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027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其中,一种轮毂,包括外轮毂和内轮毂,外轮毂与内轮毂之间设有轴承,外轮毂与内轮毂转动连接,其中,外轮毂与内轮毂之间设有间隙,间隙连通轴承所在的空间与外界,间隙包括水平间隙和弧面间隙,水平间隙位于弧面间隙的内侧,弧面间隙与外界连通。其优点在于,本实施例的轮毂利用轴承实现外轮毂的转动,并利用外轮毂与内轮毂之间的间隙实现轴承的自清洁;将上述轮毂与胎体结合,构成中空轮体,解决了车辆运行时辐条损坏维修麻烦的问题。

A hub and a hollow wheel body equipped with the hu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本技术涉及轮胎
,尤其涉及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大部分车轮一般采用轮辐、轮圈和车胎三个部分构成,轮辐是车轮上介于车轴和轮圈之间的支撑部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们需要没有轮辐的中空轮体,比如全新概念的自行车、推车等。而带有轮辐的轮体,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不足,比如自行车车轮的断链的问题,还有转向轮的辐条断裂、扭曲的问题。而一些无轮辐的中空轮体,其轮毂结构不合理,比如容易进水导致轮毂生锈等问题,导致轮毂与车胎之间配合不当,无法正常运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轮毂,无需轮辐,利用轴承实现支撑和传动,同时利用外轮毂和内轮毂之间的间隙实现自清洁。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中空轮体,装有上述轮毂,取消辐条,避免辐条断裂、扭曲的问题,外形更美观,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轮毂,包括外轮毂和内轮毂,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之间设有若干轴承,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轴承所在的空间与外界,所述间隙包括水平间隙和弧面间隙,所述水平间隙位于所述弧面间隙的内侧,所述弧面间隙与外界连通。优选地,所述弧面间隙包括陡斜段和平缓段,所述陡斜段与所述水平间隙连通,所述平缓段位于所述陡斜段外侧,与外界连通。优选地,所述内轮毂包括左侧盖和右侧盖,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盖内侧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右侧盖内侧设有第二缺口,所述外轮毂上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朝向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设置,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和所述第三缺口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轴承的容纳腔,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三缺口的内壁接触配合;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左侧盖与所述外轮毂以及所述右侧盖与所述外轮毂之间。优选地,所述外轮毂还包括主体和外轮毂盖,所述外轮毂盖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外轮毂盖和所述主体配合形成所述第三缺口,所述外轮毂盖和所述主体的内侧面与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的外侧面构成所述间隙。优选地,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上设有通孔,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通过螺钉穿过所述通孔锁紧固定。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中空轮体,包括胎体,还包括上述轮毂,所述胎体覆盖在所述外轮毂的外侧,并与所述外轮毂固定连接,所述内轮毂上设有用于连接车体的支撑件。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内轮毂的下部。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与车体连接的支撑臂和与内轮毂连接的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轴和转向轴承,所述支撑臂上设有转向腔,所述转向轴和所述转向轴承位于所述转向腔中,所述转向轴与所述内轮毂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与所述转向腔接触,所述转向轴相对所述支撑臂转动。优选地,所述转向轴承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转向腔中设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位于所述转向腔的下部,所述第二环形槽位于所述转向腔的上部,所述转向轴贯穿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所述上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槽中,与所述第二环形槽的侧壁接触,所述下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槽中,与所述第一环形槽的侧壁接触;所述第二环形槽中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位于所述上轴承的上方,并与所述转向轴固定连接,以压紧所述上轴承。优选地,所述转向轴的下部设有方块,所述内轮毂上设有与所述方块相适配的方形槽,所述转向轴的下部位于所述方形槽中,并通过螺钉与所述方形槽固定连接。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取消辐条,利用轴承实现轮体的转动;2.设置间隙,利用水平间隙和弧面间隙的离心力,实现轴承和轮毂的自清洁;3.将上述轮毂与胎体结合,构成中空轮体,解决了车辆运行时辐条损坏维修麻烦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中空轮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中空轮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中:10、轮毂;11、外轮毂;111、主体;112、外轮毂盖;113、第三缺口;12、内轮毂;121、左侧盖;122、右侧盖;123、第一缺口;124、第二缺口;125、螺钉;126、方形槽;127、通孔;13、大轴承;14、水平间隙;15、弧面间隙;151、陡斜段;152、平缓段;20、胎体;30、支撑件;31、支撑臂;311、转向腔;312、第一环形槽;313、第二环形槽;32、转向机构;321、转向轴;322、上轴承;323、下轴承;324、方块;325、端盖。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看附图1至附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其中,利用轴承实现外轮毂的转动,并利用外轮毂与内轮毂之间的间隙实现轴承的自清洁。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轮毂10包括外轮毂11和内轮毂12,所述外轮毂11与所述内轮毂12之间设有若干轴承,所述外轮毂11与所述内轮毂12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外轮毂11与所述内轮毂1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轴承所在的空间与外界,所述间隙包括水平间隙14和弧面间隙15,所述水平间隙14位于所述弧面间隙15的内侧,所述弧面间隙15与外界连通。为了实现外轮毂11的正常转动,外轮毂11和内轮毂12之间存在间隙,彼此不接触,避免外轮毂11转动时与内轮毂12发生摩擦,而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毂,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轮毂和内轮毂,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之间设有轴承,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轴承所在的空间与外界,所述间隙包括水平间隙和弧面间隙,所述水平间隙位于所述弧面间隙的内侧,所述弧面间隙与外界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毂,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轮毂和内轮毂,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之间设有轴承,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轴承所在的空间与外界,所述间隙包括水平间隙和弧面间隙,所述水平间隙位于所述弧面间隙的内侧,所述弧面间隙与外界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间隙包括陡斜段和平缓段,所述陡斜段与所述水平间隙连通,所述平缓段位于所述陡斜段外侧,与外界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毂包括左侧盖和右侧盖,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盖内侧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右侧盖内侧设有第二缺口,所述外轮毂上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朝向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设置,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和所述第三缺口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轴承的容纳腔,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三缺口的内壁接触配合;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左侧盖与所述外轮毂以及所述右侧盖与所述外轮毂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毂还包括主体和外轮毂盖,所述外轮毂盖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外轮毂盖和所述主体配合形成所述第三缺口,所述外轮毂盖和所述主体的内侧面与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的外侧面构成所述间隙。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上设有通孔,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通过螺钉穿过所述通孔锁紧固定。


6.一种中空轮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
申请(专利权)人:永康骑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