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件及加强件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63535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15:1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容易确保加强件的强度、并且容易有效利用加强件的内部空间。加强件具备:加强件主体,形成为长条状,并形成有向外周开口的收纳部;及盖部,以堵住收纳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也可以是,作为电气部件或者配线部件的模块部件以安装于盖部的状态收纳于加强件内。

Reinforcement and reinforcement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加强件及加强件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为加强部件而组装在车辆的仪表板的内侧等的加强件。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技术:通过液压成型使内部由沿着径向横穿的壁部分隔的毛管鼓起来成形所希望的外形形状的加强部件。专利文献2公开了沿着截面呈H形地形成的加强件的基底部布设线束、将ECU安装于加强件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2184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548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为了增大室内空间,要求减小仪表板的占有空间。但是,装入仪表板内的线束、ECU(电子控制单元)等各部件的存在成为阻碍仪表板的小型化的原因。在这点上,根据专利文献2,由于沿着截面呈H形地形成的加强件的基底部布设线束,所以有助于仪表板的小型化。但是,由于成为加强件的外周开口的形状,所以需要考虑强度。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1那样,根据闭合的截面形状的加强件,难以在其内部装入线束等部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容易确保加强件的强度、并且容易有效利用加强件的内部空间。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式的加强件具备:加强件主体,形成为长条状,并形成有向外周开口的收纳部;及盖部,以堵住上述收纳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第二方式的加强件模块具备:第一方式的加强件;及模块部件,是电气部件或者配线部件,且以安装于上述盖部的状态收纳于上述加强件内。对于第三方式而言,在第二方式的加强件模块的基础上,上述加强件主体包含分别在不同的部位向外周开口的第一收纳部和第二收纳部作为上述收纳部,在上述加强件主体内分隔成上述第一收纳部和上述第二收纳部,作为上述盖部,具备以堵住上述第一收纳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的第一盖部及以堵住上述第二收纳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的第二盖部,上述模块部件包含:电源系统模块部件,收纳于上述第一收纳部及上述第二收纳部中的一方;及信号系统模块部件,收纳于上述第一收纳部及上述第二收纳部中的另一方。对于第四方式而言,在第二方式的加强件模块的基础上,上述加强件主体包含分别在不同的部位向外周开口的第一收纳部和第二收纳部作为上述收纳部,在上述加强件主体内分隔成上述第一收纳部和上述第二收纳部,作为上述盖部,具备以堵住上述第一收纳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的第一盖部及以堵住上述第二收纳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的第二盖部,上述模块部件包含:配线部件,收纳于上述第一收纳部及上述第二收纳部中的一方;及电气部件,收纳于上述第一收纳部及上述第二收纳部中的另一方。对于第五方式而言,在第二~第四中任一个方式的加强件模块中,作为上述模块部件而包含电源线,上述电源线以与上述加强件主体及上述盖部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状态收纳于上述加强件内。对于第六方式而言,在第五方式的加强件模块中,上述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弹性部件而固定于上述盖部,在上述盖部安装于上述收纳部的开口的状态下,成为上述弹性部件将上述至少一部分的电源线按压于上述收纳部的内表面的状态。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一方式,收纳部向外周开口,以堵住该开口的方式安装盖部,因此容易确保加强件的强度,并且容易有效利用加强件的内部空间。根据第二方式,作为电气部件或者配线部件的模块部件以安装于盖部的状态收纳于加强件内。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模块部件收纳于加强件内。根据第三方式,模块部件包括:电源系统模块部件,收纳于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中的另一方;及信号系统模块部件,收纳于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中的另一方,因此容易在上述电源系统模块部件与信号系统模块部件之间进行噪声的遮蔽。根据第四方式,关于收纳于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中的一方的配线部件,能够在收纳于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中的另一方的电气部件不造成妨碍的情况下配置于加强件内。根据第五方式,电源线容易通过加强件主体或者盖部而进行散热。根据第六方式,在盖部安装于收纳部的开口的状态下,成为弹性部件将至少一部分的电源线按压于收纳部的内表面的状态,因此容易进行经由加强件主体的散热。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组装于车辆的加强件及加强件模块的概略图。图2是表示加强件模块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表示加强件模块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加强件模块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加强件模块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加强模块的概略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加强件及加强件模块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组装于车辆10的加强件30及加强件模块20的概略图。加强件30是由金属等形成的强度加强部件,并形成为长条形状。加强件30的两端部通过焊接、螺纹紧固等固定于车辆10的金属车身。更具体而言,车辆10具备车辆前部的第一室12和车辆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第二室14。若设想车辆10为内燃机汽车,则第一室12是容纳发动机等的发动机室。若设想车辆10为电动汽车,则第一室12是容纳蓄电池、驱动用马达等的室。第二室14是供乘员进入的乘员室。在车辆10中设有对第一室12与第二室14进行分隔的分隔壁16。加强件30相对于分隔壁16而设于第二室14侧。加强件30的上侧及第二室14的内侧由仪表板18(参照图2)覆盖。与第一室12内的ECU(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蓄电池等各种电气部件连接的作为配线部件的线束WH1贯通分隔壁16而被引导至仪表板18的内侧。另外,与第二室14内的灯等各种电气部件连接的作为配线部件的线束WH2被向第二室14的前侧引导,并被引导至仪表板18的内侧。在仪表板18的内侧设有ECU(电子控制单元)51、52、蓄电池53等。另外,在仪表板18本身组装有仪表单元等。上述线束WH1、WH2被引导至仪表板18的内侧,经由仪表板18的内侧的配线部件即线束42而与上述ECU(电子控制单元)51、52、蓄电池53、仪表单元等连接。在仪表板18的内侧设有加强件30,因此在设于仪表板18的内侧的线束42沿着车辆10的宽度方向配置的情况下,该线束42沿着加强件30配置。若设想将线束42配置于加强件30的周围的情况,则需要在加强件30与仪表板18之间设置用于配置该线束42等的空间。于是,需要将仪表板18的上表面高度位置向上方设定该空间的量,另外需要使仪表板18的第二室14侧的分隔件向第二室14侧较大地伸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强件30而采用下述结构,从而容易有效利用加强件30的内部空间,并且容易确保加强件的强度。图2是表示加强件模块20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表示加强件模块20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加强件模块20具备加强件30和作为模块部件的线束42及电气部件50。加强件30具备加强件主体32及盖部38、39。加强件主体32是由金属等形成的部件,形成为长条状。该加强件主体32的两端部通过焊接、螺纹紧固等固定于金属车身。在加强件主体32形成有向外周开口的收纳部34、35。在此,加强件主体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强件,具备:/n加强件主体,形成为长条状,并形成有向外周开口的收纳部;及/n盖部,以堵住所述收纳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825 JP 2017-1623371.一种加强件,具备:
加强件主体,形成为长条状,并形成有向外周开口的收纳部;及
盖部,以堵住所述收纳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


2.一种加强件模块,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件;及
模块部件,是电气部件或者配线部件,且以安装于所述盖部的状态收纳于所述加强件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件模块,其中,
所述加强件主体包含分别在不同的部位向外周开口的第一收纳部和第二收纳部作为所述收纳部,所述第一收纳部和所述第二收纳部在所述加强件主体内是被隔开的,
作为所述盖部,具备以堵住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的第一盖部及以堵住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的第二盖部,
所述模块部件包含:电源系统模块部件,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部及所述第二收纳部中的一方;及信号系统模块部件,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部及所述第二收纳部中的另一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晃司水野芳正佐土原进也平井宏树伊东真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