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7533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20
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包括能在斜面(2)上滚动的防撞轮(11),所述防撞轮(11)设置在车身下部,其特征在于:在车身前端的下部设置有能相对车身左右摆动的摆动杆(1),所述摆动杆(1)的一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方向盘(3)的传动轴(31)相联动,所述防撞轮(11)能转动地设置在摆动杆(1)的另一端上,防撞轮(11)的外缘伸出车身(4)的外轮廓,防撞轮(11)的偏转方向与方向盘(3)的转动方向相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防撞轮避免车身前端在上坡时与斜面的刮擦;实现方向盘转向与摆动杆摆动方向的同步变动,因此能及时调整防撞轮的方向,使防撞轮的外缘能与斜面更好的贴合接触,降低冲击力,减少防撞轮外缘的磨损,延长防撞轮的使用寿命,上坡成功率也相应提高。

An anti-collision device for car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防撞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安全装置制作技术,尤其指一种车身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320316044.6名称为《汽车防撞轮》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轮,它包括U形结构的安装框架,在安装框架的左右侧壁上对称开设有安装孔,安装框架之间设置有滚轮,滚轮的中心孔内套装有两端延伸出滚轮侧边的衬套,衬套的长度与安装框架左右侧壁之间的距离相匹配;水平贯穿在两安装孔之外的连接螺栓及旋拧在连接螺栓上的固定螺母将所述滚轮和安装框架连为一体。该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将其分别安装在汽车后轮后部的发动机支撑纵截面上后,在正常路况下行驶,防撞轮无任何影响,当路况较差时,防撞轮首先与地面接触,后保险杆不会与路面发生碰撞,车辆仍能正常行驶,很好的保护了保险杆和发动机油底壳,可靠性高,给用户带来了实惠,减少了麻烦。然而,该汽车防撞轮不能保护车身前部,而且不能根据方向盘的转动方向主动调整方向,防撞轮与斜面接触时摩擦力较大,容易损坏,防撞轮使用寿命短,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该汽车防撞轮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防撞效果好的车身防撞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车身防撞装置,包括能在斜面上滚动的防撞轮,所述防撞轮设置在车身下部,其特征在于:在车身前端的下部设置有能相对车身左右摆动的摆动杆,所述摆动杆的一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方向盘的传动轴相联动,所述防撞轮能转动地设置在摆动杆的另一端上,防撞轮的外缘伸出车身的外轮廓,防撞轮的偏转方向与方向盘的转动方向相同。作为改进,在车身前端的底面上可优选设置有两端开口的防撞凹槽,所述摆动杆设置在防撞凹槽中,在所述防撞凹槽中竖向设置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的端部设置有阻止摆动杆上下移动的限位结构,所述摆动杆的中部设置有限位孔,限位轴的中部穿置在限位孔中,连接在摆动杆一端上的防撞轮的外缘伸出防撞凹槽的一端开口,摆动杆的另一端部伸出防撞凹槽的另一端开口而与传动机构相联动。进一步改进,在防撞凹槽的底面上可优选凸设有限位凸环,所述限位轴穿置固定在限位凸环的中部通孔中,所述限位孔套置在限位凸环的外壁上。进一步改进,在与防撞轮相对应的防撞凹槽的底面上可优选设置有避免防撞轮与防撞凹槽接触的凹槽凹部。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孔的孔径可优选大于限位凸环的外圆直径,在限位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减小摩擦的滚珠轴承,所述滚珠轴承的内孔套置在限位凸环上。作为改进,与传动机构联动的摆动杆端部上可优选设置有传动齿条,所述传动机构的具体结构为,在方向盘的传动轴上设置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换向齿轮相啮合,所述换向齿轮与传动齿条相啮合,所述换向齿轮能转动地连接在车身下部。方向盘与防撞轮之间通过齿轮啮合传动,传动稳定,确保防撞轮及时转向,使用效果好。进一步改进,所述换向齿轮可优选与控制汽车前轮转向的驱动杆上的驱动齿条相啮合。一个换向齿轮同时控制汽车前轮与防撞轮的转向,结构简单,减少占用空间,降低故障率。作为改进,在车身后端的下部可优选设置有安装槽,在安装槽中固定有定位轴,在定位轴上穿置有能相对定位轴转动的滚轮,滚轮的外缘伸出安装槽的侧部开口而伸出车身外。实现车身后端的防撞功能。作为改进,所述防撞轮可优选为滚轮,所述滚轮的直径可优选为车轮直径的0.2~0.4,在滚轮的轮毂上设置有限位槽,滚轮的橡胶环能脱卸地套置在限位槽中。磨损的橡胶环可以更换,滚轮直径过大安装不方便,防撞凹槽的深度可能无法满足制造要求,而且外形也不美观,滚轮直径过小则承受的压力过大,可能导致频繁更换,实用性不强,因此,滚轮直径应当为车轮直径的0.2~0.4。作为改进,所述防撞轮可优选为呈牛眼外形的万向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车身前端的下部增设防撞轮,避免车身前端在上坡时与斜面的刮擦,减少车身维修次数,使用效果好;摆动杆能相对车身左右摆动,且摆动杆与方向盘相联动,实现方向盘转向与摆动杆摆动方向的同步变动,因此能及时调整防撞轮的方向,使防撞轮的外缘能与斜面更好的贴合接触,降低冲击力,减少防撞轮外缘的磨损,延长防撞轮的使用寿命,上坡成功率也相应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应用效果图;图2为图1处于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结构分解图;图4是图3的进一步结构分解图;图5是图1的结构分解图;图6是图5中分解部分的进一步结构分解图;图7是图6中未分解部分的结构分解图;图8是图5中未分解部分处于另一个角度的结构分解图;图9是图1中车辆运行至斜面前方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车辆处于爬坡状态前轮离地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防撞装置,包括能在斜面2上滚动的防撞轮11,所述防撞轮11设置在车身下部,在车身前端的下部设置有能相对车身左右摆动的摆动杆1,所述摆动杆1的一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方向盘3的传动轴31相联动,所述防撞轮11能转动地设置在摆动杆1的另一端上,防撞轮11的外缘伸出车身4的外轮廓,防撞轮11的偏转方向与方向盘3的转动方向相同。在车身前端的底面上设置有两端开口的防撞凹槽41,所述摆动杆1设置在防撞凹槽41中,在所述防撞凹槽41中竖向设置有限位轴5,所述限位轴5的端部设置有阻止摆动杆1上下移动的限位结构,所述摆动杆1的中部设置有限位孔12,限位轴5的中部穿置在限位孔12中,连接在摆动杆1一端上的防撞轮11的外缘伸出防撞凹槽41的一端开口,摆动杆1的另一端部伸出防撞凹槽41的另一端开口而与传动机构相联动。限位轴5的限位结构属于公知技术,可以在限位轴5的端部设置螺纹段,通过螺母旋紧限位轴5而使在螺母的下表面与防撞凹槽41的底面之间的限位轴5作为摆动杆1的摆动中心轴,限位轴5的另一端螺接在防撞凹槽41的底面上,或焊接固定在防撞凹槽41的底面上,也可以将限位轴5分为能相互拆分和组合固定的两根轴体并在对应的轴体端部增设限位圆盘,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图示结构可以清楚理解限位轴5的限位结构的具体位置,并采用适当的现有技术手段实现限位轴5与防撞凹槽41以及摆动杆1的连接。可以在防撞凹槽41的顶部开口上盖置防尘盖板,这样摆动杆1在防撞凹槽41与防尘盖板形成的内腔中摆动,应用效果更为理想。防撞轮11与摆动杆1的连接方式属于公知技术,例如图示的结构,在摆动杆1的端部设置有凹部,凹部相应的侧壁上水平设置有转动轴,所述防撞轮11能转动地连接在转动轴上。防撞轮11与摆动杆1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的防撞轮11与转动轴相连接的结构。在防撞凹槽41的底面上凸设有限位凸环42,所述限位轴5穿置固定在限位凸环42的中部通孔43中,所述限位孔12套置在限位凸环42的外壁上。在与防撞轮11相对应的防撞凹槽41的底面上设置有避免防撞轮11与防撞凹槽41接触的凹槽凹部44。所述限位孔12的孔径大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包括能在斜面(2)上滚动的防撞轮(11),所述防撞轮(11)设置在车身下部,其特征在于:在车身前端的下部设置有能相对车身左右摆动的摆动杆(1),所述摆动杆(1)的一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方向盘(3)的传动轴(31)相联动,所述防撞轮(11)能转动地设置在摆动杆(1)的另一端上,防撞轮(11)的外缘伸出车身(4)的外轮廓,防撞轮(11)的偏转方向与方向盘(3)的转动方向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包括能在斜面(2)上滚动的防撞轮(11),所述防撞轮(11)设置在车身下部,其特征在于:在车身前端的下部设置有能相对车身左右摆动的摆动杆(1),所述摆动杆(1)的一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方向盘(3)的传动轴(31)相联动,所述防撞轮(11)能转动地设置在摆动杆(1)的另一端上,防撞轮(11)的外缘伸出车身(4)的外轮廓,防撞轮(11)的偏转方向与方向盘(3)的转动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车身前端的底面上设置有两端开口的防撞凹槽(41),所述摆动杆(1)设置在防撞凹槽(41)中,在所述防撞凹槽(41)中竖向设置有限位轴(5),所述限位轴(5)的端部设置有能阻止摆动杆(1)上下移动的限位结构,所述摆动杆(1)的中部设置有限位孔(12),限位轴(5)的中部穿置在限位孔(12)中,连接在摆动杆(1)一端上的防撞轮(11)的外缘伸出防撞凹槽(41)的一端开口,摆动杆(1)的另一端部伸出防撞凹槽(41)的另一端开口而与传动机构相联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防撞凹槽(41)的底面上凸设有限位凸环(42),所述限位轴(5)穿置固定在限位凸环(42)的中部通孔(43)中,所述限位孔(12)套置在限位凸环(42)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防撞轮(11)相对应的防撞凹槽(41)的底面上设置有避免防撞轮(11)与防撞凹槽(41)接触的凹槽凹部(4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军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团团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