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电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73978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轴间差速器及轴间差速锁;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发动机与第一行星架连接,第一电机与第一太阳轮连接,第一行星架与第二太阳轮连接,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连接,第二电机与第二行星架连接汇流后与轴间差速器连接,轴间差速器通过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分别与前轮和后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混合电驱动装置,通过设置轴间差速装置,从而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四轮驱动车辆的混合电驱动装置。

Hybrid dr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电驱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辆驱动
,尤其涉及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多搭载较大容量的电池包,这使得车辆的质心位置略偏后,而不是位于轴距中点或略前的位置,前驱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为此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性要求越来越高,前驱车辆的加速性因受到前后轴荷分布的限制而难以提高。为了满足诸多复杂的要求,较好地解决方法是采用四轮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因此,还期待提供一种用于四轮驱动车辆的功率分流混合电驱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四轮驱动车辆的功率分流混合电驱动装置。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轴间差速器及轴间差速锁;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齿圈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汇流后与所述轴间差速器连接,所述轴间差速器通过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分别与前轮和后轮连接。优选地,所述轴间差速器包括第三行星排,所述第三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架、第三齿圈、内行星轮和外行星轮,所述内行星轮和外行星轮啮合传动且可转动地安设在所述第三行星架上,所述内行星轮和外行星轮分别与所述第三太阳轮和第三齿圈啮合传动。优选地,所述第三行星排的结构特征参数为2。优选地,所述第三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三太阳轮通过所述前传动轴与所述前轮连接,所述第三行星架通过所述后传动轴与所述后轮连接。优选地,所述轴间差速锁用于接合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三行星架。优选地,所述轴间差速锁为离合器。优选地,所述轴间差速锁为接合套。本技术解还提供了另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轴间差速锁;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齿圈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汇流后通过前传动轴或后传动轴与前轮或后轮连接,并通过所述轴间差速器与所述后传动轴或所述前传动轴连接以在所述轴间差速器接合将部分动力传递到所述后轮或所述前轮。优选地,所述轴间差速锁为离合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混合电驱动装置通过设置轴间差速装置,从而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四轮驱动车辆的混合电驱动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的混合电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的轴间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混合电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此技术。如图1所示,混合电驱动装置100,包括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行星排4、第二行星排5、轴间差速器6及轴间差速锁7;第一行星排4包括第一太阳轮41、第一行星架42和第一齿圈43;第二行星排5包括第二太阳轮51、第二行星架52和第二齿圈53;发动机1与第一行星架42连接,第一电机2与第一太阳轮41连接,第一行星架42与第二太阳轮52连接,第一齿圈43与第二齿圈53连接,第二电机3与第二行星架52连接汇流后与轴间差速器6连接,轴间差速器6通过前传动轴81和后传动轴82分别与前轮91和后轮92连接。根据第一行星排4和第二行星排5的运动学方程,分析后可以得到以下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公式(1)和(2):Tm1:Tout:Te=k2:k1(1+k2):(k1+k2+k1k2)(2)公式中:nm1、nout、ne、Tm1、Tout、Te、k1、k2分别是第一电机2转速、输出端转速、发动机1转速、第一电机2转矩、输出端转矩、发动机1转矩、第一行星排4的结构特征参数和第二行星排5的结构特征参数,其中,输出端即是如图1所示的第二行星架52。发动机1的动力分流成两路,具体而言,即一路动力驱动第一电机2发电,另一路动力由第二行星架52输出并与第二电机3的输出汇流后输出到轴间差速器6,经过轴间差速锁7的控制可以在前轮91和后轮92之间分配动力。应该指出,连接是从动力传递的角度来定义的,包括直接连接和通过齿轮传动连接的间接连接两种方式。优选地,轴间差速器6包括第三行星排60,第三行星排60包括第三太阳轮61、第三行星架62、第三齿圈63、内行星轮64和外行星轮65,内行星轮64和外行星轮65啮合传动且可转动地安设在第三行星架62上,内行星轮64和外行星轮65分别与第三太阳轮61和第三齿圈63啮合传动。第三行星排60的运动学方程如下:nt3-k3nq3+(k3-1)nj3=0(3)公式中:nt3、nq3、nj3、k3分别是第三太阳轮61、第三齿圈63、第三行星架62、第三行星排60的结构特征参数。优选地,第三行星排60的结构特征参数为2。即当第三齿圈63与第三太阳轮61的齿数比为2时,则动力前后呈50:50分配,即第三行星排60为等轴差速器,类似常规的锥齿轮差速器。优选地,第三齿圈63与第二行星架52连接,第三太阳轮61通过前传动轴81与前轮91连接,第三行星架62通过后传动轴82与后轮92连接。即第三齿圈63作为轴间差速器6的输入构件,另外两构件作为输出构件。优选地,轴间差速锁7用于接合第三太阳轮61与第三行星架62。轴间差速锁7也可用于接合第三齿圈63与第三太阳轮61与第三行星架62中的至少一个构件,但并不以此为限制。优选地,轴间差速锁7为离合器。湿式多片离合器或者液粘离合器都是可以的,但并不以此为限制。优选地,轴间差速锁7也可以为接合套。带同步器或不带同步器的接合套都是可以的,但并不以此为限制。如图3所示,混合电驱动装置100,包括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行星排4、第二行星排5和轴间差速锁7;第一行星排4包括第一太阳轮41、第一行星架42和第一齿圈43;第二行星排5包括第二太阳轮51、第二行星架52和第二齿圈53;发动机1与第一行星架42连接,第一电机2与第一太阳轮41连接,第一行星架42与第二太阳轮52连接,第一齿圈43与第二齿圈53连接,第二电机3与第二行星架52连接汇流后通过前传动轴81或后传动轴82与前轮91或后轮92连接,并通过轴间差速锁7与后传动轴82或前传动轴81连接以将轴间差速锁7接合时的部分动力传递到后轮92或前轮9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轴间差速器及轴间差速锁;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齿圈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汇流后与所述轴间差速器连接,所述轴间差速器通过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分别与前轮和后轮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轴间差速器及轴间差速锁;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齿圈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汇流后与所述轴间差速器连接,所述轴间差速器通过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分别与前轮和后轮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间差速器包括第三行星排,所述第三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架、第三齿圈、内行星轮和外行星轮,所述内行星轮和外行星轮啮合传动且可转动地安设在所述第三行星架上,所述内行星轮和外行星轮分别与所述第三太阳轮和第三齿圈啮合传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星排的结构特征参数为2。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三太阳轮通过所述前传动轴与所述前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庆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兴康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