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勤路线规划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勤路线规划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
技术介绍
通勤交通指的是家与公司(或学校)之间往返的过程,通常一个工作日至少有两次出行。据调查,在城市早晚高峰期间,通勤出行人口占所有出行人群的60%-70%。可见,通勤交通作为城市早、晚高峰客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吸引通勤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满足大量通勤出行的需要,许多城市都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如开通通勤线路。现有的通勤线路是在采用宏观性的调查研究(如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确定通勤交通的出行规律后,根据该出行规律规划的。然而,由于现有采用宏观性的调查研究方式确定的出行规律的时效性差,样本量不足,不能对通勤者的通勤出行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控,从而导致规划的通勤路线不能满足许多用户的通勤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勤路线规划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以提高通勤路线规划的全面性,实用性更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勤路线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获取通勤路线规划区域内各个用户的历史出行订单信息;/n根据所述历史出行订单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的通勤起点位置和通勤终点位置;/n基于所述每个用户的通勤起点位置和通勤终点位置,以及所述通勤路线规划区域内各个公交站点的位置,生成通勤路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勤路线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通勤路线规划区域内各个用户的历史出行订单信息;
根据所述历史出行订单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的通勤起点位置和通勤终点位置;
基于所述每个用户的通勤起点位置和通勤终点位置,以及所述通勤路线规划区域内各个公交站点的位置,生成通勤路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历史出行订单信息,确定每个用户的通勤起点位置和通勤终点位置,包括:
针对每个用户,提取该用户的每个历史出行订单信息所包括的历史出行起点位置和历史出行终点位置;
通过将该用户的历史出行起点位置和历史出行终点位置进行聚类,得到该用户的通勤起点位置和通勤终点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每个用户的通勤起点位置和通勤终点位置,以及所述通勤路线规划区域内各个公交站点的位置,生成通勤路线,包括:
基于所述每个用户的通勤起点位置和通勤终点位置,从所述各个公交站点中选取出通勤路线的首选站点对;所述首选站点对包括首选起始站点和首选终止站点;
确定与所述首选站点对中的一个首选站点距离设定距离范围内的候选中间站点集合;
针对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的每个候选中间站点,预测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该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潜在用户数量;
根据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每个候选中间站点对应的所述潜在用户数量,从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选择一个候选中间站点,并确定与选择出的该候选中间站点距离设定距离范围内的下一个候选中间站点集合;
返回所述针对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的每个候选中间站点,预测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该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潜在用户数量的步骤,直到达到预设收敛条件,将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选择出的所有候选中间站点组成所述通勤路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每个用户的通勤起点位置和通勤终点位置,从所述各个公交站点中选取出通勤路线的首选站点对,包括:
按照预设的子区域大小,将所述通勤路线规划区域划分为多个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并确定每个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所包含的用户的通勤起点、通勤终点、以及公交站点;
将每个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与其它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分别进行配对;
针对每对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统计通勤起点位置位于该对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的一个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且通勤终点位置位于该对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中的另一个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的用户数量;
基于统计的用户数量,从配对的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对应的各公交站点对中选取出通勤路线的首选站点对;其中,所述首选站点对包括首选起始站点和首选终止站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统计的用户数量,从配对的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对应的各公交站点对中选取出通勤路线的首选站点对,包括:
基于统计的用户数量,从配对的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中筛选出至少一对目标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
统计每对目标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对应的每对公交站点的公交线路覆盖数量;
针对每对目标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将公交线路覆盖数量最大的公交站点对作为通勤路线的首选站点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统计的用户数量,从配对的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中筛选出至少一对目标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每对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确定公共交通因素对该对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对应的所述用户数量的影响系数;其中,所述公共交通因素至少包括公交换乘因素和地铁可达性因素;
所述基于统计的用户数量,从配对的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中筛选出至少一对目标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包括:
基于统计的用户数量和所述影响系数,筛选得到至少一对目标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统计的用户数量,从配对的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中筛选出至少一对目标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每对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分别以其中每个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为中心进行子区域扩展,得到配对的扩展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
所述基于统计的用户数量,从配对的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中筛选出至少一对目标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包括:
针对每对扩展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统计通勤起点位置位于该对扩展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中的一个扩展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且通勤终点位置位于该对扩展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中的另一个扩展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的用户数量;
按照所述配对扩展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对应的用户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对所述配对扩展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对应的扩展前的配对的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进行排名;
选取前N名配对的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作为所述至少一对目标通勤路线规划子区域;其中,N为正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该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潜在用户数量,包括:
针对每个用户,确定从该用户的通勤起点位置分别到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候选中间站点、以及所述首选终止站点的第一步行距离,并将对应的第一步行距离最小的公交站点作为该用户的上车站点;以及,从该用户的通勤终点位置分别到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候选中间站点、以及所述首选终止站点的第二步行距离,并将对应的第二步行距离最小的公交站点作为该用户的下车站点;
若所述候选中间站点为上车站点,针对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的每个候选中间站点,统计将所述首选起始站点作为上车站点,且将所述首选终止站点作为下车站点的第一潜在用户数量,以及统计将该候选中间站点作为上车站点,且将所述首选终止站点作为下车站点的第二潜在用户数量;
将所述第一潜在用户数量和所述第二潜在用户数量的和值作为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所述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潜在用户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该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潜在用户数量还包括:
若所述候选中间站点为下车站点,针对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的每个候选中间站点,统计将所述首选起始站点作为上车站点,且将所述首选终止站点作为下车站点的第一潜在用户数量,以及统计将所述首选起始站点作为上车站点,且将该候选中间站点作为下车站点的第三潜在用户数量;
将所述第一潜在用户数量和所述第三潜在用户数量的和值作为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所述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潜在用户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潜在用户数量和所述第二潜在用户数量的和值作为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所述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潜在用户数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与所述第一潜在用户数量相关联的第一用户步行距离影响系数和第一路线绕路影响系数,以及与所述第二潜在用户数量相关联的第二用户步行距离影响系数和第二路线绕路影响系数;
根据所述第一潜在用户数量及确定的第一用户步行距离影响系数和第一路线绕路影响系数,确定更新后的第一潜在用户数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潜在用户数量及确定的第二用户步行距离影响系数和第二路线绕路影响系数,确定更新后的第二潜在用户数量;
所述将所述第一潜在用户数量和所述第二潜在用户数量的和值作为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所述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潜在用户数量,包括:
将更新后的第一潜在用户数量和更新后的第二潜在用户数量的和值作为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所述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潜在用户数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以下步骤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步行距离影响系数:
确定将所述首选起始站点作为上车站点,且将所述首选终止站点作为下车站点的第一潜在用户对应的所述第一步行距离和所述第二步行距离的距离和值;
根据所述距离和值,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步行距离影响系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以下步骤确定所述第一路线绕路影响系数:
根据将所述首选起始站点作为上车站点的第一潜在用户从所述首选起始站点至所述候选中间站点的第一车内距离、从所述候选中间站点至所述首选终止站点的第二车内距离,以及该第一潜在用户从所述首选起始站点至所述首选终止站点的直达距离,确定所述第一路线绕路影响系数。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每个候选中间站点对应的所述潜在用户数量,从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选择一个候选中间站点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的每个候选中间站点,根据所述首选起始站点与该候选中间站点之间的距离、该候选中间站点与所述首选终止站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首选起始站点与所述首选终止站点之间的直达距离,确定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所述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绕路比例;
所述根据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每个候选中间站点对应的所述潜在用户数量,从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选择一个候选中间站点,包括:
针对所述候选中间站点集合中的每个候选中间站点,确定由所述首选起始站点、所述首选终止站点和该候选中间站点组成的通勤路线的绕路比例是否小于预设比例阈值;
若是,则从绕路比例小于预设比例阈值对应的候选中间站点中选择对应的所述潜在用户数量最大的一个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诗语,陈梦珂,高峰,杜泽龙,赵鹿芸,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