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430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核心部分:急冷室,用于等温正火炉的控制冷却。其包括急冷室本体、循环热风机、进排风装置、冷却速度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急冷室,把循环风机集成与急冷室内,提高了风机的效率,减少了热量的损失,能降低能源消耗;混风室设置有和冷却室内设置有螺旋导风板,形成螺旋上升的风向,提高冷却效率、提高了零件冷却的内部温度的均匀性,从而使工件的硬度均匀性和组织都可以得到提高。

A new type of quench chamber for continuous constant temperature furnace with spiral wind di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
本技术涉及等温正火及类似需要进行控制空气冷设备的冷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常规的等温正火的急冷室,因为通常循环风机及冷风机都与急冷室体分开布置,占地大、风道长且复杂,造成风阻大、热量散失多、造价高、冷却效果差;混风室一般都是自然混合,冷热风无法进行充分的热量交换,冷却风温出现严重的不均匀现象,造成工件各部分冷却效果差异大,且冷热风容易造成。风篦板与循环风机法兰(实际即是冷却室排风口)的距离,影响工件最底和最顶部的冷却风速,会造成底部、顶部与中间部位的冷却速度的差异,从而影响冷却速度的一致性。冷却室内部的温度,因为工件热量的原因,会急速升温,造成冷却效果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包括急冷室体、循环风机、冷风机、电气控制系统、冷风阀、排风管道和排风阀;所述急冷室体由循环风机连接循环风机法兰、循环风道、冷风通道、保温壁板、冷却室、进出料通道、混风室、水雾喷嘴、风篦板、混风导流板、螺旋导风板和炉门组成;所述循环风机法兰用于循环风机与急冷室体连接定位;冷却室设置在循环风机法兰下端,冷却室内设有螺旋导风板和进出料通道,工件放置在进出料通道上;所述循环风道是从循环风机出来的热风到混风室的通道;所述保温壁板分布在整个急冷室体外侧,用于急冷室体各结构的连接和保温;所述混风室设置在急冷室体下端,用于将从循环风道来的热风与冷风机送来的冷风混合调温的腔体;所述冷风通道设置在保温壁板与冷却室之间,且伸出急冷室体上端,与冷风管道连接,冷风机和冷风阀设置在冷风管道上,冷风机产生的高压冷风,通过冷风阀将高压冷风送入混风室;所述混风室为半球形且室内设有导流板,用于形成螺旋气流,避免冷热风出现冲突;所述风篦板设置在冷却室和混风室之间,用于控制冷却风的强度及均匀性;所述水雾喷嘴,设置在混风室上,用于需要水雾冷却时启动,形成水雾;所述排风阀和排风通道设置在急冷室体上端一侧,用于按需要将部分热空气排出;所述炉门设置在急冷室体上端的另一侧,用于将冷却室与外界隔开;所述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独立的控制柜和传感器,具体包括传感器、变频器及其他控制元件用于进行风量调节、风温控制及炉门推动;所述急冷室体与循环风机、循环风机法兰、循环风道、混风室、冷风机、冷风阀及排风管道、排风阀形成一个集成的冷却循环结构。所述的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其优选方案为所述风篦板呈SR1640的球面形状,且球面上设有多个大小不同的通风孔;风篦板结构为上下两层,下层固定,上层可转动;所述通风孔通过旋转上层风篦板实现可调;分为长条形和圆形,外侧孔为长条形,且较内侧宽,用于保证从混风室进入的气流在外侧仍能保持螺旋上升。所述的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其优选方案为所述保温壁板的分布集中在急冷室体的外侧,内侧无保温壁板。所述的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其优选方案为所述风篦板与工件上的距离150mm;循环风机法兰与工件的距离350mm;冷却室侧壁与工件的距离220mm用于保证冷却风速在冷却室内的分布的均匀性。所述的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其优选方案为冷热风通道为相邻的同心圆形分布并方向一致,实现了提前进行热量交换,并且气流方向不会发生对冲能量损失。所述的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其优选方案为冷却室内侧设有螺旋导风板。实现冷却室内的风向为螺旋形上升。从而提高攻击的冷却效率和冷却均匀性。所述的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其优选方案为所述风篦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可旋转,下层固定。急冷室的工作方式为:当加热后的工件经过进出料通道进入急冷室后,控制系统启动冷风机、冷风阀、循环风机、排风阀。空气开始沿混风室--风篦板--冷却室--循环风机法兰-循环风机--循环风道--混风室这个顺序进行循环。部分热空气根据控制要求从排风阀和排放管道排出。冷风机的风量、冷风阀的开关、循环风机的风量都是由电气控制系统根据工艺需要进行控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在不额外增加成本、能源消耗的情况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重量轻、冷却效率高、工件冷却均匀、能源消耗更低的等温正火急冷室。本技术提供的急冷室,把循环风机集成与急冷室内,提高了风机的效率,减少了热量的损失,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冷却效率、提高了零件冷却的内部温度的均匀性。加热效率,从而使工件的硬度均匀性和组织都可以得到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结构示意图;图2为风篦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急冷室体,2为循环风机,3为循环风机法兰,4为炉门,5为工件,6为进出料通道,7为风篦板,8为混风导流板,9为冷风阀,10为冷风机,11为传感器,12为循环风道,13为保温壁板,14为水雾装置,15为排风阀,16为排风管道,17为冷风管道,18为冷风通道,19为螺旋导风板,20为混风室,21为冷却室,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包括急冷室体1、循环风机2、冷风机10、传感器11、冷风阀9、排风管道16和排风阀15;所述急冷室体1由循环风机2连接循环风机法兰3、循环风道2、冷风通道18、保温壁板13、冷却室21、进出料通道6、混风室20、水雾装置14、风篦板7、混风导流板8、螺旋导风板19和炉门4组成;所述循环风机法兰3用于循环风机2与急冷室体1连接定位;冷却室21设置在循环风机法兰2下端,冷却室21内设有螺旋导风板19和进出料通道6,工件5放置在进出料通道6上;所述循环风道12是从循环风机1出来的热风到混风室20的通道;所述保温壁板13分布在整个急冷室体1外侧,用于急冷室体1各结构的连接和保温;所述混风室20设置在急冷室体1下端,用于将从循环风道12来的热风与冷风机10送来的冷风混合调温的腔体;所述冷风通道18设置在保温壁板13与冷却室21之间,且伸出急冷室体1上端,与冷风管道17连接,冷风机10和冷风阀9设置在冷风管道17上,冷风机10产生的高压冷风,通过冷风阀9将高压冷风送入混风室20;所述混风室20为半球形且室内设有混风导流板19,用于形成螺旋气流,避免冷热风出现冲突;所述风篦板7设置在冷却室21和混风室20之间,用于控制冷却风的强度及均匀性;所述水雾喷嘴14设置在混风室20上,用于需要水雾冷却时启动,形成水雾;所述排风阀15和排风通道16设置在急冷室体1上端一侧,用于按需要将部分热空气排除;所述炉门4设置在急冷室体1上端的另一侧,用于将冷却室21与外界隔开;所述电气控制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其特征在于:包括急冷室体、循环风机、冷风机、电气控制系统、冷风阀、排风管道和排风阀;/n所述急冷室体由循环风机法兰、循环风道、冷风通道、保温壁板、冷却室、进出料通道、混风室、水雾装置、风篦板、混风导流板、螺旋导风板和炉门组成;/n所述循环风机法兰用于循环风机与急冷室体连接定位;/n冷却室设置在循环风机法兰下端,冷却室内设有螺旋导风板和进出料通道,工件放置在进出料通道上;/n所述循环风道是从循环风机出来的热风到混风室的通道;/n所述保温壁板分布在整个急冷室体外侧,用于急冷室体各结构的连接和保温;/n所述混风室设置在急冷室体下端,用于将从循环风道来的热风与冷风机送来的冷风混合调温的腔体;/n所述冷风通道设置在保温壁板与冷却室之间,且伸出急冷室体上端,与冷风管道连接,冷风机和冷风阀设置在冷风管道上,冷风机产生的高压冷风,通过冷风阀将高压冷风送入混风室;/n所述混风室为半球形且室内设有导流板,用于形成螺旋气流,避免冷热风出现冲突;/n所述风篦板设置在冷却室和混风室之间,用于控制冷却风的强度及均匀性;/n水雾喷嘴,设置在混风室上,用于需要水雾冷却时启动,形成水雾;/n所述排风阀和排风通道设置在急冷室体上端一侧,用于按需要将部分热空气排除;/n所述炉门设置在急冷室体上端的另一侧,用于将冷却室与外界隔开;/n所述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独立控制柜及传感器,具体包括传感器、变频器及其他控制元件用于进行风量调节、风温控制及炉门推动;/n所述急冷室体与循环风机、循环风机法兰、循环风道、混风室、冷风机、冷风阀及排风管道、排风阀形成一个集成的冷却循环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风向连续等温正火炉新型急冷室,其特征在于:包括急冷室体、循环风机、冷风机、电气控制系统、冷风阀、排风管道和排风阀;
所述急冷室体由循环风机法兰、循环风道、冷风通道、保温壁板、冷却室、进出料通道、混风室、水雾装置、风篦板、混风导流板、螺旋导风板和炉门组成;
所述循环风机法兰用于循环风机与急冷室体连接定位;
冷却室设置在循环风机法兰下端,冷却室内设有螺旋导风板和进出料通道,工件放置在进出料通道上;
所述循环风道是从循环风机出来的热风到混风室的通道;
所述保温壁板分布在整个急冷室体外侧,用于急冷室体各结构的连接和保温;
所述混风室设置在急冷室体下端,用于将从循环风道来的热风与冷风机送来的冷风混合调温的腔体;
所述冷风通道设置在保温壁板与冷却室之间,且伸出急冷室体上端,与冷风管道连接,冷风机和冷风阀设置在冷风管道上,冷风机产生的高压冷风,通过冷风阀将高压冷风送入混风室;
所述混风室为半球形且室内设有导流板,用于形成螺旋气流,避免冷热风出现冲突;
所述风篦板设置在冷却室和混风室之间,用于控制冷却风的强度及均匀性;
水雾喷嘴,设置在混风室上,用于需要水雾冷却时启动,形成水雾;
所述排风阀和排风通道设置在急冷室体上端一侧,用于按需要将部分热空气排除;
所述炉门设置在急冷室体上端的另一侧,用于将冷却室与外界隔开;
所述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独立控制柜及传感器,具体包括传感器、变频器及其他控制元件用于进行风量调节、风温控制及炉门推动;
所述急冷室体与循环风机、循环风机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颂高腾王超群
申请(专利权)人:鞍山市丰林精密锻压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