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437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4:06
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器,包括壳体、上层电热翅片、下层电热翅片、接线柱和紧固螺栓,上层电热翅片和下层电热翅片交错布置,且之间有间隙,上层、下层电热翅片有扰流结构,安装在壳体内,接线柱安装在壳体上,接线柱一端与电热翅片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加热电路,固定螺栓安装在与接线柱相对一侧的壳体上用于连接上层、下层电热翅片的另一端,固定螺栓采用导电板连接。进气加热器安装在进气总管的混合器和进气歧管之间,靠近进气歧管,再循环的废气和新鲜空气经混合器初步混合后,沿管路继续混合,经过带高效扰流功能的进气加热器,从而实现第二次混合,进一步提升混合气的混合均匀性,并可有效缩短混合气混合管路长度,简化进气总管的布置。

An engine air inlet he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器。
技术介绍
天然气发动机对各缸进气混合均匀性要求高,天然气发动机进气混合系统往往是设计难点,要求结构紧凑,且混合效果好。单独的混合器很难达到混合均匀性要求,混合器后要有300~400mm长度的管路来继续进行气体混合。天然气发动机在进气管路中都装配有进气加热器,常规的进气加热器电热翅板平行布置基本没有扰流的功能或扰流功能相对较弱,对进气混合均匀性没有明显提升作用。针对减少发动机尾气中的NOx(氮氧化物)排放,废气再循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通过稀释可燃混合气和降低发动机最高燃烧温度可以有效的减少NOx的生成和排放,成为当前发动机控制排放的一项重要技术,被越来越得多的发动机所使用。现有的废气再循环技术中,大多是通过优化废气再循环管与进气总管连接的位置和进气歧管结构来实现废气和新鲜空气的均匀混合,从而满足进入各个气缸混合气体均匀性的要求,然而该结构需要反复试验和设计优化,修改废气再循环管的位置或进气歧管的形状来提高废气和新鲜空气的混合均匀度,耗费时间且人工材料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带高效扰流功能,能够进一步提升进气混合均匀性的发动机进气加热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器,包括壳体、上层电热翅片、下层电热翅片、两个接线柱和两个固定螺栓,所述上层、下层电热翅片安装壳体内,所述接线柱安装在壳体上,两个接线柱一端伸入壳体内分别与上层、下层电热翅片一端连接,另一端伸出壳体外部用于连接外部加热电路,固定螺栓安装在与接线柱相对一侧的壳体上,用于连接上层、下层电热翅片的另一端,所述固定螺栓之间采用导电板连接。所述上层电热翅片、下层电热翅片交错布置,并且上下之间留有间隙,从混合气体流动方向看其交错夹角为10°-20°。所述上层电热翅片、下层电热翅片均有扰流结构,所述扰流结构为波浪形状,波浪形状之间为圆滑过渡,避免尖角防止局部过热。进一步的,上层、下层电热翅片均为一体成型,每一层电热翅片包含之上2个以上的翅片,翅片间距为S,波浪形状的波峰高度小于0.5S,以防止混合气流经翅片波浪部分时阻力过大。进一步的,所述翅片高度为H,波浪周期长度H1为翅片高度为0.8H-1.2H。进一步的,还包括有两个支撑板,所述壳体内两侧面设有凹槽,支撑板嵌入固定在壳体的凹槽中,上层、下层电热翅片侧面通过铆接固定在支撑板。进一步的,上层、下层电热翅片上下之间的间隙为2-3mm。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器,进气加热器安装在进气总管上,混合器和进气歧管之间,相对靠近进气歧管,再循环的废气和新鲜空气经混合器初步混合后,沿管路继续混合,经过带高效扰流功能的进气加热器,从而实现第二次混合,进一步提升混合气的混合均匀性,并可有效缩短混合管路长度,简化进气总管的布置。其中,混合气进入进气加热器,气流经下层电热翅片到上层加热翅片,气流经电热翅片的波浪结构不断改变方向,电热翅片作用产生的扰流功能使得混合气的混合均匀性进一步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进气加热器装配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进气加热器爆炸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进气加热器电热翅片局部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进气加热器电热翅片局部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进气加热器的安装位置图其中:1-壳体、2支撑板、3-接线柱、4-固定螺栓、5-上层电热翅片、6-下层电热翅片、7-导电板、8-凹槽、9-进气总管、10-废气再循环管、11-混合器、12-进气加热器、13-进气歧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至图5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图3所示实施例1,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器,包括壳体1、支撑板2、接线柱3、固定螺栓4、上层电热翅片5和下层电热翅片6,壳体1内设置有凹槽8,支撑板2嵌入固定在壳体1的凹槽8中,上层电热翅片5和下层电热翅片6安装在壳体中,其侧面通过铆接固定在支撑板2上,所述接线柱3安装在壳体上,两个接线柱3一端伸入壳体内分别与上层电热翅片5和下层电热翅片6一端连接,另一端伸出壳体外部用于连接外部加热电路,所述固定螺栓4安装在与接线柱3相对一侧的壳体上,用于连接上层电热翅片5和下层电热翅片6的另一端,所述固定螺栓4之间采用导电板7连接。所述上层电热翅片5和下层电热翅片6上部均为波浪形状,下部均为直线形状,波浪形状和直线形状之间圆滑过渡,避免尖角防止局部过热。所述上层电热翅片5、下层电热翅片6交错布置,并且上下之间间隙为2mm,从混合气体流动方向看其交错夹角为15°。所述上层电热翅片5和下层电热翅片6均为一体成型,每一层电热翅片包含之上7个的翅片,翅片间距为7mm,波浪形状的波峰高度为3.5mm,防止混合气流经翅片波浪部分是时阻力过大。进一步的,所述翅片高度为20mm,波浪周期长度为20mm。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电热翅片的扰流结构,如图4所示电热翅片局部示意图,所述电热翅片扰流结构上部和下部均为波浪状,波浪形状之间圆滑过渡。如图5所示,进气加热器12安装在进气总管9上,混合器11和进气歧管13之间,相对靠近进气歧管,废气再循环管10的废气和进气总管9的新鲜空气经混合器11初步混合后,沿管路继续混合,经过该带高效扰流功能的进气加热器12,实现第二次混合,进一步提升混合气的混合均匀性,混合器11到进气歧管13的混合管路长度从原来的300-400mm缩短为200mm,简化进气总管的布置。其中,混合气进入进气加热器12时,气流经下层电热翅片到上层电热翅片,气流经电热翅片的波浪结构不断改变方向,电热翅片作用产生的扰流功能使得混合气的混合均匀性进一步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器,包括壳体、上层电热翅片、下层电热翅片、两个接线柱和两个固定螺栓,所述上层、下层电热翅片安装壳体内,所述接线柱安装在壳体上,两个接线柱一端伸入壳体内分别与上层、下层电热翅片一端连接,另一端伸出壳体外部用于连接外部加热电路,固定螺栓安装在与接线柱相对一侧的壳体上,用于连接上层、下层电热翅片的另一端,所述固定螺栓之间采用导电板连接,所述上层电热翅片、下层电热翅片上下之间留有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电热翅片、下层电热翅片均为扰流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器,包括壳体、上层电热翅片、下层电热翅片、两个接线柱和两个固定螺栓,所述上层、下层电热翅片安装壳体内,所述接线柱安装在壳体上,两个接线柱一端伸入壳体内分别与上层、下层电热翅片一端连接,另一端伸出壳体外部用于连接外部加热电路,固定螺栓安装在与接线柱相对一侧的壳体上,用于连接上层、下层电热翅片的另一端,所述固定螺栓之间采用导电板连接,所述上层电热翅片、下层电热翅片上下之间留有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电热翅片、下层电热翅片均为扰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加热器,其特征为:所述上层电热翅片和下层电热翅片为交错布置,从混合气体流动方向看其交错夹角为10°-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加热器,其特征为:所述电热翅片的扰流结构上部均为波浪形状,下部均分直线形状,所述波浪形状和直线形状之间为圆滑过渡。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瑞平柳国立韩俊楠王峰马文举李洋赖钧明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