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96866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6: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预制构件改进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及其使用方法,该模具组件包括:一对端模以及一对侧模,所述侧模与端模交替连接固定形成预制剪力墙框架,所述侧模包括上部压板以及下部边模,所述上部压板扣接固定于下部边模上。本技术方案具备操作简便快捷,构件成型质量好,模具制作成本低的优点。简化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A modular prefabricated shear wall mold component and its applic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装配式预制构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预制剪力墙构件通常为墙左、墙右和墙顶三面伸出钢筋,对于墙体左右两侧伸出钢筋,其模具目前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侧模采用钢板拼接焊接成整体,中间伸出钢筋位置开槽,钢筋穿过侧模槽口,浇筑前封堵槽口。此种方案虽然整体刚度有保障,模具不易变形,但不便于脱模,且对伸出钢筋平直度要求较高,尤其当墙侧伸出钢筋是开口箍筋,脱模过程中很难保证槽口与钢筋弯钩不干涉,脱模时需沿出筋长度方向撬动模具一定距离,使模具与钢筋完全脱离方可脱模,脱模费时费力,工作强度极大,周转使用过程中容易使模具变形、损坏,尤其后期模具变形、损坏较明显,模具周转使用周期不长,影响模具组装精度,构件生产质量难以保证,且生产效率低下。另外一种做法是,墙体左右两侧伸出钢筋段采用三层拼接式侧模,由上部边模、中部边模、下部边模组合而成,不设腰型槽。上中下三部分通过螺栓连接形成整体,模具整体刚度有保障,不存在侧模槽口,无需进行封堵。但模具构造较为复杂,模具组装繁琐,模具组装、脱模剂涂刷、钢筋绑扎需穿插进行,效率较低且质量不易保证,整体综合成本较高。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在于:在保证模具组装精度和整体刚度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模具构造,减少生产工序和穿插作业,操作简单快捷,安装拆卸方便,周转使用寿命长。且构件成型质量好,模具制作成本低,生产效率高,适用性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在于:本专利技术所述预制墙体左右两侧的边模采用上部压板和下部边模组合式双层构造,上部压板和下部边模通过螺栓和销钉紧固连接,满足模具的整体强度和刚度要求;模具侧面U形槽采用PE棒从内侧封堵,此种材料具有优良的弹性变形性能,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PE棒可紧贴模具槽口,起到良好的防漏浆作用,封堵简单快捷。同时PE棒在拆模后可回收重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脱模时,只需将侧模的上部压板及工装架拆除,无需沿出筋长度方向撬动模具一定距离。可直接起吊出筋预制构件,向下适当敲击下部边模即可使模具与预制构件脱离,工人工作强度低,脱模一步到位,有效降低脱模难度,缩短脱模时间,提升预制墙体生产作业效率;该组合式双层模具构造简单,安装拆卸便捷,有限简化工序,且不涉及工序穿插,周转使用寿命长。构件成型质量好,且制作成本低,适用性较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针对低温下预制构件的蒸汽养护,提供了一种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及其使用方法。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该模具组件包括:一对端模以及一对侧模,所述侧模与端模交替连接固定形成预制剪力墙框架,所述侧模包括上部压板以及下部边模,所述上部压板扣接固定于下部边模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部边模的侧壁上形成至少一个用于穿过剪力墙面预留钢筋的U形槽;相邻两个U形槽之间的所述下部边模的侧壁上形成至少一个加强肋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形槽的顶部开放端向上延伸贯穿下部边模的顶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形槽的开设方向与一对端模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工装架,至少一个所述工装架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端模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工装架的横梁所在高度略大于端模的上表面所在高度。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装架的横梁上设有至少一个穿墙螺杆孔以及至少一个脱模预埋件连接杆。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模的位于浇筑区的表面上形成至少一个出筋孔,其中一个所述端模位于浇筑区的表面上形成至少一个吊装预埋定位孔,其中另一个所述端模的位于浇筑区的表面上形成灌浆套筒定位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部边模的外侧壁沿下部边模的长度方向等距离设置一个以上加强肋板一种适用于根据上述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待成型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寸及钢筋布置情况加工如上所述的模具;步骤二、将一对侧模的下部边模以及一对端模用固定磁盒固定在模台上,侧模和端模交替连接,形成框架结构,各部分模具用螺栓固定连接;步骤三、将调兑好的脱模剂或露骨料缓凝剂(有外露粗骨料粗糙面要求时)均匀的涂抹在模具的混凝土接触面上,避免漏涂、不均匀;步骤四、根据预制剪力墙设计图纸,在组装好的模具内安装箍筋、竖向受力钢筋,调整好出筋长度后,绑扎牢固;步骤五、分别将一对侧模的上部压板用螺栓与下部边模固定连接;步骤六、安装吊装/脱模预埋件、穿墙螺杆孔固定用工装架;步骤七、在一对侧模的内侧用PE棒封堵U形槽槽口;步骤八、向组装好的模具内浇筑混凝土,振捣,收面,养护;步骤九、脱模,待预制构件养护达到脱模强度要求后,拆除交替连接的一对侧模和端模上的螺栓以及顶部的工装架、底部固定磁盒,然后拆除侧模的上部压板,使用工具锤击端模,使其与预制构件分离;步骤十、粗糙面水洗,当预制构件粗糙面有外露粗骨料要求时,在脱模工序完成后24h内应用高压水流冲洗涂抹缓凝剂区域,确保粗骨料外露并满足规范要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脱模,待预制构件养护达到脱模强度要求后,拆除交替连接的一对侧模和端模上的螺栓以及顶部的工装架、底部固定磁盒13,然后拆除侧模的上部压板,使用工具锤击端模,使其与预制构件分离步骤后,还包括再将预制构件吊起距离模台面一定距离,使用工具轻轻锤击下部边模,使预制构件与下部边模脱离。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具备操作简便快捷,构件成型质量好,模具制作成本低的优点,简化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具体技术效果如下:第一、侧模包括上部压板和下部边模,独立部件可拆卸和安装,方便操作;第二、部边模出筋位置分别设有用于钢筋穿过的U形槽,无需将预制墙体侧面上的模具及其他模具组件全部拆除,可直接起吊出筋预制墙体,而模具保留在模台上,实现预制墙体与模具的脱离,实现脱模的一步到位,有效降低脱模难度,减少脱模时间,从而提升预制墙体生产效率;第三、U形槽内侧(构件成型面一侧)采用PE棒封堵槽口,可起到良好的防漏浆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且实用的用于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生产的模具,其具备操作简便快捷,构件成型质量好,模具制作成本低的优点。简化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左侧模的主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左侧模的侧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右侧模的主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右侧模的侧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端模的主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端模的主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装架的俯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装架的主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使用方法的步骤流程图;1、上端模2、下端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模具组件包括:/n一对端模以及一对侧模,所述侧模与端模交替连接固定形成预制剪力墙框架,所述侧模包括上部压板以及下部边模,所述上部压板扣接固定于下部边模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模具组件包括:
一对端模以及一对侧模,所述侧模与端模交替连接固定形成预制剪力墙框架,所述侧模包括上部压板以及下部边模,所述上部压板扣接固定于下部边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边模的侧壁上形成至少一个用于穿过剪力墙面预留钢筋的U形槽;相邻两个U形槽之间的所述下部边模的侧壁上形成至少一个加强肋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槽的顶部开放端向上延伸贯穿下部边模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2任一所述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槽的开设方向与一对端模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工装架,至少一个所述工装架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端模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工装架的横梁所在高度略大于端模的上表面所在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架的横梁上设有至少一个穿墙螺杆孔以及至少一个脱模预埋件连接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模的位于浇筑区的表面上形成至少一个出筋孔,其中一个所述端模位于浇筑区的表面上形成至少一个吊装预埋定位孔,其中另一个所述端模的位于浇筑区的表面上形成灌浆套筒定位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组合式预制剪力墙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边模的外侧壁沿下部边模的长度方向等距离设置一个以上所述加强肋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牛超李雪高杨段志伟贾鑫鑫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匠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