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4304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型高效集装箱装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5)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6),下小车行走机构(5)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6)带动下小车(3)沿着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方向移动。下小车行走机构(5)置于机房(4)内,下小车行走机构(5)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A(8)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9),下小车行走机构A(8)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9)分别设于上小车行走机构(7)的左侧和右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进行机房改造便可实现行走机构等的安置问题,设计了一套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保证下小车沿着大梁外侧运行。

The wind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walking steel wire rope of the traditional trolley outside the quayside Brid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
本技术涉及新型高效集装箱装卸设备
,特别是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为传统单小车岸桥,采用单小车装卸集装箱的方式,单机装卸效率达到极限,仍不能满足码头对装卸效率的要求。在面对大型集装箱船时,多采用增加岸桥作业数量的方式提高船时装卸效率,受制于岸桥作业间距,简单增加岸桥作业数量已不能满足船运客户对船时效率的需求。若是直接将传统单小车岸桥废弃,新建更换更先进的岸桥系统,则面临着巨额投资成本以及现有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传统岸桥装卸效率,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对传统岸桥进行升级改造。首先将现有岸桥大梁改造成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即大梁内侧铺设有原有上小车运行轨道,原有上小车在大梁内侧的轨道上行走;在大梁外侧铺设有新增下小车运行轨道,新增下小车倒挂在大梁外侧的轨道上行走。在升级改造过程中,新增下小车的行走机构以及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的安装位置以及布置方式面临一定的技术难题,主要体现在:传统岸桥机房空间有限,若是新增机房又面临改造空间受限、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传统岸桥原有上小车结构简单、尺寸小,简易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便可实现其行走,但是新增下小车结构较复杂,因此还需要设计一套保证下小车稳定行走的钢丝绳缠绕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通过巧妙地结构设计,无需进行机房改造便可实现行走机构等的安置问题,同时设计了一套新增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保证下小车沿着大梁外侧运行动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岸桥机房内布置有上小车的上小车行走机构。本技术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机构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沿着双梯形四轨道大梁方向移动。下小车行走机构也置于机房内,其中下小车行走机构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A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下小车行走机构A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分别设于上小车行走机构的左侧和右侧。由于机房的空间有限,本技术能够安置新增的下小车行走机构A、下小车行走机构B,还不需要新建机房、降低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原有机房的剩余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能保证新增下小车稳定运行。通过对下小车行走机构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得下小车行走机构、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与上小车行走机构、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有效错开,互不干扰;同时,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与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也有效错开,互不干扰。前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A包括行走卷筒A、电机、减速器,其中减速器的一侧轴连接有电机,减速器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行走卷筒A;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B包括行走卷筒B、电机、减速器,其中减速器的一侧轴连接有电机,减速器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行走卷筒B。前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包括下小车行走缠绕组A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组B,下小车行走机构A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组A带动下小车正向行走,下小车行走机构B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组B带动下小车反向行走。前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所述下小车包括第一水平支架、第二水平支架、第一竖直支架A和第二竖直支架B,其中第二水平支架的一端竖直设有第一竖直支架A,第二水平支架的另一端竖直设有第二竖直支架B,第一水平支架设于第二水平支架的上方且与之平行布置,第一水平支架的一端与第一竖直支架A连接,第一水平支架的另一端与第二竖直支架B连接。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组A下小车行走缠绕组A包括正向行走钢丝绳,还包括安装在岸桥两侧的第一岸桥改向滑轮、第二岸桥改向滑轮,还包括安装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两侧的第一大梁改向滑轮组、第二大梁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水平支架左右两侧的第一下小车改向滑轮组、第二下小车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安装在第二水平支架左右两侧的下小车改向滑轮a、下小车改向滑轮b,其中正向行走钢丝绳的一端缠绕在行走卷筒A上,正向行走钢丝绳的另一端先绕过第一大梁改向滑轮组,然后绕过第一岸桥改向滑轮,然后改向180°后绕过第一下小车改向滑轮组,竖直向下改向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a,然后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b,竖直向上改向绕过第二下小车改向滑轮组,然后改向绕过第二岸桥改向滑轮,改向180°后绕过第二大梁改向滑轮组,最后缠绕到行走卷筒B上。前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组B包括反向行走钢丝绳,还包括安装在岸桥两侧的第三岸桥改向滑轮、第四岸桥改向滑轮,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水平支架左右两侧的第三下小车改向滑轮组、第四下小车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安装在第二水平支架左右两侧的下小车改向滑轮c、下小车改向滑轮d,其中反向行走钢丝绳的一端缠绕在行走卷筒A上,且反向行走钢丝绳的缠绕方向与正向行走钢丝绳的缠绕方向相反,反向行走钢丝绳的另一端先绕过第三岸桥改向滑轮,改向180°后绕过第三下小车改向滑轮组,然后竖直向下改向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c,然后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d,竖直向上改向绕过第四下小车改向滑轮组,然后绕过第四岸桥改向滑轮,改向180°后缠绕到行走卷筒B上。所述正向行走钢丝绳、反向行走钢丝绳与所述起升钢丝绳组在下小车上的缠绕均不相互干涉。前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所述第一大梁改向滑轮组的上方还设有第一张紧装置,所述第一张紧装置包括液压油缸、推动杆,其中液压油缸的端部与推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大梁改向滑轮组包括第一滑轮、第二张紧滑轮、第三张紧滑轮,其中第一滑轮、第三张紧滑轮等高度前后布置,第二张紧滑轮设于第一滑轮和第三张紧滑轮的上方,第二张紧滑轮固定于推动杆远离液压油缸的一端,第二张紧滑轮在推动杆的作用下能够前后移动;其中正向行走钢丝绳先从下方绕过第一滑轮,竖直向上绕过第二张紧滑轮,改向180°后竖直向下绕过第三张紧滑轮。当岸桥运行时间过长时,行走钢丝绳可能太紧或者太松,此时可以通过第一张紧装置对其进行调整;另外,若是下小车吊装的集装箱位置稍微不正,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张紧装置使下小车的吊具倾转,完成对箱作业。前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所述第二大梁改向滑轮组的上方还设有第二张紧装置,所述第二张紧装置包括液压油缸、推动杆,其中液压油缸的端部与推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大梁改向滑轮组包括第四滑轮、第五张紧滑轮、第六滑轮,其中第四滑轮、第六滑轮等高度前后布置,第五张紧滑轮设于第四滑轮和第六滑轮的上方,第五张紧滑轮固定于推动杆远离液压油缸的一端,第五张紧滑轮在推动杆的作用下能够前后移动;其中正向行走钢丝绳先从下方绕过第六滑轮,竖直向上绕过第五张紧滑轮,改向180°后竖直向下绕过第四滑轮。当岸桥运行时间过长时,行走钢丝绳可能太紧或者太松,此时可以通过第二张紧装置对其进行调整;另外,若是下小车吊装的集装箱位置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岸桥机房(4)内布置有上小车(2)的上小车行走机构(7),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5)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6),下小车行走机构(5)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6)带动下小车(3)沿着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方向移动;/n下小车行走机构(5)也置于机房(4)内,其中下小车行走机构(5)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A(8)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9),下小车行走机构A(8)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9)分别设于上小车行走机构(7)的左侧和右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岸桥机房(4)内布置有上小车(2)的上小车行走机构(7),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5)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6),下小车行走机构(5)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6)带动下小车(3)沿着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方向移动;
下小车行走机构(5)也置于机房(4)内,其中下小车行走机构(5)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A(8)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9),下小车行走机构A(8)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9)分别设于上小车行走机构(7)的左侧和右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A(8)包括行走卷筒A(11)、电机(28)、减速器(29),其中减速器(29)的一侧轴连接有电机(28),减速器(29)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行走卷筒A(11);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B(9)包括行走卷筒B(32)、电机(28)、减速器(29),其中减速器(29)的一侧轴连接有电机(28),减速器(29)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行走卷筒B(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6)包括下小车行走缠绕组A(26)和下小车行走缠绕组B(27),下小车行走机构A(8)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组A(26)带动下小车(3)正向行走,下小车行走机构B(9)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组B(27)带动下小车(3)反向行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3)包括第一水平支架(34)、第二水平支架(36)、第一竖直支架A(37)和第二竖直支架B(38),其中第二水平支架(36)的一端竖直设有第一竖直支架A(37),第二水平支架(36)的另一端竖直设有第二竖直支架B(38),第一水平支架(34)设于第二水平支架(36)的上方且与之平行布置,第一水平支架(34)的一端与第一竖直支架A(37)连接,第一水平支架(34)的另一端与第二竖直支架B(38)连接;
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组A(26)包括正向行走钢丝绳(15),还包括安装在岸桥两侧的第一岸桥改向滑轮(16)、第二岸桥改向滑轮(18),还包括安装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两侧的第一大梁改向滑轮组(23)、第二大梁改向滑轮组(25),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水平支架(34)左右两侧的第一下小车改向滑轮组(19)、第二下小车改向滑轮组(20),还包括安装在第二水平支架(36)左右两侧的下小车改向滑轮a(30)、下小车改向滑轮b(31),其中正向行走钢丝绳(15)的一端缠绕在行走卷筒A(11)上,正向行走钢丝绳(15)的另一端先绕过第一大梁改向滑轮组(23),然后绕过第一岸桥改向滑轮(16),然后改向180°后绕过第一下小车改向滑轮组(19),竖直向下改向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a(30),然后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b(31),竖直向上改向绕过第二下小车改向滑轮组(20),然后改向绕过第二岸桥改向滑轮(18),改向180°后绕过第二大梁改向滑轮组(25),最后缠绕到行走卷筒B(3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行走缠绕组B(27)包括反向行走钢丝绳(17),还包括安装在岸桥两侧的第三岸桥改向滑轮(10)、第四岸桥改向滑轮(12),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水平支架(34)左右两侧的第三下小车改向滑轮组(21)、第四下小车改向滑轮组(22),还包括安装在第二水平支架(36)左右两侧的下小车改向滑轮c(33)、下小车改向滑轮d(35),其中反向行走钢丝绳(17)的一端缠绕在行走卷筒A(11)上,且反向行走钢丝绳(17)的缠绕方向与正向行走钢丝绳(15)的缠绕方向相反,反向行走钢丝绳(17)的另一端先绕过第三岸桥改向滑轮(10),改向180°后绕过第三下小车改向滑轮组(21),然后竖直向下改向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c(33),然后绕过下小车改向滑轮d(35),竖直向上改向绕过第四下小车改向滑轮组(22),然后绕过第四岸桥改向滑轮(12),改向180°后缠绕到行走卷筒B(3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统岸桥外置下小车的行走钢丝绳缠绕系统及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梁改向滑轮组(23)的上方还设有第一张紧装置(13),所述第一张紧装置(13)包括液压油缸、推动杆,其中液压油缸的端部与推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大梁改向滑轮组(23)包括第一滑轮(101)、第二张紧滑轮(102)、第三张紧滑轮(103),其中第一滑轮(101)、第三张紧滑轮(103)等高度前后布置,第二张紧滑轮(102)设于第一滑轮(101)和第三张紧滑轮(103)的上方,第二张紧滑轮(102)固定于推动杆远离液压油缸的一端,第二张紧滑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迎九肖强郭树旺郑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