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电池箱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1363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电池箱和车辆,车辆的电池箱包括进水管、第一板体、出水管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内具有第一水流通道,进水管与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第二板体内具有第二水流通道,出水管与第二水流通道连通,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连接,且第一水流通道与第二水流通道连通。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的电池箱,通过在第一板体上设置第一水流通道,在第二板体上设置第二水流通道,第一水流通道与第二水流通道连通,将进水管与第一水流通道连接,将出水管与第二水流通道连接,由此冷却水可以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内流动,从而冷却水与电池箱可以进行热交换,进而可以对电池箱散热,降低电池箱的温度,从而可以将电池模组周围的热量快速散去。

Vehicle battery box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电池箱和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电池箱和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对车辆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池箱的冷却系统也应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来满足电芯的散热需求,以保证电芯的正常工作,防止热失控的出现。相关技术中,水冷板和底护板大多分开独立布置,而且底护板与边梁采用的是焊接工艺连接,这种方案结构复杂,集成度不高,重量大,散热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电池箱,所述车辆的电池箱具有重量轻,冷却性能好的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辆的电池箱。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电池箱,包括进水管、第一板体、出水管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内具有第一水流通道,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板体内具有第二水流通道,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且所述第一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电池箱,通过在第一板体上设置第一水流通道,在第二板体上设置第二水流通道,第一水流通道与第二水流通道连通,将进水管与第一水流通道连接,将出水管与第二水流通道连接,由此冷却水可以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内流动,从而冷却水与电池箱可以进行热交换,进而可以对电池箱散热,降低电池箱的温度,从而可以将电池模组周围的热量快速散去,降低电池模组的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焊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相邻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进水管设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体具有相邻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出水管设于所述第三侧边,所述第四侧边和所述第一板体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第一上板;第一下板,所述第一下板与所述第一上板间隔开,所述第一下板和所述第一上板限定出第一安装腔;第一肋板,所述第一肋板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且所述第一肋板将所述第一安装腔分隔出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第二上板;第二下板,所述第二下板与所述第二上板间隔开,所述第二下板和所述第二上板限定出第二安装腔;第二肋板,所述第二肋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且所述第二肋板将所述第二安装腔分隔出所述第二水流通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中的至少一个为铝合金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进水管焊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体和和所述出水管焊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的电池箱。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第一板体上设置第一水流通道,在第二板体上设置第二水流通道,第一水流通道与第二水流通道连通,将进水管与第一水流通道连接,将出水管与第二水流通道连接,由此冷却水可以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内流动,从而冷却水与电池箱可以进行热交换,进而可以对电池箱散热,降低电池箱的温度,从而可以将电池模组周围的热量快速散去,降低电池模组的温度。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电池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截面图;图3是图1中沿B-B方向的截面图。附图标记:电池箱100,进水管110,第一板体120,第一水流通道121,第一侧边122,第二侧边123,第一上板124,第一下板125,第一安装腔126,第一肋板127,出水管130,第二板体140,第二水流通道141,第三侧边142,第四侧边143,第二上板144,第二下板145,第二安装腔146,第二肋板14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电池箱100和车辆。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箱100可以收容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可以为可蓄电的锂电池,电池模组可以为车辆供电或提供动力。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电池箱100,包括进水管110、第一板体120、出水管130和第二板体140。具体而言,参考图1-图3,第一板体120内具有第一水流通道121,进水管110与第一水流通道121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进水管110可以用来引入冷却水,以用来冷却电池模组。第一板体120可以用于做电池箱100的底板,为电池模组提供支撑。第二板体140内具有第二水流通道141,出水管130与第二水流通道141连通,出水管130可以用来导出冷却水,以使冷却水在电池箱100内可以循环流通。如图1所示,第一板体120和第二板体140连接,且第一水流通道121与第二水流通道141连通。由此,冷却水可以从进水管110注入第一板体120的第一水流通道121,由第一水流通道121进入第二板体140的第二水流通道141,最后,冷却水从出水管130流出。可以理解的是,电池模组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会使电池箱的温度升高,而通过设置第一水流通道121和第二水流通道141,冷却水与电池箱可以进行热交换,进而可以对电池箱散热,降低电池箱的温度,从而可以将电池模组周围的热量快速散去,降低电池模组的温度。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对车辆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池箱的冷却系统也应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来满足电芯的散热需求,以保证电芯的正常工作,防止热失控的出现。相关技术中,水冷板和底护板大多分开独立布置,而且底护板与边梁采用的是焊接工艺连接,这种方案结构复杂,集成度不高,重量大,散热性能差。而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电池箱100,通过在第一板体120上设置第一水流通道121,在第二板体140上设置第二水流通道141,第一水流通道121与第二水流通道141连通,将进水管110与第一水流通道121连接,将出水管130与第二水流通道141连接,由此冷却水可以在第一板体120和第二板体140内流动,从而冷却水与电池箱可以进行热交换,进而可以对电池箱散热,降低电池箱的温度,从而可以将电池模组周围的热量快速散去,降低电池模组的温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板体120和第二板体140焊接。由此,第一板体120和第二板体140可以更牢固地连接,进而可以避免第一板体120和第二板体140连接松动导致的冷却水泄漏问题,也可以为电池模组提供可靠的支撑环境。参考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板体120具有相邻的第一侧边122和第二侧边123,进水管110设于第一侧边122,第二侧边123和第二板体14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体120的边缘可以构造出第一侧边122和第二侧边123,通过在第一侧边122的位置处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n进水管;/n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内具有第一水流通道,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n出水管;/n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内具有第二水流通道,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且所述第一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水管;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内具有第一水流通道,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
出水管;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内具有第二水流通道,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且所述第一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相邻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
所述进水管设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具有相邻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
所述出水管设于所述第三侧边,所述第四侧边和所述第一板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包括:
第一上板;
第一下板,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