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1479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冷凝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设置成通过水蒸发的热量实现热交换操作,这样在减小体积的同时提高其热交换效率。热交换器包括具有制冷剂入口并且通过制冷剂入口将制冷剂分配到上联管箱中的上联管箱;上端部与所述上联管箱相连并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所述热交换管的下端部相连并收集从热交换管流出的制冷剂的下联管箱,所述下联管箱具有制冷剂出口和安装在上述热交换管的外表面上端的供水装置,其将水输送到管子中以使水沿管子外表面流动,这样使水吸收在热交换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热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热交换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冷凝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的水冷式热交换器。在这种用于空调设备的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冷凝热交换器包括将压缩机流出的制冷剂分配到多个热交换管的制冷剂分配联管箱;收集从热交换管流出的压缩过的制冷剂,然后将收集的制冷剂输送到制冷剂膨胀装置的制冷剂收集联管箱。多个热交换管都安装了多个薄片状热交换翼片,以便扩大热交换面积,在交换翼片上室外的空气与热交换器接触。在这样的制冷剂冷凝热交换器运行的过程中,室外空气在安装于紧邻热交机的风扇的强压作用下,热交换器对管子和翼片产生冷却作用,这样就冷凝了在管子中流动的制冷剂。制冷剂冷凝热交换器中制冷剂的相态从气态变成液态。然而,因为热交换器仅仅通过被风扇强压的空气制冷,这样传统的用于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冷凝热交换器是存在问题的,所以热交换效率的提高受到不应有的制约。而且,上述的热交换器必须通过具有多个的热交换翼片来增强热交换效率,所以,为了达到所需的热交换率,热交换器的体积就要不应有地扩大。再者,热交换器体积的增大也使该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的体积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用于制冷系统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并且体积减小的热交换器。本专利技术上述及其他的目标通过提供热交换器来达到,这个热交换器,其包括具有制冷剂入口并且通过制冷剂入口将制冷剂分配到上联管箱中的上联管箱;上端部与上联管箱相连并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下端部相连并收集从热交换管流出的制冷剂的下联管箱,下联管箱具有制冷剂出口和安装在上述热交换管的外表面上端的供水装置,其将水供给到管子中以使水沿管子外表面流动,这样使水吸收在热交换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热量。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将部分地在下述说明书中予以说明,部分体现在从说明书显而易见或者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可以获知的范围中。在这个热交换器中,供水装置包括具有供水口以向通道供水的通道,形成于供水装置上、下壁面上的上、下孔以使热交换管穿过供水装置,每个下孔的尺寸大于各个热交换管的尺寸,这样使水从供水装置流向热交换管的外表面。在实施方式中,每个热交换管都具有圆形横截面,并且每个供水装置的下孔都呈多边形,这样,多边形下孔的拐角处与热交换管的外表面隔开,多边形下孔的周缘与热交换管的外表面相接触。在上述热交换器中,多个支承部件从上述每个下孔的周缘向相连的热交换管的外表面突出,这样在使热交换管的外表面和下孔的周缘间隔开的同时,对热交换管进行固定以使相应的热交换管不产生移动。在实施方式中,每个热交换管都具有圆形横截面,在各个热交换管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螺旋流动导向器以引导水的流动。在此实施方式中,每个热交换管内径为0.7-2.5毫米,厚度约为0.3-1.0毫米。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个热交换管具有圆形横截面,在每个热交换管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多个线性流动导向器以引导水的流动。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热交换管是盘状多通道管子,在每个热交换管内沿轴向形成有多个隔开的制冷剂通道。在此例中,每个热交换管厚度为1.5-2.5毫米,宽为5-20毫米,每个上述制冷剂通道的直径为1.17-1.52毫米。在热交换器中,上联管箱、下联管箱和供水装置分别包括多个上联管箱和下联管箱和供水装置,其平行、紧密地排列,热交换管排列在上联管箱和下联管箱之间以形成热交换器模块组件。在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形式中,热交换器还包括具有分流支管且在分流支管上与上联管箱的制冷剂入口相连、用以分配制冷剂到上联管箱的制冷剂导入管;具有收集支管并在收集管上与下联管箱的制冷剂入口相连、用以收集下联管箱流出的制冷剂的制冷剂导出管和具有水分流支管并与供水装置的供水口相连以将水分配到供水装置中的供水管。另外,热交换管外表面上位于上、下联管箱之间的位置安装有多个加强部件,以对热交换管构成支承。每个加强部件为平盘,多个管道通孔形成于盘上以容纳热交换管,各个管道通孔的横截面积的尺寸比各个热交换管的横截面积的尺寸要大。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的剖面图。图3是显示图2“III”部分构造的详细剖面图。图4是图2沿图2中“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显示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变更形式的热交换器的构造的对应视图。图6是显示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中所包含的热交换管的透视图。图7是显示图6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变更形式的热交换器的构造的对应视图。图8是显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构造的透视图。图9是图8中沿“IX-IX”线的剖面图。图10是图9中沿“X-X”线的剖面图。图11是显示8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中所包含的热交换管的透视图。图12是显示图1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变更形式的热交换器的构造的对应视图。正如图1和图2所示,热交换器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包括分配压缩机(未显示)流出的制冷剂并具有通道的上联管箱10;多个制冷剂流经其中并同时把热传递给热交换管40外部使制冷剂冷凝的热交换管40;收集从热交换管40流出的冷凝过的制冷剂并具有通道的下联管箱20。热交换器还包括安装在上联管箱10的下表面并且向热交换管40供水以便于水沿管40的外表面流下的供水装置30。每个上联管箱10和下联管箱20都包括通道,通道具有矩形横截面,在通道内形成制冷剂通道。每个上联管箱10和下联管箱20的通道在彼此的端头都是闭合的。上联管箱10的上壁形成多个制冷剂入口制冷剂入口11,其将制冷剂导入上联管箱10内。与联管箱10上的制冷剂入口11相连的是制冷剂导入通道50,该通道由压缩机的制冷剂出口延伸而来。热交换管40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并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到具有一定的长度,其能够使制冷剂流经管40时向管40周围的水和空气传递热量。在上联管箱10的上端,上述的热交换管40与上联管箱10的下端相连,在下联管箱20下端,热交换管40与下联管箱20的上端相连。这样,热交换管40的上、下端头分别与上联管箱10和下联管箱20的内部相连。因此,制冷剂由联管箱10分配到热交换管40,在流过管40时将热量传递给热交换管40周围的水和空气,这样,制冷剂被冷凝,然后由下联管箱20进行收集。在下联管箱20的下壁上形成有多个制冷剂出口21,把从下联管箱20收集来的制冷剂传送到制冷系统的传统制冷剂膨胀装置(未显示)中。与下联管箱20的制冷剂出口21相连的是延伸到制冷剂膨胀装置的制冷剂导出管60。安装在上联管箱10下表面的供水装置30包括具有空心矩形截面并形成水流通的通道。供水口34安装在供水装置30的一端。与供水口34相连的供水管80将水供给到供水装置30中。在供水装置30的上、下壁安装多个上孔31和下孔32,以便于热交换管40经由上孔31和下孔32垂直地穿过供水装置30。如图3所示,每个下孔32比热交换管40的横截面面积大,以便于使水从供水装置30沿热交换管40的外表面流下。如图4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供水装置30的下孔32呈矩形,每个矩形下孔32的拐角都与相连的热交换管40的外表面隔开,同时其矩形下孔32的周缘与管40在四个位置相接。这样,供水装置30的下孔32稳固地支撑着热交换管40,不使它具有任何不需要的移动。这样供水装置30内的水通过位于下孔32的拐角和热交换管40外表面间的间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具有制冷剂入口并且通过制冷剂入口将制冷剂分配到上联管箱中的上联管箱; 上端部与所述上联管箱相连并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 与所述热交换管的下端部相连并收集从热交换管流出的制冷剂的下联管箱,所述下联管箱具有制冷剂出口;和 安装在上述热交换管的外表面上端的供水装置,其将水供给到所述管子中以使水沿管子外表面流动,这样使水吸收在热交换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柏金正勋金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