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42154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包括:鞍座、分丝管定位板、分丝管、圆管、钢绞线以及鞍体连接法兰,所述鞍座为截面呈矩形的弧形管,所述鞍体连接法兰设置在所述鞍座两端,所述圆管为多根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鞍座内,所述圆管两端与所述鞍体连接法兰固定连接,所述分丝管为三条圆弧合围形成的截面呈心形的管,所述分丝管设置在所述圆管之间且分别与相邻的三根所述圆管相切,所述钢绞线夹持在所述分丝管内相对的两条圆弧之间,用于固定所述分丝管和所述圆管的多个所述分丝管定位板间隔设置在两个所述鞍体连接法兰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斜拉索转向装置,分丝管之间通过圆管连接,减轻了整体重量,且不必灌注混凝土,简化了施工工艺。

A kind of cable stee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
本技术涉及桥梁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索塔是斜拉桥支承拉索的塔形构造物,斜拉索转向装置用于斜拉桥索塔塔端锚固位置斜拉索的转向。在桥梁施工中常规使用的斜拉索转向器是在外管内按需要放置若干根圆形分丝管,成桥后在分丝管内灌注环氧砂浆进行封闭锚固,在分丝管之间灌注微膨胀混凝土分散载荷。这种构造形式的斜拉索转向装置,由于环氧砂浆将钢绞线与分丝管粘在一块,钢铰线存在相互挤压的情况,不能单根进行调整张拉,只能整束张拉,多股张拉施工难度大且抗滑移性能不佳,也给今后钢铰线更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分丝管之间灌注微膨胀混凝土分散载荷,增大了拉索转向装置重量,且不便现场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降低塔端的拉索转向装置施工难度,改善钢铰线受力状态。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包括:鞍座、分丝管定位板、分丝管、圆管、钢绞线以及鞍体连接法兰,所述鞍座为截面呈矩形的弧形管,所述鞍体连接法兰设置在所述鞍座两端,所述圆管为多根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鞍座内,所述圆管两端与所述鞍体连接法兰固定连接,所述分丝管为三条圆弧合围形成的截面呈心形的管,所述分丝管设置在所述圆管之间且分别与相邻的三根所述圆管相切,所述钢绞线夹持在所述分丝管内相对的两条圆弧之间,用于固定所述分丝管和所述圆管的多个所述分丝管定位板间隔设置在两个所述鞍体连接法兰之间。可选的,所述鞍座有两块相对的弧形板和两块相对的平板合围形成。可选的,所述两块相对的平板外侧设置有剪力钉。可选的,所述鞍座侧壁与所述圆管之间灌注有微膨胀混凝土。可选的,所述圆管与所述鞍座的侧壁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分丝管的三条圆弧之间平滑过渡连接。可选的,所述钢绞线由多根钢丝扭绞形成,所述钢绞线与所述分丝管相对的两条圆弧的内壁相切,使所述分丝管对所述钢绞线的切线反力能够卡住所述钢绞线形成自锁。可选的,所述鞍体连接法兰设置有通过所述分丝管的心形孔,所述分丝管穿过所述心形孔并与所述鞍体连接法兰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分丝管与所述圆管焊接连接。本技术提供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包括:鞍座、分丝管定位板、分丝管、圆管、钢绞线以及鞍体连接法兰,所述鞍座为截面呈矩形的弧形管,所述鞍体连接法兰设置在所述鞍座两端,所述圆管为多根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鞍座内,所述圆管两端与所述鞍体连接法兰固定连接,所述分丝管为三条圆弧合围形成的截面呈心形的管,所述分丝管设置在所述圆管之间且分别与相邻的三根所述圆管相切,所述钢绞线夹持在所述分丝管内相对的两条圆弧之间,用于固定所述分丝管和所述圆管的多个所述分丝管定位板间隔设置在两个所述鞍体连接法兰之间。本技术提供的斜拉索转向装置,分丝管之间通过圆管连接,减轻了转向装置的整体重量,且不必灌注混凝土,简化了施工工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斜拉索转向装置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斜拉索转向装置断面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心形分丝管断面图。其中:1-鞍座,2-分丝管定位板,3-鞍体连接法兰,4-剪力钉,5-分丝管集束,51-分丝管,511-夹持圆弧段,512-连接圆弧段,52-圆管,53-钢绞线,531-钢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斜拉索转向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斜拉索转向装置包括:鞍座1、分丝管定位板2、分丝管51、圆管52、钢绞线53以及鞍体连接法兰3,所述鞍座1为截面呈矩形的弧形管,所述鞍体连接法兰3设置在所述鞍座1两端,所述圆管52为多根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鞍座1内,所述圆管52两端与所述鞍体连接法兰3固定连接,所述分丝管51为三条圆弧合围形成的截面呈心形的管,所述分丝管51设置在所述圆管52之间且分别与相邻的三根所述圆管52相切,所述钢绞线53夹持在所述分丝管51内相对的两条圆弧之间,用于固定所述分丝管51和所述圆管52的多个所述分丝管定位板2间隔设置在两个所述鞍体连接法兰3之间。所述分丝管定位板2上设置有供所述分丝管51和所述圆管52穿过的孔,所述分丝管51和所述圆管52之间的位置通过所述分丝管定位板2固定。所述分丝管51与所述圆管52还可以焊接连接,增加连接强度,操作简单,受力可靠。所述鞍体连接法兰3设置有通过所述分丝管51的心形孔,所述分丝管51穿过所述心形孔并与所述鞍体连接法兰3固定连接。所述鞍体连接法兰3和所述钢绞线53通过导向段和过渡段连接拉索,此为现有技术,本申请不再赘述。在现有的斜拉索转向装置,分丝管间隔设置,分丝管之间灌注微膨胀混凝土以分散载荷,而本技术采用圆管52连接分丝管51,提高了斜拉索转向装置的结构强度、减轻了重量,同时,由于不必灌注微膨胀混凝土,斜拉索转向装置整体安装,简化了施工工艺,降低了施工成本。参见图1,所述鞍座1有两块相对的弧形板和两块相对的平板合围形成。所述两块相对的平板外侧设置有剪力钉4。多根所述分丝管51、所述圆管52和所述钢绞线53组成分丝管集束5。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斜拉索转向装置断面图,参见图2,所述分丝管51均设置在所述圆管52之间。所述鞍座1侧壁与所述分丝管集束5外侧的圆管52之间灌注微膨胀混凝土,或者所述分丝管集束5外侧的圆管52与所述鞍座1的侧壁之间固定连接。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心形分丝管断面图,参见图3,三条圆弧包括两条相对的夹持圆弧段511,和连接两条相对的夹持圆弧段511的连接圆弧段,所述分丝管51的三条圆弧之间平滑过渡连接。所述钢绞线53由多根钢丝531扭绞形成,所述钢绞线与所述分丝管51的夹持圆弧段511内壁相切,使所述分丝管51对所述钢绞线53的切线反力能够卡住所述钢绞线53形成自锁。现有的分丝管多为圆形或V形,圆形的分丝管不能夹持所述钢绞线,成桥后需在分丝管内灌注环氧砂浆进行封闭锚固,由于环氧砂浆将钢绞线与分丝管粘在一块,不能单根进行调整张拉,只能整束张拉,多股张拉施工难度大且抗滑移性能不佳,也给今后钢铰线更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V形分丝管是对圆形分丝管的改进,分丝管的两条直线段夹持钢绞线,从而在成桥后既无需向内管内灌注环氧砂浆进行封闭锚固,又保证了钢铰线平行并互不干扰,后期更换钢绞线也较为方便。然后,V形分丝管用两条直线段夹持钢绞线,无法做到尽可能多的钢绞线的钢丝与直线段相切,钢绞线的受力状态较差。本技术采用心形分丝管,用两条圆弧段夹持钢绞线,钢绞线受力均匀,还可以消除一定的内应力。综上所述,在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中,所述斜拉索转向装置包括:鞍座1、分丝管定位板2、分丝管51、圆管52、钢绞线53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鞍座、分丝管定位板、分丝管、圆管、钢绞线以及鞍体连接法兰,所述鞍座为截面呈矩形的弧形管,所述鞍体连接法兰设置在所述鞍座两端,所述圆管为多根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鞍座内,所述圆管两端与所述鞍体连接法兰固定连接,所述分丝管为三条圆弧合围形成的截面呈心形的管,所述分丝管设置在所述圆管之间且分别与相邻的三根所述圆管相切,所述钢绞线夹持在所述分丝管内相对的两条圆弧之间,用于固定所述分丝管和所述圆管的多个所述分丝管定位板间隔设置在两个所述鞍体连接法兰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拉索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鞍座、分丝管定位板、分丝管、圆管、钢绞线以及鞍体连接法兰,所述鞍座为截面呈矩形的弧形管,所述鞍体连接法兰设置在所述鞍座两端,所述圆管为多根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鞍座内,所述圆管两端与所述鞍体连接法兰固定连接,所述分丝管为三条圆弧合围形成的截面呈心形的管,所述分丝管设置在所述圆管之间且分别与相邻的三根所述圆管相切,所述钢绞线夹持在所述分丝管内相对的两条圆弧之间,用于固定所述分丝管和所述圆管的多个所述分丝管定位板间隔设置在两个所述鞍体连接法兰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索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有两块相对的弧形板和两块相对的平板合围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拉索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块相对的平板外侧设置有剪力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索转向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闯陈学兵李琦严琨张恒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万桥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