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电力电动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道路运输工具。
技术介绍
学者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专利技术创造了各种电动汽车,划分为纯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中纯电动汽车(蓄电池电动汽车)具有构造简单,经济实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生产制造和使用维修成本低,蓄电池的生产制造不使用消耗稀有贵金属材料,不燃烧石油碳氢燃料,不产生碳排放。纯电动汽车从量产制造至使用结束在全部生命周期包括发电厂发电所产生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废热最少。存在的问题有:车载动力电池(蓄电池)体积和重量大,占用空间多,载质量小,续驶里程短,停车充电时间长,电池在冬季寒冷地区使用寿命短,没有符合电动汽车技术性能的高比功率电动机(发动机)和高比能量电池(能量源)。目前高比功率电动机和高比能量电池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里已有少量有限应用,但是昂贵的制造成本和复杂的生产工艺以及消耗储量很少的稀有贵金属材料使其不适合应用在大众化量产低成本电动汽车中广泛使用。从理论到实际对比:电池的比能量与汽油的比能量相差达到数百倍之 ...
【技术保护点】
1.电子电力电动汽车,由电子电力驱动装置(1),能量储存转换装置(2),整车电子控制装置(3)与驱动桥、差速器、半轴、车轮组成的驱动装置与车身辅助操控装置,分别通过底盘、机械、管道、轴、外壳、电子电路、电力电路经过机械连接,电子联结,热联结构成电子电力电动汽车,其特征是:电子电力驱动装置(1)安装在车身中部,固定连接在底盘上,动力输出端通过机械、轴与驱动桥、差速器、半轴、车轮连成一体,通过电子电路、电力电路与整车电子控制装置(3)连成一体,能量储存转换装置(2)安装在车身后部固定连接在底盘上,通过电子电路,电力电路与整车电子控制装置(3),电子电力驱动装置(1)分别连成一体 ...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子电力电动汽车,由电子电力驱动装置(1),能量储存转换装置(2),整车电子控制装置(3)与驱动桥、差速器、半轴、车轮组成的驱动装置与车身辅助操控装置,分别通过底盘、机械、管道、轴、外壳、电子电路、电力电路经过机械连接,电子联结,热联结构成电子电力电动汽车,其特征是:电子电力驱动装置(1)安装在车身中部,固定连接在底盘上,动力输出端通过机械、轴与驱动桥、差速器、半轴、车轮连成一体,通过电子电路、电力电路与整车电子控制装置(3)连成一体,能量储存转换装置(2)安装在车身后部固定连接在底盘上,通过电子电路,电力电路与整车电子控制装置(3),电子电力驱动装置(1)分别连成一体,通过电子电路,电力电路将整车电子控制装置(3)与车身辅助操控装置连成一体,整车电子控制装置(3)安装在车身前方固定连接在底盘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电力电动汽车,其特征是:电子电力驱动装置(1),定子(4)为无铁心盘形多相对称扇形绕组线圈,绕组绕线呈放射状排列,绕组导体以适当方式制成圆盘形,绕组线圈采用叠绕或波绕接线方式,绕组线圈为单层或多层,层间绝缘,绕组线圈为单波,绕组线圈的有效部分为等宽或梯形,电枢绕组为集中绕组或分部绕组,绕组成圆盘形电枢精确固定由树脂灌注成型固体化,电磁的磁通方向为轴向,磁通与盘垂直,气隙为平面形,转子(5)为扇形高性能、高磁能积永磁材料制成多块按N、S极性交替排列通过强化纤维树脂连接在实心钢体结构圆盘形周边有直齿的齿轮形转子(5),在定子(4)两侧端面气隙中产生多极轴向磁场,作为转子(5)磁极回路,使转子(5)磁场在定子(4)两端面磁场中交变,定子(4)、转子(5)为圆盘形,定子(4)为少极多相绕组电枢与永磁转子(5)在电动机/发电机中成对等放置,成极性交替环向排列或分散式环向排列,电磁的磁通方向为轴向,磁通与盘垂直,气隙为平面形,气隙中产生多极轴向磁场,定子(4)采用交流方波供电,使电机中产生梯形波的磁场分布,梯形波感应电动势,转子(5)为圆盘形周边有直齿,通过轴承、轴分别连成一体安装在定子(4)两侧面;高速齿轮(7)为圆盘形直齿齿轮与双连圆盘形直齿齿轮(6)通过轴承、轴连成一体组成高速动力输出端,变位齿轮(8)为圆盘形直齿齿轮,安装于动力花键轴输出端,低速齿轮(9)为圆盘形直齿齿轮,安装于转子(5)轴一端,通过轴承、轴与转子(5)连成一体组成低速动力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