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0223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1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涉及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包括:车座框、连接架、绑绳架、减震垫板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架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车座底端的车架上,所述第二固定架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后叉架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之间设置减震垫板;所述车座框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所述绑绳架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后座,将减震装置至于后座内部,舒适便捷。

A shock absorber for bicycle back se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自行车后座是一种设置在自行车后轮上部便于承载一定质量的重物的常用装置。目前的自行车后座的减震措施多采用在车座顶部添加减震装置,例如海绵坐垫等等,采用这种方式减震减震装置易变形,且长时间使用后海绵装置弹性减弱,影响舒适感。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后座,将减震装置至于后座内部,舒适便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座框、连接架、绑绳架、减震垫板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架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车座底端的车架上,所述第二固定架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后叉架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之间设置减震垫板;所述车座框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所述绑绳架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进一步,所述连接架包括:连接架本体以及设置在连接架本体两侧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为“L”型弯折片,所述连接片的厚度与连接架本体相同,所述弯折片包括平行部与垂直部;所述连接片的平行部与连接架本体平行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的垂直部垂直于所述连接架本体并向下延伸,用以连接所述车座框以及所述绑绳架。进一步,所述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成对设置,分别分布于所述连接架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垂直部的上部分连接所述车座框,下部分连接所述绑绳架;所述第二连接片垂直部的上部分连接所述车座框,下部分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进一步,所述车座框包括车座框本体以及车座内框和车座外框;所述车座框本体与所述车座外框一体成型,所述车座外框向下弯折,连同车座框本体构成框体结构,所述车座内框连接在所述车座框本体与所述车座外框之间,所述车座内框与所述车座框本体平行设置。进一步,所述车座框本体连接在所述连接架上,所述车座框本体与第一连接片垂直部上部分、第二连接片垂直部上部分以及第三连接片垂直部上部分螺栓连接。进一步,所述绑绳架包括左绑架、右绑架、下绑架以及设置在左绑架上端的左固定端、设置在右绑架上端的右固定端;所述左固定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片垂直部下端,所述有固定端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片垂直部下端。进一步,所述左绑架、右绑架、下绑架一体成型,所述下绑架上设置凹槽。进一步,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第二固定架本体以及设置在第二固定架右端部的第二连接螺栓,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左端设置连接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片垂直部下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中涉及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包括:车座框、连接架、绑绳架、减震垫板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架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车座底端的车架上,所述第二固定架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后叉架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之间设置减震垫板;所述车座框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所述绑绳架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后座,将减震装置至于后座内部,舒适便捷。2、本技术中所述连接架包括:连接架本体以及设置在连接架本体两侧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为“L”型弯折片,所述连接片的厚度与连接架本体相同,所述弯折片包括平行部与垂直部;所述连接片的平行部与连接架本体平行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的垂直部垂直于所述连接架本体并向下延伸,用以连接所述车座框以及所述绑绳架。通过设置连接片这一装置,将车外框与绑绳架均连接在连接架上,方便实用。3、本技术中绑绳架包括左绑架、右绑架、下绑架以及设置在左绑架上端的左固定端、设置在右绑架上端的右固定端;所述左固定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片垂直部下端,所述有固定端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片垂直部下端。所述左绑架、右绑架、下绑架一体成型,所述下绑架上设置凹槽。本技术设置绑绳架,配合绑绳使用,可用于固定放置在车坐上的物品。且下绑架上设置相互间隔的凹槽,当使用绑绳绑紧物品时,绑绳不会在绑架上滑动,是物品捆绑不牢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连接板和绑绳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车座框;12、车座框本体;13、车座内框;14、车座外框;2、连接架;21、连接架本体;22、第一连接片;23、第二连接片;24、第三连接片;3、绑绳架;31、左固定端;32、右固定端;33、左绑架;34、凹槽;35、下绑架;36、右绑架;4、减震垫板;5、第一固定架;51、第一连接螺栓;6、第二固定架;61、第二连接螺栓;7、减震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所示,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座框1、连接架2、绑绳架3、减震垫板4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5和第二固定架6,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架5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车座底端的车架上,所述第二固定架6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后叉架上;所述连接架2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架5上,所述连接架2与所述第一固定架5之间设置减震垫板4;所述车座框1固定在所述连接架2上;所述绑绳架3固定在所述连接架2上。如图2所示,连接架2包括:连接架2本体以及设置在连接架2本体两侧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为“L”型弯折片,所述连接片的厚度与连接架2本体相同,所述弯折片包括平行部与垂直部;所述连接片的平行部与连接架2本体平行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的垂直部垂直于所述连接架2本体并向下延伸,用以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座框、连接架、绑绳架、减震垫板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架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车座底端的车架上,所述第二固定架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后叉架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之间设置减震垫板;所述车座框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所述绑绳架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座框、连接架、绑绳架、减震垫板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架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车座底端的车架上,所述第二固定架将车后座固定在自行车后叉架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之间设置减震垫板;所述车座框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所述绑绳架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包括:连接架本体以及设置在连接架本体两侧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为“L”型弯折片,所述连接片的厚度与连接架本体相同,所述弯折片包括平行部与垂直部;所述连接片的平行部与连接架本体平行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的垂直部垂直于所述连接架本体并向下延伸,用以连接所述车座框以及所述绑绳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后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成对设置,分别分布于所述连接架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垂直部的上部分连接所述车座框,下部分连接所述绑绳架;所述第二连接片垂直部的上部分连接所述车座框,下部分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


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静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圣美达体育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