的受力,有效防止轮毂变形,延长中空轮体的使用寿命;并将该中空轮体应用在车辆上,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辐条损坏难以维修的问题。

A hollow wheel body and a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wheel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空轮体及装有该轮体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轮
,尤其涉及一种中空轮体及装有该轮体的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大部分车轮一般采用轮辐、轮圈和车胎三个部分构成,轮辐是车轮上介于车轴和轮圈之间的支撑部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们需要没有轮辐的中空轮体,比如全新概念的自行车、推车等。而带有轮辐的轮体,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不足,比如自行车车轮的断链的问题,还有转向轮的辐条断裂、扭曲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中空轮体,取消车轮上的轮辐,避免辐条断裂、扭曲的问题,外形更美观,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其上装有中空轮体,解决了辐条损坏维修麻烦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中空轮体,包括轮毂和胎体,所述轮毂包括内轮毂和外轮毂,所述内轮毂和所述外轮毂之间设有轴承,所述胎体覆盖所述外轮毂的外侧,并与所述外轮毂固定连接,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转动连接,所述内轮毂上设有用于连接车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内轮毂的下部。优选地,所述内轮毂包括左侧盖和右侧盖,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盖内侧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右侧盖内侧设有第二缺口,所述外轮毂上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朝向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设置,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和所述第三缺口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轴承的容纳腔,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三缺口的内壁接触配合。优选地,所述外轮毂还包括主体和外轮毂盖,所述外轮毂盖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外轮毂盖和所述主体配合形成所述第三缺口。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与车体连接的支撑臂和与内轮毂连接的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轴和转向轴承,所述支撑臂上设有转向腔,所述转向轴和所述转向轴承位于所述转向腔中,所述转向轴与所述内轮毂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与所述转向腔接触,所述转向轴相对所述支撑臂转动。优选地,所述转向轴承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转向腔中设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位于所述转向腔的下部,所述第二环形槽位于所述转向腔的上部,所述转向轴贯穿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所述上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槽中,与所述第二环形槽的侧壁接触,所述下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槽中,与所述第一环形槽的侧壁接触;所述第二环形槽中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位于所述上轴承的上方,并与所述转向轴固定连接,以压紧所述上轴承。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车辆,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设有至少两个轮体,至少一个轮体为上述的中空轮体,所述中空轮体位于所述车体的前端和/或后端,并通过支撑件与所述车体连接。优选地,所述车体中设有驱动装置,所述中空轮体位于所述车体的前端,所述驱动装置与位于所述车体后端的轮体传动连接。优选地,车辆还包括转向扶手,所述转向扶手与所述中空轮体的内轮毂上部固定连接,转向轴的轴线与所述转向扶手的中心共线。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臂和转向组件,所述支撑臂一端与内轮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支撑臂包括转向部、延伸部和连接部,所述转向部与所述内轮毂连接,用于容纳所述转向组件,所述延伸部朝向远离所述中空轮体的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车体,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形成供所述中空轮体转动的空间;所述转向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取消轮体上的辐条,利用轴承实现轮体的转动;2.将与车体连接的支撑件设置在内轮毂的下部,避免将重量直接作用在轮毂上部而导致轮毂变形,影响轮体正常运行;3.在车辆上设置无辐条的中空轮体,解决了车辆运行时辐条损坏维修麻烦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中空轮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中空轮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中空轮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A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0、轮毂;11、外轮毂;111、主体;112、外轮毂盖;113、第三缺口;12、内轮毂;121、左侧盖;122、右侧盖;123、第一缺口;124、第二缺口;125、螺钉;126、方形槽;127、通孔;13、大轴承;14、水平间隙;15、弧面间隙;151、陡斜段;152、平缓段;20、胎体;30、支撑件;31、支撑臂;311、转向腔;312、第一环形槽;313、第二环形槽;314、延伸部;315、连接部;316、转向部;32、转向机构;321、转向轴;322、上轴承;323、下轴承;324、方块;325、端盖;40、车体;41、转向扶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看附图1至附图6,本技术实施例的中空轮体及装有该轮体的车辆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其中,中空轮体取消了轮辐,采用轴承实现轮体的转动,并将支撑件设置在内轮毂的下部,减少整个轴承和轮毂的受力,有效防止轮毂变形,延长中空轮体的使用寿命;并将该中空轮体应用在车辆上,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辐条损坏难以维修的问题。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中空轮体包括轮毂10和胎体20,胎体20一般采用橡胶制成的空心结构或实心结构,轮毂10包括内轮毂12和外轮毂11,内轮毂12和外轮毂11之间设有轴承,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空轮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和胎体,所述轮毂包括内轮毂和外轮毂,所述内轮毂和所述外轮毂之间设有轴承,所述胎体覆盖所述外轮毂的外侧,并与所述外轮毂固定连接,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转动连接,所述内轮毂上设有用于连接车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内轮毂的下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空轮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和胎体,所述轮毂包括内轮毂和外轮毂,所述内轮毂和所述外轮毂之间设有轴承,所述胎体覆盖所述外轮毂的外侧,并与所述外轮毂固定连接,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转动连接,所述内轮毂上设有用于连接车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内轮毂的下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毂包括左侧盖和右侧盖,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盖内侧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右侧盖内侧设有第二缺口,所述外轮毂上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朝向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设置,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和所述第三缺口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轴承的容纳腔,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三缺口的内壁接触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空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毂还包括主体和外轮毂盖,所述外轮毂盖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外轮毂盖和所述主体配合形成所述第三缺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与车体连接的支撑臂和与内轮毂连接的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轴和转向轴承,所述支撑臂上设有转向腔,所述转向轴和所述转向轴承位于所述转向腔中,所述转向轴与所述内轮毂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与所述转向腔接触,所述转向轴相对所述支撑臂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空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承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转向腔中设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
申请(专利权)人:永康骑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