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6996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7: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及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行李架,所述行李架包括行李架主体和与行李架主体连接的扶手型材,所述扶手型材包括用于与车辆中行李架主体连接的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在使用时的背向行李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斜向上凸设的以供人抓取的抓手部分。在扶手型材上设置有专门的供乘客抓取、执握的抓手部分,便于乘客对行李架进行抓取、执握,保持了乘客在站立时的稳定性,并且抓手部分是背离行李架斜向上凸设的,提高了乘客对抓手部分抓取的便利性,且不会对乘客在进出座位时产生影响,提高了乘客的在使用该扶手型材时的乘车体验。

Handrail profile of vehicle and vehicle luggage r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及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
技术介绍
行李架在车辆的内饰中是最大、最长的总成,其主要零件为行李架底板、风道底板、内封板,以及与行李架底板配合而形成行李架主体的铝型材、吊架、支腿等。通常在城市客车车型中都搭载有行李架,车辆在实际使用时要求行李架的容积要足够大,能够承载较大的载荷,而且还要根据各种需求,在行李架靠近中间过道的位置上要增加乘客在过道时站立所能抓握的扶手管,在扶手管上布置有呼叫按钮。如图1所示,在行李架底板1上靠近中间过道的一端设置有端部型材2,端部型材2的横截面近似三角形,在端部型材2靠近行李架底板1的一侧,端部型材2通过紧固件与行李架底板1连接,在端部型材2的底面,设置有斜向中间过道的扶手管3,端部型材2的靠近中间过道的一侧,设置有朝向中间过道顶部的卡槽,在卡槽内设置有用于照明的灯带4。但是采用这种布置形式会存在以下不当之处:1、行李架设置在座位的上方,而行李架上的扶手管3斜向下布置并突出端部型材2,在乘客进出座位时容易碰到行李架上的扶手管3;2、扶手管3是突出端部型材2的,会影响到行李架整体的美观程度;3、需要在端部型材2上设置单独的扶手管3及用于支撑扶手管的支架,增加了运维成本。为了解决行李架中扶手管的问题,在现有技术中,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674954U,授权公告日为2016.11.09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行李架,在行李架中去掉了扶手管的结构,如图2所示,该行李架包括行李架底板1,以及间隔布置在行李架底板1上的对行李架底板进行连接的吊杆,行李架底板1与吊杆配合形成了行李架主体,在行李架底板1的靠近中间过道的一端设置有扶手型材5,扶手型材5与行李架主体之间设置有连接部分。站立在中间过道上的乘客可以通过执握扶手型材5来保证自身的稳定。在扶手型材5的靠近中间过道的一侧上,同样设置有与现有技术中布置方式相同的灯带4,灯带4是斜向中间过道的顶板设置的,灯带发出的光能够被中间过道的顶板反射。虽然在该行李架中去掉了扶手管的结构,但是同样存在一些影响使用的问题:乘客在执握、抓取扶手型材时,该扶手型材上没有与乘客的手指配合的部分,与乘客的手指配合程度较差,不便于乘客抓取扶手型材,乘客难以轻松地抓紧扶手型材,乘车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能够解决乘客在使用现有技术中的行李架时乘车体验差的问题,同时,本专利技术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的车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包括用于与车辆中行李架主体连接的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在使用时的背向行李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斜向上凸设的以供人抓取的抓手部分。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扶手型材上设置有专门的供乘客抓取、执握的抓手部分,便于乘客对行李架进行抓取、执握,保持了乘客在站立时的稳定性,并且抓手部分是背离行李架斜向上凸设的,提高了乘客对抓手部分抓取的便利性,且不会对乘客在进出座位时产生影响,提高了乘客在使用该扶手型材时的乘车体验。进一步的,所述抓手部分的外表面上设有增大抓握力的条纹。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抓手部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条纹,能够提高乘客与抓手部分之间的摩擦力,更便于乘客对抓手部分进行抓取。进一步的,所述抓手部分的上侧面与下侧面之间设有连接上、下侧面的圆弧面。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抓手部分上设置有圆弧面,提高了乘客在使用抓手部分时的手感。进一步的,所述扶手型材的靠近行李架主体的一侧设有凸起的挡台以用于对行李架上所容纳的行李进行阻挡。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扶手型材上设置有挡台,能够对行李架上的行李进行阻挡,以防止在行车过程中行李溜滑对握在抓手部分上的乘客造成伤害。进一步的,所述抓手部分包括朝向挡台一侧延伸的弧形型材壁,弧形型材壁连接在所述挡台的靠近所述抓手部分一侧的侧壁的中部,弧形型材壁与挡台的侧壁配合形成了位于挡台与抓手部分之间的内凹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抓手部分与挡台之间设置有由弧形型材壁与挡台的侧壁配合形成的内凹结构,能够容纳执握在抓手部分上的手指,使乘客能够将抓手部分抓得更加牢固。进一步的,所述行李架主体包括行李架底板和设置在行李架底板上方的行李架支腿,所述扶手型材的连接部分包括用于与行李架支腿连接的支腿连接部,所述支腿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扶手型材上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沿凹槽的轴向间隔布置的凸筋,所述凸筋形成供紧固件的头部或螺母嵌入的导槽。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扶手型材上设置有形成支腿连接部的凹槽,在凹槽内设置的凸筋能够限制紧固件的头部或螺母嵌入的导槽,紧固件的头部或螺母能够位于凹槽的中部,从而使凹槽具有足够的空间以容纳紧固件的头部或螺母,保证紧固件能够完全实现固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车辆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内的行李架,所述行李架包括行李架主体和与行李架主体连接的扶手型材,所述扶手型材包括用于与车辆中行李架主体连接的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在使用时的背向行李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斜向上凸设的以供人抓取的抓手部分。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扶手型材上设置有专门的供乘客抓取、执握的抓手部分,便于乘客对行李架进行抓取、执握,保持了乘客在站立时的稳定性,并且抓手部分是背离行李架斜向上凸设的,提高了乘客对抓手部分抓取的便利性,且不会对乘客在进出座位时产生影响,提高了乘客的在使用该扶手型材时的乘车体验。进一步的,所述抓手部分的外表面上设有增大抓握力的条纹。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抓手部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条纹,能够提高乘客与抓手部分之间的摩擦力,更便于乘客对抓手部分进行抓取。进一步的,所述抓手部分的上侧面与下侧面之间设有连接上、下侧面的圆弧面。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抓手部分上设置有圆弧面,提高了乘客在使用抓手部分时的手感。进一步的,所述扶手型材的靠近行李架主体的一侧设有凸起的挡台以用于对行李架上所容纳的行李进行阻挡。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扶手型材上设置有挡台,能够对行李架上的行李进行阻挡,以防止在行车过程中行李溜滑对握在抓手部分上的乘客造成伤害。进一步的,所述抓手部分包括朝向挡台一侧延伸的弧形型材壁,弧形型材壁连接在所述挡台的靠近所述抓手部分一侧的侧壁的中部,弧形型材壁与挡台的侧壁配合形成了位于挡台与抓手部分之间的内凹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抓手部分与挡台之间设置有由弧形型材壁与挡台的侧壁配合形成的内凹结构,能够容纳执握在抓手部分上的手指,使乘客能够将抓手部分抓得更加牢固。进一步的,所述行李架主体包括行李架底板和设置在行李架底板上方的行李架支腿,所述扶手型材的连接部分包括用于与行李架支腿连接的支腿连接部,所述支腿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扶手型材上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沿凹槽的轴向间隔布置的凸筋,所述凸筋形成供紧固件的头部或螺母嵌入的导槽。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扶手型材上设置有形成支腿连接部的凹槽,在凹槽内设置的凸筋能够限制紧固件的头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包括用于与车辆中行李架主体连接的连接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在使用时的背向行李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斜向上凸设的以供人抓取的抓手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包括用于与车辆中行李架主体连接的连接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在使用时的背向行李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斜向上凸设的以供人抓取的抓手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手部分的外表面上设有增大抓握力的条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手部分的上侧面与下侧面之间设有连接上、下侧面的圆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型材的靠近行李架主体的一侧设有凸起的挡台以用于对行李架上所容纳的行李进行阻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行李架的扶手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手部分包括朝向挡台一侧延伸的弧形型材壁,弧形型材壁连接在所述挡台的靠近所述抓手部分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锦炫郑伟芳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