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6606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包括机壳本体,所述机壳本体相对的两端设有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同时驱动转动连接在机壳本体两侧的第一支重轮与第二支重轮绕其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第一支重轮与第二支重轮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吊轮、第二导向吊轮;所述机壳本体的上表面还设有第一承重吊轮、第二承重吊轮。通过两个驱动电机分别控制承重吊轮和导向吊轮的位置,从而在实现转向功能的同时分担行走轮在转向时所受到的冲击力,即通过两个支重轮、导向吊轮及承重吊轮的分力作用将行走轮所受到的力分散开,从而增强单轨电动吊车在转向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A steering structure with enhanced steering st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
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
技术介绍
单轨电动吊车是一种机动性强、运行速度快、载重量大、安全可靠的行驶于悬吊单轨系统的辅助运输设备。一条单轨电动吊车可以在多变坡、多岔道、多支线的路线中连续直达运输。单轨电动吊车一般包括轨道、承载小车、马达、减速箱、行走轮、转向机等。单轨电动吊车是利用悬空轨道,以气动马达经减速机构减速后带动摩擦轮沿轨道立板双边摩擦驱动的设备。单轨电动吊车在桁架上行走转向时主要是通过常用的转向机进行转向操作,这种转向机虽然可以驱使单轨电动吊车在桁架上转向,但其在转向过程中由于惯性及重力作用会使整个单轨电动吊车的行走轮承受过大的应力而很不稳定,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通过在该转向结构上增加多个机械结构化支重受力点,提高单轨吊车转向时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方法是: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包括机壳本体,所述机壳本体相对的两端设有第一电机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包括机壳本体(1),其特征在于:/n所述机壳本体(1)相对的两端设有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n所述第一电机(2)同时驱动转动连接在机壳本体(1)两侧的第一支重轮(4)与第二支重轮(5)绕其自身轴线转动;/n所述第一支重轮(4)与第二支重轮(5)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吊轮(6)、第二导向吊轮(7);/n所述机壳本体(1)的上表面还设有第一承重吊轮(8)、第二承重吊轮(9),所述第一承重吊轮(8)、第二承重吊轮(9)在第二电机(3)的驱动下相对机壳本体(1)同时交替上升或下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包括机壳本体(1),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本体(1)相对的两端设有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
所述第一电机(2)同时驱动转动连接在机壳本体(1)两侧的第一支重轮(4)与第二支重轮(5)绕其自身轴线转动;
所述第一支重轮(4)与第二支重轮(5)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吊轮(6)、第二导向吊轮(7);
所述机壳本体(1)的上表面还设有第一承重吊轮(8)、第二承重吊轮(9),所述第一承重吊轮(8)、第二承重吊轮(9)在第二电机(3)的驱动下相对机壳本体(1)同时交替上升或下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2)的输出轴上固定套接有第一锥齿轮(10),所述第一支重轮与第二支重轮的转轴上分别套设有第二锥齿轮(11)、第三锥齿轮(12),所述第一锥齿轮(10)分别与所述第二锥齿轮(11)、第三锥齿轮(12)啮合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吊轮(6)与第二导向吊轮(7)在第一电机(2)的驱动下设有两个工作位,分别为竖直导向位和水平闲置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稳定性增强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吊轮(6)、第二导向吊轮(7)均通过固定方块(13)固接在所述第一支重轮(4)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景空间智能交通科技中心有限合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