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937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其结构包括后控制臂主体,后控制臂主体包括凹设在后控制臂主体内部圆形凹槽、从圆形凹槽两侧向左侧对称延伸的左折边以及从圆形凹槽两侧向右侧对称延伸的右折边,左折边的延伸长度小于右折边的延伸长度,左折边和右折边朝外延伸的宽度呈递减式延伸,左折边的延伸端部设有对称的固定翻边,圆形凹槽、左折边以及右折边的底部均铺设有底部加强板,后控制臂主体、固定翻边以及底部加强板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保证了后控制臂的使用强度,同时提高了后控制臂的空间利用率以及连接的稳定性。

A new rear control arm of multi link rear suspen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
,尤其是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底盘的汽车后控制臂,由多块钢板拼合后焊接成型,在使用过程中,其整体强度相对较弱,而为了保证汽车后控制的使用强度,会减少后控制臂上连接汽车零部件的种类,虽然保证了使用强度,但是后控制臂的空间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在后控制臂和汽车其他零部件连接的位置选择上,大部分的连接位置在后控制臂上显得错乱无序,很难保证后控制臂和其他汽车零部件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其结构包括后控制臂主体,后控制臂主体包括凹设在后控制臂主体内部圆形凹槽、从圆形凹槽两侧向左侧对称延伸的左折边以及从圆形凹槽两侧向右侧对称延伸的右折边,左折边的延伸长度小于右折边的延伸长度,左折边和右折边朝外延伸的宽度呈递减式延伸,左折边的延伸端部设有对称的固定翻边,圆形凹槽、左折边以及右折边的底部均铺设有底部加强板,后控制臂主体、固定翻边以及底部加强板一体成型。进一步的,上述圆形凹槽的底部设有和后螺旋弹簧相连的圆孔a,圆孔a位于底部加强板上,圆形凹槽的表面铺设有和与圆形凹槽形状匹配的顶部加强板。进一步的,上述左折边上设有两个和后减震器相连的圆孔b,两个圆孔b对称设置在左折边上。进一步的,上述右折边上设有两个和稳定杆相连的圆孔c,两个圆孔c对称设置在右折边上。进一步的,上述固定翻边上设有两个和汽车转向节相连的圆孔d,两个圆孔d对称设置在固定翻边上。进一步的,上述右折边的端部设有和副车架相连的橡胶衬套和安装板,橡胶衬套连接在右折边端部的内部,安装板连接在右折边端部的外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后控制臂主体、固定翻边以及底部加强板的一体成型一方面减少了开发费用和零件成本,同时减小了后控制臂的质量,有利于降低后悬架簧下质量,利于整车操稳性。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后控制臂主体、固定翻边以底部加强板这种结构的优化,满足了后续不同零部件的装配需要,实现了一个后控制臂安装以下5个汽车零部件的安装需要,不仅提高了后控制臂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保证了后控制臂和其他5个汽车零部件连接的稳定性。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底部加强板和顶部加强板保证了整个后控制臂的使用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结构包括后控制臂主体1,后控制臂主体1包括凹设在后控制臂主体1内部圆形凹槽11、从圆形凹槽11两侧向左侧对称延伸的左折边12以及从圆形凹槽11两侧向右侧对称延伸的右折边13,左折边12的延伸长度小于右折边13的延伸长度,左折边12和右折边13朝外延伸的宽度呈递减式延伸,左折边12的延伸端部设有对称的固定翻边2,圆形凹槽11、左折边12以及右折边13的底部均铺设有底部加强板3。在本技术中,优先的后控制臂主体1、固定翻边2以及底部加强板3所选择的材料为高强度的材料以满足后控制臂的使用强度,后控制臂主体1的主要受力点在圆形凹槽11上,从结构上设计的较为粗壮,而左折边12和右折边13朝外延伸的宽度呈递减式延伸,左折边12的延伸端部设有对称的固定翻边2,这种结构的设计一方面优化了后控制臂主体1的结构,满足了后续不同零部件的装配需要,同时均衡了圆形凹槽11两边的承受作用力,而底部加强板3则进一步保证了后控制臂主体1的使用强度。后控制臂主体1、固定翻边2以及底部加强板3一体成型,在本技术中,后控制臂主体1、固定翻边2以及底部加强板3一次冲压成型,一方面减少了开发费用和零件成本,同时减小了后控制臂的质量,有利于降低后悬架簧下质量,利于整车操稳性。在本技术,通过上述后控制臂主体1、固定翻边2以及底部加强板3的结构优化设计,实现了一个后控制臂安装以下5个汽车零部件的安装需要,不仅提高了后控制臂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保证了后控制臂和其他5个汽车零部件连接的稳定性。优先的,上述圆形凹槽11的底部设有和后螺旋弹簧相连的圆孔a4,圆孔a4位于底部加强板3上,圆形凹槽11的表面铺设有和与圆形凹槽11形状匹配的顶部加强板5,后控制臂的主要受力点作用于圆形凹槽11,圆孔a4位于底部加强板3上保证了后控制臂和后螺旋弹簧连接的稳定性,同时顶部加强板5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后控制臂的使用强度。优先的,上述左折边12上设有两个和后减震器相连的圆孔b6,两个圆孔b6对称设置在左折边12上,圆孔b6的对称设置有利于提高后控制臂和后减震器连接的稳定性。优先的,上述右折边13上设有两个和稳定杆相连的圆孔c7,两个圆孔c7对称设置在右折边13上,圆孔c7的对称设置有利于提高后控制臂和稳定杆连接的稳定性。优先的,上述固定翻边2上设有两个和汽车转向节相连的圆孔d8,两个圆孔d8对称设置在固定翻边2上,圆孔d8的对称设置有利于提高后控制臂和汽车转向节连接的稳定性。优先的,上述右折边13的端部设有和副车架相连的橡胶衬套9和安装板91,橡胶衬套9连接在右折边13端部的内部,安装板91连接在右折边13端部的外侧,安装板91金额橡胶衬套9和副车架的同时连接有效的保证了副车架和后控制臂连接的稳定性。在本技术中,后控制臂和其他5个汽车零部件的连接点均是对称设置在后控制臂主体1以及固定翻边2上,保证了后控制臂上受力的均匀性,进而保证了后控制臂整体连接的稳定性。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后控制臂主体(1),所述后控制臂主体(1)包括凹设在所述后控制臂主体(1)内部圆形凹槽(11)、从所述圆形凹槽(11)两侧向左侧对称延伸的左折边(12)以及从所述圆形凹槽(11)两侧向右侧对称延伸的右折边(13),所述左折边(12)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右折边(13)的延伸长度,所述左折边(12)和所述右折边(13)朝外延伸的宽度呈递减式延伸,所述左折边(12)的延伸端部设有对称的固定翻边(2),所述圆形凹槽(11)、所述左折边(12)以及所述右折边(13)的底部均铺设有底部加强板(3),所述后控制臂主体(1)、所述固定翻边(2)以及所述底部加强板(3)一体成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后控制臂主体(1),所述后控制臂主体(1)包括凹设在所述后控制臂主体(1)内部圆形凹槽(11)、从所述圆形凹槽(11)两侧向左侧对称延伸的左折边(12)以及从所述圆形凹槽(11)两侧向右侧对称延伸的右折边(13),所述左折边(12)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右折边(13)的延伸长度,所述左折边(12)和所述右折边(13)朝外延伸的宽度呈递减式延伸,所述左折边(12)的延伸端部设有对称的固定翻边(2),所述圆形凹槽(11)、所述左折边(12)以及所述右折边(13)的底部均铺设有底部加强板(3),所述后控制臂主体(1)、所述固定翻边(2)以及所述底部加强板(3)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凹槽(11)的底部设有和后螺旋弹簧相连的圆孔a(4),所述圆孔a(4)位于所述底部加强板(3)上,所述圆形凹槽(11)的表面铺设有和与所述圆形凹槽(11)形状匹配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赛麟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