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5120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包括输出轴垂直布置的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和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输入轴接第一动力装置的输出轴,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输入轴接第二动力装置的输出轴;人身头模固定在头模固定板上,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输出轴分别与头模固定板两端固定连接,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安装在减速器固定板上,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输出轴分别与减速器固定板两端固定连接,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通过减速器支撑板固定在安装底座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由机械运动替代人工操作;提高测试工作准确性,由人工计数变为电子自动计数;安全性高,操作人员远离测试装置。

A four direction motion device of head 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安全防护用具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
技术介绍
防毒面罩作为个人防护器材,用于对人员的呼吸器官,眼睛及面部皮肤提供有效防护。面罩是防毒面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员面部与外界染毒空气隔离的部件。防毒面具由面罩,导气管和滤毒罐组成,面罩可直接与滤毒罐连接使用,或者用导气管与滤毒罐连接使用。防毒面罩可以根据防护要求分别选用各种型号的滤毒罐,应用在化工、仓库、科研、各种有毒、有害的作业环境。防毒面罩在投入使用之前,通常要进行使用前的各项检测,以检验面罩的防护情况,目前,都是依照国标GB2890-2009中6.6.4.4和GB2626-2006中6.4.4检测方法(a、平静状态最少1min;b、头部上下左右摆动最少1min;c、讲话约1min),令受试者进入检测仓并按指令完成下列动作,测试每个动作下面罩内气流的浓度,各5个数据,其平均值作为该动作的泄漏浓度C,具体流程如下:准备被测样品,并安装好采样管,采样管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接近使用者口鼻的正前方位置;对随弃式面罩,应采取必要措施,避免采样管在检测中影响面罩的位置;适用时,连接好KP100等级的过滤元件。检查检测系统,确认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将颗粒物导入检测仓内,使其浓度达到要求。受试者在洁净空气区域佩戴好被测样品,并按使用方法检查佩戴气密性,然后连接采样管至颗粒物检测器,测定受试者在检测仓外呼吸时面罩内的本底浓度,测定5个数据,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本底浓度。令受试者进入检测室,并在避免颗粒物污染的情况下将采样管连接至颗粒物检测仪;然后受试者按时间要求,顺序完成以下动作:1)头部静止、不说话2min;2)左右转动头部(大约15次)看检测仓的左右仓壁2min;3)抬头和低头(大约15次)看检测仓顶和地面2min;4)大声阅读一段文字,或大声说话2min;5)头部静止、不说话2min。在进行每个动作时,应同时检测检测仓和面罩内颗粒物浓度;一般只测定该动作的最后100s时间区段域,避免检测动作的交叉区段。每个动作,应检测5个数据,并计算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动作的结果。这种检测方式,对实验员危害大,重复试验的可靠性不高。中国专利CN205307649U公开了一种防毒面具性能检测仪,包括可通气的人头模型和检测仪主机,检测仪主机的上端盖上设有充气口和滤毒罐接口,人头模型通过底座安装在检测仪主机的充气口处,所述检测仪主机内设有与充气口和滤毒罐接口连接的阻力测试单元,与阻力测试单元连接的三通管件,分别与三通管件连接的气密性检测单元、三通阀流量通径F5和三通阀流量通径F6,压力感应单元,所述检测仪主机的前端面上设有显示控制单元。该技术检测精度好,检测效率高。但是其只有“呼气调节”和“吸气调节”两个功能,头模固定不动,不能模拟人体的四方向活动时呼吸、说话状态时面罩的防护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用机械装置代替实验员,减少对实验员的危害以及提高重复检测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制成一套专业的检测装置,提供一种模拟佩戴防毒面罩后人体四方向活动及模拟呼吸、说话状态时面罩防护情况的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包括输出轴垂直布置的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和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输入轴接第一动力装置的输出轴,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输入轴接第二动力装置的输出轴;人身头模固定在头模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输出轴分别与所述头模固定板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安装在减速器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输出轴分别与所述减速器固定板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通过减速器支撑板固定在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的安装底座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为蜗轮蜗杆减速器,所述蜗轮蜗杆减速器包括横向布置的蜗杆以及与所述蜗杆啮合的、纵向布置的蜗轮,所述蜗轮两端分别接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三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三斜齿轮接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斜齿轮与第四斜齿轮啮合,所述第四斜齿轮接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斜齿轮齿数大于所述第三斜齿轮齿数,所述第一斜齿轮与所述第三斜齿轮的齿数比等于所述第二斜齿轮与所述第四斜齿轮的齿数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为蜗轮蜗杆减速器,所述蜗轮蜗杆减速器包括纵向布置的蜗杆以及与所述蜗杆啮合的、横向布置的蜗轮,蜗轮两端分别接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三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三斜齿轮接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斜齿轮与第四斜齿轮啮合,所述第四斜齿轮接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斜齿轮齿数大于所述第三斜齿轮齿数,所述第一斜齿轮与所述第三斜齿轮的齿数比等于所述第二斜齿轮与所述第四斜齿轮的齿数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为锥齿轮减速器,所述锥齿轮减速器包括横向布置的第一锥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纵向布置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两端分别接第五斜齿轮和第六斜齿轮,所述第五斜齿轮与第七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七斜齿轮接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六斜齿轮与第八斜齿轮啮合,所述第八斜齿轮接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五斜齿轮齿数大于所述第七斜齿轮齿数,所述第五斜齿轮与所述第七斜齿轮的齿数比等于所述第六斜齿轮与所述第八斜齿轮的齿数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为锥齿轮减速器,所述锥齿轮减速器包括纵向布置的第一锥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横向布置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两端分别接第五斜齿轮和第六斜齿轮,所述第五斜齿轮与第七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七斜齿轮接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六斜齿轮与第八斜齿轮啮合,所述第八斜齿轮接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五斜齿轮齿数大于所述第七斜齿轮齿数,所述第五斜齿轮与所述第七斜齿轮的齿数比等于所述第六斜齿轮与所述第八斜齿轮的齿数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和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为步进电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由机械运动替代人工操作;(2)提高测试工作的准确性,由人工计数变为电子自动计数;(3)安全性高,操作人员远离测试装置,不会对人员造成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主视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双输出轴减速装置机构简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双输出轴减速装置机构简图;图中:1、头模固定板,2、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3、第一动力装置,4、减速器固定板,5、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6、第二动力装置,7、减速器支撑板,8、安装底座,9、人身头模,10、第一输出轴,11、第二输出轴,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轴垂直布置的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和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输入轴接第一动力装置的输出轴,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输入轴接第二动力装置的输出轴;/n人身头模固定在头模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输出轴分别与所述头模固定板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安装在减速器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输出轴分别与所述减速器固定板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通过减速器支撑板固定在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的安装底座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轴垂直布置的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和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输入轴接第一动力装置的输出轴,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输入轴接第二动力装置的输出轴;
人身头模固定在头模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输出轴分别与所述头模固定板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安装在减速器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输出轴分别与所述减速器固定板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通过减速器支撑板固定在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的安装底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为蜗轮蜗杆减速器,所述蜗轮蜗杆减速器包括横向布置的蜗杆以及与所述蜗杆啮合的、纵向布置的蜗轮,所述蜗轮两端分别接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三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三斜齿轮接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斜齿轮与第四斜齿轮啮合,所述第四斜齿轮接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斜齿轮齿数大于所述第三斜齿轮齿数,所述第一斜齿轮与所述第三斜齿轮的齿数比等于所述第二斜齿轮与所述第四斜齿轮的齿数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模四方向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为蜗轮蜗杆减速器,所述蜗轮蜗杆减速器包括纵向布置的蜗杆以及与所述蜗杆啮合的、横向布置的蜗轮,蜗轮两端分别接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三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三斜齿轮接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装置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斜齿轮与第四斜齿轮啮合,所述第四斜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新民盛华于浩然刘灵灵单国良季学松彭胜利姚晓杰张东旭赵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