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5064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氢气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其提高对氢气在一级增压气缸处的散热降温效果,保证密封件的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隐患,提高实用性;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线、一级增压气缸、一级冷却装置、级间过滤器、二级增压气缸、二级冷却装置、末级过滤器和氢气罐;还包括储油箱、第一油泵电机组、第二油泵电机组、水箱、循环泵和连通水管,储油箱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并在放置腔内设置有多组收尾相连的冷却板,多组冷却板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多组冷却板的中空结构均相通,水箱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还包括多组喷淋管、多组喷淋头、回油管和电磁阀。

An intelligent hydrogen fil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
本技术涉及氢气附属装置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氢气作为清洁绿色能源,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当中,使得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储气压力的提高,对氢气加注装置中增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氢气加注装置是一种用于将氢气增压后储存于氢气罐中的辅助装置,其在氢气使用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智能氢气加注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线、一级增压气缸、一级冷却装置、级间过滤器、二级增压气缸、二级冷却装置、末级过滤器和氢气罐;现有的智能氢气加注装置使用时,氢气通过进气管线经一级增压气缸进行增压,然后通过一级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再通过级间过滤器进行过滤,再通过二级增压气缸进行增压,经过二级冷却装置进行冷却,通过末级过滤器进行过滤除油后进入氢气罐内;现有的智能氢气加注装置使用中发现,氢气在一级增压气缸处进行加压时温度升高,容易对密封件造成损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对氢气在一级增压气缸处的散热降温效果,保证密封件的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隐患,提高实用性的智能氢气加注装置。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线、一级增压气缸、一级冷却装置、级间过滤器、二级增压气缸、二级冷却装置、末级过滤器和氢气罐;还包括储油箱、第一油泵电机组、第二油泵电机组、水箱、循环泵和连通水管,所述储油箱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并在放置腔内设置有多组收尾相连的冷却板,所述多组冷却板均竖向安装于放置腔内,并且多组冷却板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多组冷却板的中空结构均相通,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并在工作腔的顶部横向设置有多组喷淋管,多组喷淋管的底端均连通设置有多组喷淋头,水箱的顶端设置有散热口,所述循环泵的输入端自储油箱的一侧伸入至放置腔内并与多组冷却板的输出端连通,循环泵的输出端伸入至工作腔内并与多组喷淋管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油泵电机组和第二油泵电机组的输入端均与储油箱的前端底部连通,第一油泵电机组和第二油泵电机组的输出端分别与一级增压气缸和二级增压气缸的输入端连通,一级增压气缸和二级增压气缸的输出端均设置有回油管,两组回油管的输出端均与储油箱的后端顶部连通,并在两组回油管上均设置有电磁阀,所述连通水管的一端与水箱的左端底部连通,连通水管的另一端伸入至放置腔内并与多组冷却板的输入端连通。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所述水箱的左端顶部和右端顶部分别设置有左安装通孔和右安装通孔,并在左安装通孔和右安装通孔内分别固定安装有左散热风机和右散热风机,所述左散热风机的右侧输出端设置有左风管,所述左风管的输出端位于工作腔内且位于多组喷淋管的下方,所述右散热风机的左侧输出端设置有右风管,所述右风管的输出端位于工作腔内且位于多组喷淋管的下方。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所述多组冷却板的左端与放置腔的左侧壁之间留有空间,所述多组冷却板的右端与放置腔的右侧壁之间留有空间。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还包括多组左导流板和多组右导流板,所述多组左导流板的左端均与放置腔的左侧壁连接,所述多组右导流板的右端均与放置腔的右侧壁连接,并且多组左导流板分别多组右导流板交错设置,并且每组所述左导流板均位于两组所述冷却板之间,每组所述右导流板均位于两组所述冷却板之间。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所述多组冷却板的外侧均匀设置有多组散热翅片,所述多组散热翅片均朝向储油箱内液压油的流动方向倾斜。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所述多组冷却板均采用不锈钢材质。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所述水箱的内部横向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左风管和右风管的下方。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所述水箱的右端设置有观察口,所述观察口与工作腔相通,并在观察孔内设置有透明挡板,所述透明挡板上设置有液位刻度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水箱内的冷却水通过连通水管进入多组冷却板中,水在冷却板中流动时与储油箱内的液压油进行热传递,从而对液压油进行降温,升温后的水被循环泵抽送至多组喷淋管中并自喷淋头喷出,通过水与空气进行热传递进行散热,散热后的水在落入水箱循环利用,可以对储油箱内的液压油进行冷却降温,从而保证一级增压气缸和二级增压气缸内液压油的温度不至于过高,从而提高对氢气在一级增压气缸处的散热降温效果,保证密封件的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隐患,提高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储油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水箱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水箱的右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进气管线;2、一级增压气缸;3、一级冷却装置;4、级间过滤器;5、二级增压气缸;6、二级冷却装置;7、末级过滤器;8、氢气罐;9、储油箱;10、第一油泵电机组;11、第二油泵电机组;12、水箱;13、循环泵;14、连通水管;15、冷却板;16、喷淋管;17、喷淋头;18、散热口;19、回油管;20、电磁阀;21、左散热风机;22、右散热风机;23、左风管;24、右风管;25、左导流板;26、右导流板;27、散热翅片;28、过滤网;29、透明挡板;30、液位刻度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线1、一级增压气缸2、一级冷却装置3、级间过滤器4、二级增压气缸5、二级冷却装置6、末级过滤器7和氢气罐8;还包括储油箱9、第一油泵电机组10、第二油泵电机组11、水箱12、循环泵13和连通水管14,储油箱9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并在放置腔内设置有多组收尾相连的冷却板15,多组冷却板15均竖向安装于放置腔内,并且多组冷却板15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多组冷却板15的中空结构均相通,水箱12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并在工作腔的顶部横向设置有多组喷淋管16,多组喷淋管16的底端均连通设置有多组喷淋头17,水箱12的顶端设置有散热口18,循环泵13的输入端自储油箱9的一侧伸入至放置腔内并与多组冷却板15的输出端连通,循环泵13的输出端伸入至工作腔内并与多组喷淋管16的输入端连通,第一油泵电机组10和第二油泵电机组11的输入端均与储油箱9的前端底部连通,第一油泵电机组10和第二油泵电机组11的输出端分别与一级增压气缸2和二级增压气缸5的输入端连通,一级增压气缸2和二级增压气缸5的输出端均设置有回油管19,两组回油管19的输出端均与储油箱9的后端顶部连通,并在两组回油管19上均设置有电磁阀20,连通水管14的一端与水箱12的左端底部连通,连通水管14的另一端伸入至放置腔内并与多组冷却板15的输入端连通;水箱内的冷却水通过连通水管进入多组冷却板中,水在冷却板中流动时与储油箱内的液压油进行热传递,从而对液压油进行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线(1)、一级增压气缸(2)、一级冷却装置(3)、级间过滤器(4)、二级增压气缸(5)、二级冷却装置(6)、末级过滤器(7)和氢气罐(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油箱(9)、第一油泵电机组(10)、第二油泵电机组(11)、水箱(12)、循环泵(13)和连通水管(14),所述储油箱(9)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并在放置腔内设置有多组收尾相连的冷却板(15),所述多组冷却板(15)均竖向安装于放置腔内,并且多组冷却板(15)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多组冷却板(15)的中空结构均相通,所述水箱(12)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并在工作腔的顶部横向设置有多组喷淋管(16),多组喷淋管(16)的底端均连通设置有多组喷淋头(17),水箱(12)的顶端设置有散热口(18),所述循环泵(13)的输入端自储油箱(9)的一侧伸入至放置腔内并与多组冷却板(15)的输出端连通,循环泵(13)的输出端伸入至工作腔内并与多组喷淋管(16)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油泵电机组(10)和第二油泵电机组(11)的输入端均与储油箱(9)的前端底部连通,第一油泵电机组(10)和第二油泵电机组(11)的输出端分别与一级增压气缸(2)和二级增压气缸(5)的输入端连通,一级增压气缸(2)和二级增压气缸(5)的输出端均设置有回油管(19),两组回油管(19)的输出端均与储油箱(9)的后端顶部连通,并在两组回油管(19)上均设置有电磁阀(20),所述连通水管(14)的一端与水箱(12)的左端底部连通,连通水管(14)的另一端伸入至放置腔内并与多组冷却板(15)的输入端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线(1)、一级增压气缸(2)、一级冷却装置(3)、级间过滤器(4)、二级增压气缸(5)、二级冷却装置(6)、末级过滤器(7)和氢气罐(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油箱(9)、第一油泵电机组(10)、第二油泵电机组(11)、水箱(12)、循环泵(13)和连通水管(14),所述储油箱(9)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并在放置腔内设置有多组收尾相连的冷却板(15),所述多组冷却板(15)均竖向安装于放置腔内,并且多组冷却板(15)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多组冷却板(15)的中空结构均相通,所述水箱(12)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并在工作腔的顶部横向设置有多组喷淋管(16),多组喷淋管(16)的底端均连通设置有多组喷淋头(17),水箱(12)的顶端设置有散热口(18),所述循环泵(13)的输入端自储油箱(9)的一侧伸入至放置腔内并与多组冷却板(15)的输出端连通,循环泵(13)的输出端伸入至工作腔内并与多组喷淋管(16)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油泵电机组(10)和第二油泵电机组(11)的输入端均与储油箱(9)的前端底部连通,第一油泵电机组(10)和第二油泵电机组(11)的输出端分别与一级增压气缸(2)和二级增压气缸(5)的输入端连通,一级增压气缸(2)和二级增压气缸(5)的输出端均设置有回油管(19),两组回油管(19)的输出端均与储油箱(9)的后端顶部连通,并在两组回油管(19)上均设置有电磁阀(20),所述连通水管(14)的一端与水箱(12)的左端底部连通,连通水管(14)的另一端伸入至放置腔内并与多组冷却板(15)的输入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氢气加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12)的左端顶部和右端顶部分别设置有左安装通孔和右安装通孔,并在左安装通孔和右安装通孔内分别固定安装有左散热风机(21)和右散热风机(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继兴
申请(专利权)人:沛岑工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