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8342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5:08
一种换热装置内形成有流道,流道包括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流道至少还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二通道包括第三弯折部,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接口端与第二接口端,第一接口端与第一集流部连通,第二接口端与第二集流部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与两端的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连通。本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改善流体在各通道中的分布均匀性,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A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或混动汽车的电池充放电时会产生热量,需对电池进行冷却。一种电池冷却方式是采用冷却板对电池进行冷却,如图15,冷却板内形成有供冷却液或者制冷剂流过的流道,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或者制冷剂可以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电池温度的目的。由于电池的部分热量通过冷却液或者制冷剂带走,所以冷却板的流道设置是影响冷却板换热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换热装置内形成有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括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所述流道还包括多个连通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的通道,所述通道至少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直段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直段部,所述第二通道也包括第一直段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直段部;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接口端与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集流部连通,所述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二集流部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至少包括第一分配段和第二分配段,所述第一分配段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分配段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分配段相比于所述第二分配段靠近所述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一分配段的截面积最小部分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分配段的截面积最大部分的截面积。本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中,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都包括弯折部,可相对增大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流阻,并且,第一分配段相比于第二分配段靠近第一接口端,第一分配段的截面积最小部分大于第二分配段的截面积最大部分的截面积,可以改善流体在各通道中的分布均匀性,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流道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沿A-A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所示换热装置的仰视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7所示换热装置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7所示换热装置的一部分的爆炸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流道示意图;图1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施方式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图1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流道示意图;图14示出了图1所述换热装置与电池包的主视示意图;图15示出了一种传统水冷板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板片2和第二板片3,第二板片3与第一板片2可以通过钎焊固定,具体地,第一板片2的第一板面21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板片3固定。第二板片3的另一面可设置导热垫,第二板片3隔着导热垫与电池单元相贴合,与电池单元进行换热。换热装置还包括进口接头5与出口接头6,进口接头5与出口接头6可以与第二板片3通过焊接固定。如图2,换热装置内形成有流道,流道包括第一集流部13和第二集流部14。流道还包括多个连通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的通道,通道至少包括第一通道15和第二通道16。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接口端11与第二接口端12,第一接口端11与第一集流部13连通,第二接口端12与第二集流部14连通,并且第一接口端11与进口接头5相连通,第二接口端12与出口接头6相连通。第一通道15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通道16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板片2和第二板片3之间形成。第一通道15和第二通道16都具有蜿蜒状形状。具体地,第一通道15包括第一直段部151、第一弯折部154和第二直段部152,第二通道16也包括第一直段部161、第一弯折部164和第二直段部162。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第一弯折部结构可大致相同。在第二集流部13、入口集流部14不变的情况下,包括弯折部的通道结构可相对增大第一通道15和第二通道16的流阻,减少第一集流部、第二集流部内产生的压降对各通道流量分配的影响,即减少主流的压降对支流流量分配的影响。第一集流部从而使得分配入第一通道和分配入第二通道的流量相对平均,可改善流体在各通道中的分布均匀性,有利于换热装置的热交换。进一步地,第一弯折部154的弯折角度可大致为180度,第一弯折部154的形状大致可呈“U”形。如图2中虚线所划定,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区域41和第二换热区域42,这里应当说明,在换热装置中无明显划分换热区域,这里将换热区域划分为多个换热区域仅用于说明,而不是限定换热区域的数量和划分等。第一通道15位于第一换热区域41,第二通道16位于第二换热区域42,第一换热区域41和第二换热区域42可以相邻或者相距一定的距离,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沿第一集流部的延伸方向排列,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呈并列设置,即如图2所示,沿X方向排列。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区域41与第二换热区域42的形状基本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道还包括位于第三换热区域的第三通道、位于第四换热区域的第四通道、位于第五换热区域的第五通道、位于第六换热区域的第六通道、位于第七换热区域的第七通道、位于第八换热区域的第八通道、位于第九换热区域的第九通道和位于第十换热区域的第十通道。每个通道的一端都与第一集流部13连通,每个通道的另一端都与第二集流部14连通。第二至第十通道的结构与第一通道的结构可以大致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大致相同”指的是通道总长度相同且通道截面积相同。第一换热区域至第十换热区域沿X轴呈大致平行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包9所包含的各个电池单元为平行排列的长条矩形,两个相邻的换热区域与一个电池单元相匹配。如图14,第一换热区域41及一个与其相邻的换热区域都与电池包9所包含第一电池单元91热接触。通道的个数不限于十个,可根据需要调整通道个数。各个通道的结构也可以不相同。如图2,第一集流部13至少包括第一分配段131和第二分配段132,第一分配段131相比于第二分配段132靠近第一接口端11,第一分配段的截面积最小部分的截面积大于第二分配段的截面积最大部分的截面积。这里应当说明,第一集流部13不包括第一集流部13与通道和第一接口端连接而衍生部分区域。第一分配段131与第一通道15连通,第二分配段132与第二通道16连通。可改善流体在各通道中的分布均匀性。第二集流部14至少包括第三分配段141和第四分配段142,第四分配段142相比于第三分配段141靠近第二接口端12,第四分配段142的截面积最小部分的截面积大于第三分配段141的截面积最大部分的截面积。这里应当说明,第二集流部14不包括第二集流部14与通道和第二接口端12连接而衍生部分区域。第三分配段与第一通道连通,第四分配段与第二通道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5与第一集流部13相连接部分靠近第一接口端,第一通道15与第二集流部14相连接部分远离第二接口端,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板片(2)和第二板片(3),所述换热装置内形成有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括第一集流部(13)和第二集流部(14);/n所述流道还包括多个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的通道,所述通道至少包括第一通道(15)和第二通道(16),所述第一通道(15)包括第一直段部(151)、第一弯折部(154)和第二直段部(152),所述第二通道(16)也包括第一直段部(161)、第一弯折部(164)和第二直段部(162);/n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接口端(11)与第二接口端(12),所述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集流部(13)连通,所述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二集流部(14)连通;/n所述第一集流部(13)至少包括第一分配段(131)和第二分配段(132),所述第一分配段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分配段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分配段(131)相比于所述第二分配段(132)靠近所述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一分配段(131)的截面积最小部分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分配段(132)的截面积最大部分的截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板片(2)和第二板片(3),所述换热装置内形成有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括第一集流部(13)和第二集流部(14);
所述流道还包括多个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的通道,所述通道至少包括第一通道(15)和第二通道(16),所述第一通道(15)包括第一直段部(151)、第一弯折部(154)和第二直段部(152),所述第二通道(16)也包括第一直段部(161)、第一弯折部(164)和第二直段部(162);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接口端(11)与第二接口端(12),所述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集流部(13)连通,所述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二集流部(14)连通;
所述第一集流部(13)至少包括第一分配段(131)和第二分配段(132),所述第一分配段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分配段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分配段(131)相比于所述第二分配段(132)靠近所述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一分配段(131)的截面积最小部分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分配段(132)的截面积最大部分的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部(14)至少包括第三分配段(141)和第四分配段(142),所述第四分配段(142)相比于所述第三分配段(141)靠近所述第二接口端,所述第四分配段(142)的截面积最小部分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分配段(141)的截面积最大部分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分配段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四分配段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5)还包括第三直段部(153)和第二弯折部(155),所述第二通道(16)还包括第三直段部(163)和第二弯折部(165),所述第一通道(15)的第一直段部与所述第一集流部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5)的第一弯折部(154)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5)的第一直段部和所述第一通道(15)的第二直段部,所述第一通道(15)的第二弯折部(155)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5)的第二直段部与所述第一通道(15)的第三直段部,所述第一通道(15)的第三直段部与所述第二集流部连通,所述第二通道(16)的第一直段部(161)与所述第一集流部连通,所述第二通道(16)的第一弯折部(164)连通所述第二通道(16)的第一直段部(161)和所述第二通道(16)的第二直段部(162),所述第二通道(16)的第二弯折部(165)连通所述第二通道(16)的第二直段部(162)与所述第二通道(16)的第三直段部(163),所述第二通道(16)的第三直段部(163)与所述第二集流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截面积在远离第一接口端的方向逐渐递减,所述第二集流部的截面积在远离第二接口端的方向逐渐递减;
所述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中间部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中间部位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一端连通,且所述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二接口端呈对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配段与多个所述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分配段与多个所述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分配段与多个所述通道连通,所述第四分配段与多个所述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中间部位连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