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动放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9949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联动放油装置,包括内油底壳和外油底壳,所述内油底壳和外油底壳上分别设有内放油孔、外放油孔且外放油孔上设有放油螺塞,还包括放油盖板,所述放油盖板通过内放油孔上方设置的弹簧与内油底壳弹性卡接,所述内油底壳设有将内放油孔、弹簧包围在内的环形的密封面,所述放油盖板在初态时与密封面间形成放油间隙将内放油孔开启,所述放油盖板在放油螺塞压紧时与密封面间密封配合将内放油孔关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弹簧和限位倒扣均设置于内放油孔外,不会占用内放油孔内空间,保证与放油螺塞联动快速放油;卡爪、限位倒扣位于内油底壳的外部,内放油孔由周围的环形密封面与放油盖板配合保证其良好的密封性能。

A kind of linkage oil drai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联动放油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具体地指一种可变油量油底壳的联动放油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油耗、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在发动机上采用新技术,以满足法规要求。不少专利提及了一种可变油量油底壳,来改善汽油发动机在冷启动下的油耗问题。其主要原理是,汽车冷启动时,润滑系统基本仅使用内油底壳中的机油,达到类似快速暖机的效果,当机油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内、外油底壳中的全部机油再参与到润滑循环中,保证发动机的耐久可靠性。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910243672.8的专利技术专利中所述的一种可变油量油底壳采用了上述原理。但这种结构的可变油量油底壳在发动机保养时,若采用常规的放油螺塞结构放油,仅能将外油底壳的机油放出,内油底壳中的机油很难放干净;若采用真空抽油的方式放出机油,仅能将内油底壳中的机油抽出,内、外油底壳底部之间的机油无法抽干净。公开号为CN207634131U的中国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油底壳的联动放油结构,在内油底壳的内放油孔内设置内底油壳密封组件,与外放油孔上的螺栓进行联动,但该结构具有以下缺陷:内底油壳密封组件始终位于内放油孔,占用内放油孔空间,导致排油孔径变小,排油速度降低;内底油壳密封组件卡爪始终浸泡在内油底壳内,内油底壳长期使用形成的沉淀附着于卡爪,极易影响内底油壳密封组件的密封性能。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结构简单、内底油壳排油迅速、密封性能优良的联动放油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内底油壳排油迅速、密封性能优良的联动放油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联动放油装置,包括内油底壳和外油底壳,所述内油底壳和外油底壳上分别设有内放油孔、外放油孔,所述外放油孔上设有放油螺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放油盖板,所述放油盖板通过内放油孔上方设置的弹簧与内油底壳弹性卡接,所述内油底壳设有将内放油孔、弹簧包围在内的环形的密封面;所述放油螺塞在未与放油盖板接触时放油盖板与密封面间形成间隙将内放油孔开启,所述放油螺塞朝内压紧放油盖板时与放油盖板与密封面间密封配合将内放油孔关闭。优选的,所述密封面周围间隔设置多个限位倒扣,所述放油盖板周向设有多个卡爪与限位倒扣卡接,所述卡爪在限位倒扣内具有沿弹簧轴向的活动空间。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在放油盖板、内油底壳间为压缩状态,所述弹簧在放油螺塞未与放油盖板接触时将卡爪抵在限位倒扣的最外端。优选的,所述密封面内部设有凸起的定位圆柱,所述定位圆柱周围设置定位槽,所述放油盖板上设有多个周向间隔布置的定位凸起,所述弹簧一端套设于定位圆柱上且进入定位槽内,另一端套设于定位凸起上。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凸起包括外径与弹簧配合的固定部,以及固定部向内油底壳延伸且逐渐径向收缩形成的锥形部。优选的,所述放油盖板上设有与密封面对应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周向设有多个安装凸起,所述放油盖板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凸起进入安装孔内将放油盖板与密封圈固连。优选的,所述外放油孔上设有安装螺母,所述放油螺塞上设有放油螺塞密封圈与安装螺母配合密封。优选的,所述密封面设置于内油底壳凸起部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弹簧和限位倒扣均设置于内放油孔外,不会占用内放油孔内空间,保证与放油螺塞联动快速放油;卡爪、限位倒扣位于内油底壳的外部,内油底壳内部沉淀不会对其配合造成影响,内放油孔由周围的环形密封面与放油盖板配合保证其良好的密封性能。2.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拧开放油螺塞放油时,可同时将内、外油底壳的机油放出并放干净;在拧紧放油螺塞时,可同时密封内、外油底壳的放油孔,避免内、外油底壳的机油在放油孔附近发生热交换,影响暖机过程中的机油升温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零件图图2为内油底壳结构示意图图3为放油盖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放油盖板上安装孔结构示意图图5为密封圈结构示意图图6为放油时放油盖板、内油底壳配合剖面图图7为储油时放油盖板、内油底壳配合剖面图其中:1-内油底壳2-外油底壳3-内放油孔4-外放油孔5-放油螺塞6-放油盖板7-弹簧8-密封面9-限位倒扣10-卡爪41-安装螺母51-放油螺塞密封圈61-定位凸起61.1-固定部61.2-锥形部62-密封圈63-安装凸起64-安装孔81-定位圆柱82-定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5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联动放油装置,包括内油底壳1和外油底壳2,内油底壳1和外油底壳上2分别设有内放油孔3、外放油孔4且外放油孔4上设有放油螺塞5,还包括放油盖板6,放油盖板6通过内放油孔3上方设置的弹簧7与内油底壳1弹性卡接,内油底壳1外表面形成将内放油孔3、弹簧7包围在内的环形的凸起部,凸起部顶面形成环形的密封面8,放油螺塞5在未与放油盖板6接触时放油盖板6与密封面8间形成间隙将内放油孔3开启,放油螺塞5朝内压紧放油盖板6时与放油盖板6与密封面8间密封配合将内放油孔3关闭。密封面8周围间隔设置多个限位倒扣9,放油盖板6周向设有多个卡爪10与限位倒扣9卡接,卡爪10在限位倒扣9内具有沿弹簧7轴向的活动空间。弹簧7在放油盖板6、内油底壳1间为压缩状态,弹簧7在放油螺塞5未与放油盖板6接触时将卡爪10抵在限位倒扣9的最外端。本实施例中,放油螺塞5未与放油盖板6接触时即为放油盖板6的初态,初态下密封面8与放油盖板6轴向间距达到最大。限位倒扣9为三个,分别设置于内放油孔3水平方向两侧以及正上方。密封面8内部设有凸起的定位圆柱81,定位圆柱81周围设置定位槽82,放油盖板6上设有多个周向间隔布置的定位凸起61,弹簧7一端套设于定位圆柱上81且进入定位槽82内,另一端套设于定位凸起61上。定位凸起61包括外径与弹簧7配合的固定部61.1,以及固定部61.1向内油底壳1延伸且逐渐径向收缩形成的锥形部61.2。具有锥形部61.2的定位凸起61使弹簧7更易进入安装。放油盖板6上设有与密封面8对应的密封圈62,密封圈62周向设有多个安装凸起63,放油盖板6上设有多个安装孔64,安装凸起63进入安装孔64内将放油盖板6与密封圈62固连,密封圈62。外放油孔4上设有安装螺母41,放油螺塞5上设有放油螺塞密封圈51与安装螺母41配合密封。本实施例中,当放油螺塞5压紧放油盖板6时,放油盖板6内侧受弹簧7弹力,外侧受放油螺塞5的预紧力,在弹簧7弹力和放油螺塞5预紧力的作用下,放油盖板6及密封圈62可以在限位倒扣9端部与密封面8之间移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如图6所示,初态时弹簧7将卡爪10抵在限位倒扣9的最外端(图6中最下端),此时放油盖板6与密封面8间轴向距离达到最大,放油盖板6与密封面8间形成放油间隙将内放油孔3开启。如图7所示,放油结束后,拧紧放油螺塞5使外油底壳2上的外放油孔4被密封;由于放油螺塞5预紧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联动放油装置,包括内油底壳(1)和外油底壳(2),所述内油底壳(1)和外油底壳上(2)分别设有内放油孔(3)、外放油孔(4),所述外放油孔(4)上设有放油螺塞(5),其特征在于:/n还包括放油盖板(6),所述放油盖板(6)通过内放油孔(3)上方设置的弹簧(7)与内油底壳(1)弹性卡接,所述内油底壳(1)设有将内放油孔(3)、弹簧(7)包围在内的环形的密封面(8);/n所述放油螺塞(5)在未与放油盖板(6)接触时放油盖板(6)与密封面(8)间形成间隙将内放油孔(3)开启,/n所述放油螺塞(5)朝内压紧放油盖板(6)时放油盖板(6)与密封面(8)间密封配合将内放油孔(3)关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联动放油装置,包括内油底壳(1)和外油底壳(2),所述内油底壳(1)和外油底壳上(2)分别设有内放油孔(3)、外放油孔(4),所述外放油孔(4)上设有放油螺塞(5),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放油盖板(6),所述放油盖板(6)通过内放油孔(3)上方设置的弹簧(7)与内油底壳(1)弹性卡接,所述内油底壳(1)设有将内放油孔(3)、弹簧(7)包围在内的环形的密封面(8);
所述放油螺塞(5)在未与放油盖板(6)接触时放油盖板(6)与密封面(8)间形成间隙将内放油孔(3)开启,
所述放油螺塞(5)朝内压紧放油盖板(6)时放油盖板(6)与密封面(8)间密封配合将内放油孔(3)关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放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面(8)周围间隔设置多个限位倒扣(9),所述放油盖板(6)周向设有多个卡爪(10)与限位倒扣(9)卡接,所述卡爪(10)在限位倒扣(9)内具有沿弹簧(7)轴向的活动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动放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7)在放油盖板(6)、内油底壳(1)间为压缩状态,所述弹簧(7)在放油螺塞(5)未与放油盖板(6)接触时将卡爪(10)抵在限位倒扣(9)的最外端。


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鹏刘成王静秋纪东徐天添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