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80770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属于管材加工设备领域,管材能够在设备的侧部传送,且可以完成二次拉伸,缩短了设备的长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包括并排设置的送料装置、第一拉伸机和第二拉伸机,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之间设有传送管材的转移机构,所述第一拉伸机一侧与所述送料装置连接,另一侧与所述转移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拉伸机一侧与所述转移机构连接,另一侧设有收料框,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上设有用于拉伸管材的拉伸外模以及拉伸内模,所述拉伸外模上方设有能向所述拉伸内模传递管材的第一传送装置,所述拉伸外模前侧设有能改变所述拉伸内模位置实现管材拉伸的第二传送装置。

Double unit combined copper tube drawing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材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
技术介绍
在生产长的管材时,一般会先生产出粗而短的管材缩短生产管坯的工序,再使用拉伸机拉拔管材,生产出细而长的管材,管材的长度便会大大延长,在生产盘管时可以将拉拔后的管材盘绕后储存,而生产支管时则不能如此存放,因此设备的生产长度较长。现有技术中,一般会使用二次拉伸来拉拔管材,如此一来,虽然可以减少模具道数,保护管材防止在拉伸过程中断裂,但是管材的生产线将会更长,需要较大的场地来容纳设备,若是管材能够在侧部进行传送,则可以将两次拉伸的设备并排设置来缩短设备长度,为此需要重新设计一种新型的拉伸机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管材能够在设备的侧部传送,且可以完成二次拉伸,缩短了设备的长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包括并排设置的送料装置、第一拉伸机和第二拉伸机,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之间设有传送管材的转移机构,所述第一拉伸机一侧与所述送料装置连接,另一侧与所述转移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拉伸机一侧与所述转移机构连接,另一侧设有收料框,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上设有用于拉伸管材的拉伸外模以及拉伸内模,所述拉伸外模上方设有能向所述拉伸内模传递管材的第一传送装置,所述拉伸外模前侧设有能改变所述拉伸内模位置实现管材拉伸的第二传送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具有两台拉伸机,能够对管材进行二次拉伸,并且,管材在送料装置、第一拉伸机、第二拉伸机上传送时均在设备的侧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二次拉伸设备,长度上缩短了很多,并且管材在完成二次拉伸后,也在侧部进行管材收集,对于布置设备的场地的要求降低,不需要设计较大的场所来容纳此设备,同时可以降低设备的制造、安装、运输难度;在第一拉伸机或第二拉伸机上,管材可通过第一传送装置传送,同时在第一传送装置的下方可以进行管材拉伸,两台拉伸机可以同时作业,加工效率较高;在拉伸过程中,有着拉伸内模以及拉伸外模同时辅助拉伸,可以得到品质较好的产品。进一步的,所述拉伸外模包括模座和活动模板,所述模座上设有拉伸模,所述活动模板上设有扒皮模。随着管材的传送,会依次经过拉伸模和扒皮模,先进行拉伸,再进行扒皮,管材的传送以及管材的拉伸扒皮可在拉伸机的不同高度位置同时进行,在扒皮时,扒皮模与拉伸模之间需要留有间隙,以方便扒皮后产生的废料从缝隙中掉落,活动模板可在拉伸过程中带着扒皮模移动,改变其相对于模座的位置,并且,当管材穿过拉伸模后,活动模板也可以朝向管材移动,挤压管材促使管材穿过扒皮模,从而可方便设备完成初步的扒皮作业。进一步的,所述拉伸内模包括第一芯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芯杆端部的内模头,拉伸管材时,所述内模头位于所述拉伸模内,管材位于所述拉伸模和内模头之间。随着管材的传送,会先经过内模头后套在第一芯杆上,以便于第二传送装置改变管材的位置,内模头位于拉伸模内时,管材会被挤压在二者之间,拉动管材后便可以得到拉伸后的管材。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上还设有可滑动的夹持小车,所述夹持小车位于所述拉伸外模后侧。在拉伸过程中,管材先经过拉伸模,再经过扒皮模,夹持小车可以夹住露出的管材端部,便可以拖动管材移动,完成后续的拉伸、扒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送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拉伸外模上方的若干第一滚轮以及驱动所述第一滚轮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传送装置位于所述拉伸内模后侧。管材在第一拉伸机或第二拉伸机上向拉伸内模的移动通过第一传送装置实现,在管材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与第一滚轮之间会产生不小的摩擦力,随着第一电机对第一滚轮的驱动,第一滚轮在转动的同时便可推动管材不断地移动,多个第一滚轮能够极好地支撑管材,使管材能够在传送过程中保持平稳。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送装置还包括第二滚轮以及控制所述第二滚轮升降的第一升降气缸,管材在传送时被夹持在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之间。第一升降气缸可以控制第二滚轮的升降,在传送管材的过程中,将管材夹持在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之间,增大彼此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在传送过程中,不会出现打滑的情况,管材可以更加稳定地传送。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送装置包括翻转盘和驱动所述翻转盘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翻转盘上设有套筒,所述拉伸内模设置在所述套筒内。翻转盘可以在第二电机的作用下转动,在转动的同时可以带着套筒以及第一芯杆同步转动,若是传送装置完成了对管材的传送,管材会套在第一芯杆外侧,并随着翻转盘同步转动,改变管材竖直方向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套筒内还设有与所述拉伸内模连接的第二芯杆,所述第二传送装置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二芯杆移动的驱动件。驱动件在推动第二芯杆移动时,第二芯杆可以推动第一芯杆以及包绕在第一芯杆外侧的管材移动,将其推向拉伸外模,以进行管材的拉伸。进一步的,所述送料装置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提升装置,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一拉伸机之间设有能引导管材传送至所述第一传送装置上的引导部,所述提升装置能将管材传送至所述引导部上。代加工的管材堆积在机架上,在提升装置的作用能够被向上抬升,管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随着管材的抬升,彼此的作用力会推动最上方的管材移动至引导部上,再沿着引导部移动至第一拉伸机的第一传送装置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上位于所述拉伸外模下方设有管材传送板,所述第一拉伸机上的管材传送板能引导拉伸后的管材移动至所述转移机构上,所述第二拉伸机上的管材传送板能引导拉伸后的管材移动至所述收料框内。完成拉伸后的管材会掉落在管材传送板上,在第一拉伸机上,管材会沿着管材传送板移动至转移机构上,并能够在转移机构的作用下传动至第二拉伸机上,第二拉伸机上完成拉伸的管材,也会掉落在管材传送板上,并沿着管材传送板表面移动至收料框内,起到了引导管材移动的作用,以实现管材在设备的侧部传送。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拉伸机的侧视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拉伸外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拉伸机的局部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送料装置100、提升装置110、第三滚轮111、绕轮112、第三电机113、第一机架120、第二机架130、引导部140、第一引导面141、第二引导面142、皮带150、挡料装置160、第二升降气缸161、阻挡块162;第一拉伸机201、第二拉伸机202、管材传送板210、对中机构220、固定架221、梯形环体222、浮动滚轮223、弹性件224;转移机构300、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设置的送料装置、第一拉伸机和第二拉伸机,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之间设有传送管材的转移机构,所述第一拉伸机一侧与所述送料装置连接,另一侧与所述转移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拉伸机一侧与所述转移机构连接,另一侧设有收料框,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上设有用于拉伸管材的拉伸外模以及拉伸内模,所述拉伸外模上方设有能向所述拉伸内模传递管材的第一传送装置,所述拉伸外模前侧设有能改变所述拉伸内模位置实现管材拉伸的第二传送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设置的送料装置、第一拉伸机和第二拉伸机,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之间设有传送管材的转移机构,所述第一拉伸机一侧与所述送料装置连接,另一侧与所述转移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拉伸机一侧与所述转移机构连接,另一侧设有收料框,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上设有用于拉伸管材的拉伸外模以及拉伸内模,所述拉伸外模上方设有能向所述拉伸内模传递管材的第一传送装置,所述拉伸外模前侧设有能改变所述拉伸内模位置实现管材拉伸的第二传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外模包括模座和活动模板,所述模座上设有拉伸模,所述活动模板上设有扒皮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内模包括第一芯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芯杆端部的内模头,拉伸管材时,所述内模头位于所述拉伸模内,管材位于所述拉伸模和内模头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机与所述第二拉伸机上还设有可滑动的管材夹持小车,所述管材夹持小车位于所述拉伸外模后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双机联合铜管拉伸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拉伸外模上方的若干第一滚轮以及驱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永坚朱张泉蒋建伟倪骑国黄登科楼建明屠奕楚曹逸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