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8021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和方法。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包括公共区排烟系统和隧道排烟系统,公共区排烟系统包括公共区排烟风机和连通站厅与公共区排烟风机的第一排烟通道;隧道排烟系统包括与站厅连通的车站隧道排烟系统和/或区间隧道排烟系统;当隧道排烟系统包括车站隧道排烟系统,车站隧道排烟系统包括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和连通站厅与车站隧道排热风机的第二排烟通道;当隧道排烟系统包括区间隧道排烟系统,区间隧道排烟系统包括区间隧道风机和连通站厅与区间隧道风机的第三排烟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和方法,排烟效果显著变好,建设和改装成本低,有效提高安全水平。

Ventilation and smoke exhaust system and method of underground station h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尤其涉及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和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地铁正处于空前高速发展时期。截止2019年底,中国内地有4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6730公里,其中北京、上海超过700公里,广州超过500公里,深圳、重庆、武汉、南京、成都等超过300公里。由于城市内部空间有限,城区地铁站点大部分为地下车站。地下车站的运营安全问题是非常突出的,危害最大的是地铁站和地铁隧道内燃烧产生的烟气和毒害物质的扩散造成的人员伤亡。地铁火灾比地面建筑火灾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往往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一、地下车站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烟雾浓,发烟量大;二、地铁的烟雾出入口少,大量烟雾只能从一、两个洞口向外涌,与地面空气对流速度慢,地下洞口的“吸风”效应使向外扩散的烟雾部分又被洞口卷吸回来,容易令人窒息;三、地铁与地面联通的出口数量有限,地铁里面客流量大,人员集中,疏散速度较慢,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群死群伤。地铁发生火灾根据场所划分主要包括:站台公共区火灾、站厅公共区火灾、设备区火灾、车站隧道火灾和区间隧道火灾。不同火灾场景下,需要不同的排烟模式。根据工程实际测量和数值模拟,站台火灾情况下,排烟效果较好,烟气能够被有效排除,烟气层高度能够维持在站台顶部,6分钟内站台一般具备安全疏散条件;但是,站厅火灾情况下,现有技术中采用:开启着火端的一台公共区排烟风机进行排烟,或者,开启车站两端的公共区排烟风机进行排烟,虽然排烟量也能满足《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等规范的要求,但由于公共区排烟风机风量较小,数量较少(一般配设1~2台),无论哪种模式,现有的站厅排烟系统的排烟效果均不佳,烟气层沉降较快,不利于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相对于传统方法仅使用公共区排烟系统,排烟效果显著变好,建设和改装成本低,有效提高地铁安全水平。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包括:公共区排烟系统,包括公共区排烟风机和连通站厅与所述公共区排烟风机的第一排烟通道;隧道排烟系统,包括与所述站厅连通的车站隧道排烟系统和/或区间隧道排烟系统;当所述隧道排烟系统包括所述车站隧道排烟系统,所述车站隧道排烟系统包括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和连通所述站厅与所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的第二排烟通道;当所述隧道排烟系统包括所述区间隧道排烟系统,所述区间隧道排烟系统包括区间隧道风机和连通所述站厅与所述区间隧道风机的第三排烟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排烟通道、所述第二排烟通道和所述第三排烟通道上均开设排烟口,所述第一排烟通道、所述第二排烟通道和所述第三排烟通道的形状为单根直通管和/或多根交叉连通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烟口位于所述第一排烟通道、所述第二排烟通道和所述第三排烟通道的底部和/或侧方,所述排烟口以预设间距分布。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排烟通道、所述第二排烟通道和所述第三排烟通道均连接有排烟阀,所述排烟阀设于所述排烟口与所述排烟口对应的风机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站台以车站及车站隧道区域的中心线为临界线分隔为第一端区域和第二端区域;所述第一端区域和所述第二端区域均设有所述公共区排烟风机、所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和所述区间隧道风机,每个风机所对应的风管均延伸到所述临界线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站同一端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机连接到同一所述第一排烟通道,所述车站同一端的所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连接到同一所述第二排烟通道,所述车站同一端的所述区间隧道风机连接到同一所述第三排烟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车站每端至少包括一个与上行侧隧道连通的所述区间隧道风机和一个与下行侧隧道连通的所述区间隧道风机,所述车站同一端的所述区间隧道风机连接到同一所述第三排烟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公共区排烟风机、所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和所述区间隧道风机的进风侧和/或出风侧设有消声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所述站厅通过所述第一排烟通道与所述公共区排烟风机连通,并开启所述公共区排烟风机进行排烟;所述站厅通过所述第二排烟通道与所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连通,并开启所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进行排烟,和/或,所述站厅通过所述第三排烟通道与所述区间隧道风机连通,并开启所述区间隧道风机进行排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当车站每端至少包括一个与上行侧隧道连通的所述区间隧道风机和一个与下行侧隧道连通的所述区间隧道风机,所述车站同一端的所述区间隧道风机之间连通,且所述区间隧道风机均开启以进行排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公共区排烟系统和隧道排烟系统,隧道排烟系统包括车站隧道排烟系统和区间隧道排烟系统中的一个或两个;当站厅发生火灾时,站厅的烟气在公共区排烟风机的动力作用下,通过第一排烟通道将烟气排出站厅,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和/或区间隧道风机辅助公共区排烟风机进行排烟;将地下车站内已有的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和区间隧道风机纳入站厅排烟系统,仅需增设排烟通道,无需增加风机,不增加设备用房,不会显著增加工程投资成本,也方便对现有的地下车站进行改装,但会显著增大站厅公共区排烟能力,提升排烟效果,提高地铁安全水平。因此,结合公共区排烟系统与隧道排烟系统,对站厅的烟气进行排放,有效提升通风排烟效率,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的风管布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的风管布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的风管布置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的风管布置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的运行状态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的运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公共区排烟系统,包括公共区排烟风机和连通站厅与所述公共区排烟风机的第一排烟通道;/n隧道排烟系统,包括与所述站厅连通的车站隧道排烟系统和/或区间隧道排烟系统;/n当所述隧道排烟系统包括所述车站隧道排烟系统,所述车站隧道排烟系统包括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和连通所述站厅与所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的第二排烟通道;当所述隧道排烟系统包括所述区间隧道排烟系统,所述区间隧道排烟系统包括区间隧道风机和连通所述站厅与所述区间隧道风机的第三排烟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公共区排烟系统,包括公共区排烟风机和连通站厅与所述公共区排烟风机的第一排烟通道;
隧道排烟系统,包括与所述站厅连通的车站隧道排烟系统和/或区间隧道排烟系统;
当所述隧道排烟系统包括所述车站隧道排烟系统,所述车站隧道排烟系统包括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和连通所述站厅与所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的第二排烟通道;当所述隧道排烟系统包括所述区间隧道排烟系统,所述区间隧道排烟系统包括区间隧道风机和连通所述站厅与所述区间隧道风机的第三排烟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烟通道、所述第二排烟通道和所述第三排烟通道上均开设排烟口,所述第一排烟通道、所述第二排烟通道和所述第三排烟通道为单根直通管和/或多根交叉连通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口位于所述第一排烟通道、所述第二排烟通道和所述第三排烟通道的底部和/或侧方,所述排烟口以预设间距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烟通道、所述第二排烟通道和所述第三排烟通道均连接有排烟阀,所述排烟阀设于所述排烟口与所述排烟口对应的风机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站台以车站及车站隧道区域的中心线为临界线分隔为第一端区域和第二端区域;
所述第一端区域和所述第二端区域均设有所述公共区排烟风机、所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和所述区间隧道风机,每个风机所对应的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聪灵李建吕敬民车洪磊任飞胥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