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029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包括回流管、进水管、排泥管、出水管、出水堰、循环管、中心筒、布水孔、裙板、曝气管。回流管、排泥管、循环管位于中心筒内,3根曝气管分别位于回流管、排泥管、循环内,进水管与中心筒相通,中心筒底侧开有布水孔,中心筒底端装置裙板,循环管固定在中心筒底板上,且与沉淀区相通,回流管与排泥管穿过中心筒底板插入沉淀区,并与池底有一定距离,沉淀池内部上端装有一圈出水堰。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可提高污水沉淀效率和沉淀效果,防止污泥淤积和污泥上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
技术介绍
沉淀池是通过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方式来除去水中悬浮物的泥水分离构筑物。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有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斜管式几种池型。曝气是使空气与水强烈接触的一种手段,能起到搅拌和混合作用,防止池底污泥淤积。曝气还能保证池内有充足的溶解氧,防止污泥上浮、废水腐化。在污水处理的泥水分离工艺中,沉淀池的设计至关重要,如果设计的不合理,会影响出水水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1、缺氧反硝化现象。生物反硝化过程是指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微生物将硝酸盐氮(NO3-N)和亚硝酸盐氮(NO2-N)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水中氧气含量过低,会造成缺氧反硝化现象,导致污泥上浮。2、污泥的流动性差。在传统的沉淀技术中,沉淀下来的泥是静止的,经回流直接排出沉淀池,总体来说泥的运动性不强,且容易造成池底污泥淤积。3、沉淀效率低。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决定了水中悬浮物的去除率,因此沉淀池的设计要以提高沉淀池的沉降效率为目的。溶解氧含量、污泥活性、絮凝效果等因素决定沉淀池的沉淀效率。4、出水水质不达标。污泥不能有效沉淀、污泥活性低、絮凝效果差、池底污泥淤积、藻类滋生、沉淀池设计不合理等因素都是造成出水水质不达标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本装置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增大池底污泥循环流量,防止污泥淤积,加快污水中悬浮物附着沉淀的速度,有效提高沉淀效率和出水水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包括回流管、进水管、排泥管、出水管、出水堰、循环管、中心筒、布水孔,裙板、三根曝气管,所述进水管与中心筒相通,所述回流管、排泥管、循环管位于中心筒内,所述三根曝气管分别位于回流管、循环管、排泥管内。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管与排泥管穿过中心筒底板插入沉淀区,并与池底有一定距离。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管固定在中心筒底板上,且与沉淀区相通。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筒底部开有一圈布水孔,各布水孔之间的排列方式为等间距排列。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筒底部外侧装有裙板,裙板与沉淀池内壁有限定空间。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内部上端装有一圈出水堰。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管内的曝气管穿过中心筒底板插入固定气管,其深度低于回流管和排泥管的深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曝气,使空气与污水不断接触,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防止发生缺氧反硝化现象,保证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ss≤5)。2、通过汽提,使池底污泥形成态循环,增大池底污泥循环流量,防止污泥淤积。沉淀池中部为静态沉淀区,污泥自然沉淀至动态区后,动态循环。3、在池底形成高浓度污泥层,加快了原水中悬浮物附着沉淀的速度,提高沉淀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包括回流管1、进水管2、排泥管3、出水管4、出水堰5、循环管6、中心筒7、布水孔8,裙板9、曝气管10、曝气管11、曝气管12。运行时,污水通过进水管2进入中心筒7内,水流下行,经中心筒7底端布水孔8流出,水上行,污泥通过裙板9与沉淀池内壁的限定空间流入沉淀区,通过曝气管11向沉淀区内充气,气体带着沉淀区的水和污泥上升,经过循环管6进入中心筒7内,为中心筒7内提供充足的溶解氧,污泥在中心筒7内下沉,通过布水孔8再次流出至沉淀区,形成池底污泥的动态循环,防止池底污泥淤积,当清水液位高于出水堰5时,从出水管4排出,曝气管10向回流管1内充气,实现池底污泥上升回流,曝气管12向排泥管3内充气,排出多余的污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包括回流管(1)、进水管(2)、排泥管(3)、出水管(4)、出水堰(5)、循环管(6)、中心筒(7)、布水孔(8),裙板(9)、曝气管(10)、曝气管(11)、曝气管(12),其特征在于,进水管(2)与中心筒(7)相通,回流管(1)、排泥管(3)、循环管(6)位于中心筒(7)内,曝气管(10)、曝气管(11)、曝气管(12)分别位于回流管(1)、循环管(6)、排泥管(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包括回流管(1)、进水管(2)、排泥管(3)、出水管(4)、出水堰(5)、循环管(6)、中心筒(7)、布水孔(8),裙板(9)、曝气管(10)、曝气管(11)、曝气管(12),其特征在于,进水管(2)与中心筒(7)相通,回流管(1)、排泥管(3)、循环管(6)位于中心筒(7)内,曝气管(10)、曝气管(11)、曝气管(12)分别位于回流管(1)、循环管(6)、排泥管(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回流管(1)与排泥管(3)穿过中心筒(7)底板插入沉淀区,并与池底有一定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部曝气搅拌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循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超侯洪峰丁武斌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大禹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