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6794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承重梁,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有与门槛边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旁连有与车身A柱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上以及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设有圆弧形的加强槽,加强槽连有圆弧形的覆盖壳体,覆盖壳体的侧缘与加强槽的周缘连接,覆盖壳体与第一连接部固定;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的部位以及覆盖壳体开设有工艺孔;不通过装配零件,直接与车身骨架传递冲击力,提高了冲击力的传递效率,加强槽与覆盖壳体形成鼓包,鼓包让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之间形成整体,并在三者之间形成传力通道,增强了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的性能。

A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engine bearing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承重梁,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发动机承重梁位于发动机的底部,用于承载发动机以及与底盘连接参与整个车身的强度。现有的发动机承重梁两端会通过一块板状的连接件与车A柱下方的一个装配零件固定连接,该装配零件通过螺栓或者铆钉装配在车身骨架上。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承重梁可参考专利公告号为CN203438833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一种汽车发动机承重梁,包括左侧组件、中间横梁、右侧组件,左侧组件、中间横梁和右侧组件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左侧组件和右侧组件上均开有腰形孔,中间横梁内设有若干加强立柱,其前端设有向外的折弯板,加强立柱的一端连接中间横梁的上端,另一端连接折弯板的折弯处。但是现有的发动机承重梁在使用时,若车辆前部发生碰撞,碰撞后,汽车称重梁两侧连接的板状连接件会将撞击力传递给其连接的装配零件,由于装配零件是通过螺栓或者铆钉装配在车身骨架上,其传递的冲击力有限,因此需要一种连接件结构来增强其自身承受以及传递冲击力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增强了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性能的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包括与发动机承重梁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发动机承重梁的一端设有与门槛边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旁固定连接有与车身A柱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部位设有圆弧形的加强槽,所述加强槽固定连接有圆弧形的覆盖壳体,所述覆盖壳体的侧缘与所述加强槽的周缘固定连接,所述覆盖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的部位以及所述覆盖壳体开设有工艺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身前部受到冲击力时,第一连接部首先受力,然后将冲击力通过第二连接部传递给门槛边梁,并通过第三连接部传递给车身A柱,不通过装配零件,直接与车身骨架传递冲击力,提高了冲击力的传递效率,加强槽与覆盖壳体形成鼓包,鼓包让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之间形成整体,并在三者之间形成传力通道,鼓包的弧形凸出结构能够增强其受力能力,不易损坏,提高其传力上限,增强了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的性能。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的所述工艺孔与所述车身骨架之间第一工艺过孔设有第一工艺过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艺孔通过第一工艺过孔与车身骨架上的结构进行连接,用于进一步稳定鼓包的形状,提升从外部其鼓包形状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的性能。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强槽内壁设有第二工艺过孔,所述第二工艺过孔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覆盖壳体的所述工艺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工艺过孔在鼓包内拉住加强槽与覆盖壳体,从而从内部提升鼓包形状的稳定性,更进一步增强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的性能。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强槽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缘开设有第一卡接槽,所述覆盖壳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边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槽内,并抵接所述第一卡接槽的内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卡接槽能够将受到的冲击力均匀的散发给车身骨架,提升冲击力的传递效率。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槽的侧壁垂直于所述车身骨架从所述发动机承重梁向车身前部延伸的骨架,所述覆盖壳体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卡接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卡接槽及其颞部的覆盖壳体边缘能够让鼓包的位置不会发生滑移,还增强了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连接部位的结构强度,且能将第一连接部传递过来的冲击力带来的影响降低最低,最大化传递冲击力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覆盖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密封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至第三连接部;所述覆盖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密封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至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内均设有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不同时充满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没有外力冲击时,非牛顿流体会在第一腔体内与第二腔体内自由地流动,受到外力冲击时,非牛顿流体能保持鼓包的结构完整度,同时非牛顿流体自身受到冲击力后硬度会急剧上升,从而自身也能起到传递冲击力的作用,即增强了鼓包的结构完整度,又能提高整体传递冲击力的效率。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设置有阻挡非牛顿流体流通的阻挡板,所述阻挡板不堵塞连通的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挡板在非牛顿流体的硬度未上升时能限制非牛顿流体流动的剧烈程度,保持非牛顿流体整体的完整度,而在非牛顿流体的硬度急剧上升后能够增强非牛顿流体与鼓包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相互靠近的一端连通,连通部位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最小内径或者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最小孔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内径缩小的连通部位代替阻挡板,提升阻挡非牛顿流体效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并通过加强槽与覆盖壳体形成鼓包,第一连接部首先受力,然后将冲击力通过第二连接部传递给门槛边梁,并通过第三连接部传递给车身A柱,鼓包让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之间形成整体,并在三者之间形成传力通道,鼓包的弧形凸出结构能够增强其受力能力,不易损坏,提高其传力上限,增强了自身承受与传递冲击力的性能;(2)将撞击的动能分散到门槛与中央通道,且分散至门槛的路径为两条路径,以将集中在发动机承重梁处的力分散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卡接槽与第二卡接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展示阻挡板的整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展示内径缩小的连通部位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发动机承重梁;2、第一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4、门槛边梁;5、第三连接部;6、车身A柱;7、加强槽;8、覆盖壳体;9、鼓包;10、工艺孔;11、第一工艺过孔;12、第二工艺过孔;13、第一卡接槽;14、第二卡接槽;15、第一腔体;16、第二腔体;17、阻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参照图1,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发动机承重梁1用连接结构,包括与发动机承重梁1点焊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第一连接部2远离发动机承重梁1的一端一体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3呈三角形,其远离第一连接部2的尖端呈锐角,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包括与发动机承重梁(1)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远离所述发动机承重梁(1)的一端设有与门槛边梁(4)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所述第一连接部(2)旁固定连接有与车身A柱(6)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部(5),所述第三连接部(5)上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5)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之间的部位设有圆弧形的加强槽(7),所述加强槽(7)固定连接有圆弧形的覆盖壳体(8),所述覆盖壳体(8)的侧缘与所述加强槽(7)的周缘固定连接,所述覆盖壳体(8)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固定连接;/n所述第一连接部(2)与第三连接部(5)之间的部位以及所述覆盖壳体(8)开设有工艺孔(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包括与发动机承重梁(1)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远离所述发动机承重梁(1)的一端设有与门槛边梁(4)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所述第一连接部(2)旁固定连接有与车身A柱(6)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部(5),所述第三连接部(5)上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5)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之间的部位设有圆弧形的加强槽(7),所述加强槽(7)固定连接有圆弧形的覆盖壳体(8),所述覆盖壳体(8)的侧缘与所述加强槽(7)的周缘固定连接,所述覆盖壳体(8)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2)与第三连接部(5)之间的部位以及所述覆盖壳体(8)开设有工艺孔(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与所述第三连接部(5)之间的所述工艺孔(10)与所述车身骨架之间第一工艺过孔设有第一工艺过孔(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槽(7)内壁设有第二工艺过孔(12),所述第二工艺过孔(12)的一端设在所述覆盖壳体(8)的所述工艺孔(10)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承重梁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槽(7)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2)的侧缘开设有第一卡接槽(13),所述覆盖壳体(8)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2)的侧边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槽(13)内,并抵接所述第一卡接槽(13)的内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光阳马强强曾厚旭薛珑朱勇张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龙创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