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回收纤槽设备排出的二硫化碳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2638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7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回收纤槽设备排出的二硫化碳的装置,具体涉及二硫化碳冷凝回收技术领域,包括蒸汽清洗器,所述蒸汽清洗器一侧设置有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一侧设置有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一侧设置有第三冷凝器,所述蒸汽清洗器底部一侧连接有蒸汽进管,所述蒸汽清洗器与第一冷凝器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三冷凝器中的冷冻水混合到进入第二冷凝管的软水中再次使用,第二冷凝器中的软水再利用连接管输送到第一冷凝器中的第二冷凝管中再次使用,二硫化碳蒸汽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依次进行冷凝,冷凝强度逐步增强,冷凝效果强,且节约用水,节约生产成本。

A device for recovering carbon disulfide discharged from fiber trough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回收纤槽设备排出的二硫化碳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二硫化碳冷凝回收
,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用于回收纤槽设备排出的二硫化碳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传统纤维素短纤维生产过程中,二硫化碳在黄化过程中加入后,伴随着整个生产工艺。如何回收和利用CS2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生态环境。二硫化碳在经过黄化反应,约有80%参与主反应,可以经过后续处理,回收利用。其余的20%转化成H2S、NaHS、NaXS等,无法回收利用,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处理。在短纤维生产过程中,纺练车间的二硫化碳的冷凝回收根据不同的工艺形式,回收量占总二硫化碳投入量的在30~45%,是整个工厂二硫化碳回收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申请公布号CN201420317421.2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二硫化碳制备过程中从硫化氢尾气中回收二硫化碳的装置,该装置中包括废气收集器、压缩机、冷凝器、二硫化碳收集器和硫化氢输送管,将二硫化碳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二硫化碳的硫化氢尾气引入到尾气收集器中;将尾气收集器中的含二硫化碳的硫化氢尾气通入硫化氢压缩机,经增压后的含尾气通入冷凝器冷凝,液体二硫化碳得以回收,气体硫化氢送入硫化氢输送管进入硫化氢处理工序;整个工艺系统不产生任何废气和污水,使得二硫化碳工业生产达到完全清洁生产的工艺条件,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消耗。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较多缺点,如冷凝效果不理想,冷冻水资源浪费严重,影响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回收纤槽设备排出的二硫化碳的装置,通过第三冷凝器中的冷冻水混合到进入第二冷凝管的软水中再次使用,第二冷凝器中的软水再利用连接管输送到第一冷凝器中的第二冷凝管中再次使用,二硫化碳蒸汽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依次进行冷凝,冷凝强度逐步增强,冷凝效果强,且节约用水,节约生产成本,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回收纤槽设备排出的二硫化碳的装置,包括蒸汽清洗器,所述蒸汽清洗器一侧设置有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一侧设置有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一侧设置有第三冷凝器,所述蒸汽清洗器底部一侧连接有蒸汽进管,所述蒸汽清洗器与第一冷凝器之间、第一冷凝器与第二冷凝器之间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三冷凝器之间均连接有导气管,所述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内部均设置有冷凝机构;所述冷凝机构包括冷凝板和冷凝内筒,所述冷凝板设置于第三冷凝器内部,所述冷凝板表面设置有第一冷凝管,所述冷凝内筒分别设置于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内部,所述冷凝内筒表面设置有第二冷凝管。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第二冷凝管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第二冷凝器顶部设置有软水进管,所述第一冷凝器顶部设置有软水出管,所述软水进管和软水出管均与第二冷凝管连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凝管回转弯曲设置于冷凝板表面,所述第一冷凝管一端设置有冷冻水进管,所述第一冷凝管另一端与第二冷凝管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底部与第三冷凝器底部均连接有出液管。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清洗器底部设置有洗涤碱水罐,所述洗涤碱水罐一侧设置有水泵,所述蒸汽清洗器顶部设置有水喷头,所述水喷头与水泵输出端通过导水管连接,所述蒸汽清洗器底部与洗涤碱水罐顶部之间设置有回流管。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内筒表面贯穿设置有散热叶,所述冷凝内筒顶部设置有风扇。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外部均与冷凝内筒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凝管贯穿散热叶,所述散热叶数量设置为多个。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对二硫化碳蒸汽进行三次冷凝操作,向第三冷凝器中冷凝板上第一冷凝管输送冷冻水,利用热传递原理对进入到第三冷凝器中的二硫化碳蒸汽进行冷却,利用软水进管向第二冷凝管输送软水,同样利用热传递原理,对进入到第二冷凝器中的二硫化碳蒸汽进行冷却,第三冷凝器中的冷冻水混合到进入第二冷凝管的软水中再次使用,第二冷凝器中的软水再利用连接管输送到第一冷凝器中的第二冷凝管中再次使用,二硫化碳蒸汽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依次进行冷凝,冷凝强度逐步增强,冷凝效果强,且节约用水,节约生产成本;2、本技术通过设置冷凝内筒,风扇带动空气在散热叶上快速流动,利用散热叶对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第二冷凝管进行冷却,进而提高第二冷凝管的冷凝效果,提高冷凝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三冷凝器的俯视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冷凝管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冷凝器的俯视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冷凝器的整体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蒸汽清洗器、2第一冷凝器、3第二冷凝器、4第三冷凝器、5蒸汽进管、6导气管、7冷凝板、8第一冷凝管、9冷凝内筒、10第二冷凝管、11连接管、12软水进管、13软水出管、14冷冻水进管、15出液管、16洗涤碱水罐、17水泵、18水喷头、19回流管、20散热叶、21风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用于回收纤槽设备排出的二硫化碳的装置,包括蒸汽清洗器1,所述蒸汽清洗器1一侧设置有第一冷凝器2,所述第一冷凝器2一侧设置有第二冷凝器3,所述第二冷凝器3一侧设置有第三冷凝器4,所述蒸汽清洗器1底部一侧连接有蒸汽进管5,所述蒸汽清洗器1与第一冷凝器2之间、第一冷凝器2与第二冷凝器3之间和第二冷凝器3与第三冷凝器4之间均连接有导气管6,所述第一冷凝器2、第二冷凝器3和第三冷凝器4内部设置有冷凝机构;所述冷凝机构包括冷凝板7和冷凝内筒9,所述冷凝板7设置于第三冷凝器4内部,所述冷凝板7表面设置有第一冷凝管8,所述冷凝内筒9分别设置于第一冷凝器2和第二冷凝器3内部,所述冷凝内筒9表面设置有第二冷凝管10。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二冷凝管10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管11,所述第二冷凝器3顶部设置有软水进管12,所述第一冷凝器2顶部设置有软水出管13,所述软水进管12和软水出管13均与第二冷凝管10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凝管8回转弯曲设置于冷凝板7表面,所述第一冷凝管8一端设置有冷冻水进管14,所述第一冷凝管8另一端与第二冷凝管10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3底部与第三冷凝器4底部均连接有出液管15。进一步的,所述蒸汽清洗器1底部设置有洗涤碱水罐16,所述洗涤碱水罐16一侧设置有水泵17,所述蒸汽清洗器1顶部设置有水喷头18,所述水喷头18与水泵17输出端通过导水管连接,所述蒸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回收纤槽设备排出的二硫化碳的装置,包括蒸汽清洗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清洗器(1)一侧设置有第一冷凝器(2),所述第一冷凝器(2)一侧设置有第二冷凝器(3),所述第二冷凝器(3)一侧设置有第三冷凝器(4),所述蒸汽清洗器(1)底部一侧连接有蒸汽进管(5),所述蒸汽清洗器(1)与第一冷凝器(2)之间、第一冷凝器(2)与第二冷凝器(3)之间和第二冷凝器(3)与第三冷凝器(4)之间均连接有导气管(6),所述第一冷凝器(2)、第二冷凝器(3)和第三冷凝器(4)内部均设置有冷凝机构;/n所述冷凝机构包括冷凝板(7)和冷凝内筒(9),所述冷凝板(7)设置于第三冷凝器(4)内部,所述冷凝板(7)表面设置有第一冷凝管(8),所述冷凝内筒(9)分别设置于第一冷凝器(2)和第二冷凝器(3)内部,所述冷凝内筒(9)表面设置有第二冷凝管(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回收纤槽设备排出的二硫化碳的装置,包括蒸汽清洗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清洗器(1)一侧设置有第一冷凝器(2),所述第一冷凝器(2)一侧设置有第二冷凝器(3),所述第二冷凝器(3)一侧设置有第三冷凝器(4),所述蒸汽清洗器(1)底部一侧连接有蒸汽进管(5),所述蒸汽清洗器(1)与第一冷凝器(2)之间、第一冷凝器(2)与第二冷凝器(3)之间和第二冷凝器(3)与第三冷凝器(4)之间均连接有导气管(6),所述第一冷凝器(2)、第二冷凝器(3)和第三冷凝器(4)内部均设置有冷凝机构;
所述冷凝机构包括冷凝板(7)和冷凝内筒(9),所述冷凝板(7)设置于第三冷凝器(4)内部,所述冷凝板(7)表面设置有第一冷凝管(8),所述冷凝内筒(9)分别设置于第一冷凝器(2)和第二冷凝器(3)内部,所述冷凝内筒(9)表面设置有第二冷凝管(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回收纤槽设备排出的二硫化碳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冷凝管(10)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管(11),所述第二冷凝器(3)顶部设置有软水进管(12),所述第一冷凝器(2)顶部设置有软水出管(13),所述软水进管(12)和软水出管(13)均与第二冷凝管(10)连接。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梁陈平胡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恒天江西纺织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