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029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循环管、中心筒、曝气管、裙板。进水口与中心筒相连,循环管位于中心筒内部,曝气管由沉淀池顶端插入循环管底部,中心筒底端与循环管底端分别装置裙板,循环管底端裙板与沉淀池内壁有限定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可使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动态循环,达到扫泥效果,防止污泥淤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
技术介绍
沉淀池是通过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方式来除去水中悬浮物的泥水分离构筑物。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有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斜管式几种池型。曝气是使空气与水强烈接触的一种手段,能起到搅拌和混合作用,防止池底污泥淤积。曝气还能保证池内有充足的溶解氧,防止污泥上浮、废水腐化。在污水处理的泥水分离工艺中,沉淀池的设计至关重要,如果设计的不合理,会影响出水水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1、缺氧反硝化现象。生物反硝化过程是指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微生物将硝酸盐氮(NO3-N)和亚硝酸盐氮(NO2-N)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水中氧气含量过低,会造成缺氧反硝化现象,导致污泥上浮。2、污泥的流动性差。在传统的沉淀技术中,沉淀下来的泥是静止的,经回流直接排出沉淀池,总体来说泥的运动性不强,且容易造成池底污泥淤积,水发黑、发臭。3、沉淀效率低。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决定了水中悬浮物的去除率,因此沉淀池的设计要以提高沉淀池的沉降效率为目的。溶解氧含量、污泥活性、絮凝效果等因素决定沉淀池的沉淀效率。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本装置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增大池底污泥循环流量,防止污泥淤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循环管、中心筒、曝气管、裙板,进水口与中心筒相连,循环管位于中心筒内部,曝气管由沉淀池顶端插入循环管底部。所述中心筒底端装置裙板。所述循环管底端装置裙板。所述循环管底端裙板与沉淀池内壁有限定空间。所述中心筒底端裙板与循环管底端裙板之间有限定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使空气与污水不断接触,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防止发生缺氧反硝化现象。2、在池底形成污泥动态循环区,增大池底污泥循环流量,防止污泥淤积。3、池底高浓度污泥层,加快了原水中悬浮物附着沉淀的速度,提高沉淀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进水口1、出水口2、循环管3、中心筒4、曝气管5、裙板6、裙板7。运行时,污水由进水口1流入中心筒4,水流下行,经循环管3流入池底,通过曝气管5给池底曝气,气体带着池底的水和污泥经循环管3上升至中心筒4,为中心筒4内提供溶解氧,水和污泥经裙板6与裙板7之间的限定空间流出,清水上行经出水口排出,污泥下行至沉淀区再次被曝气上升,形成污泥的动态循环,防止池底污泥淤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包括进水口(1)、出水口(2)、循环管(3)、中心筒(4)、曝气管(5),其特征在于,进水口(1)与中心筒(4)相连,循环管(3)位于中心筒(4)内部,曝气管(5)由沉淀池顶端插入循环管(3)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包括进水口(1)、出水口(2)、循环管(3)、中心筒(4)、曝气管(5),其特征在于,进水口(1)与中心筒(4)相连,循环管(3)位于中心筒(4)内部,曝气管(5)由沉淀池顶端插入循环管(3)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中心筒(4)底端装置裙板(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武斌侯洪峰朱超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大禹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