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石雅传专利>正文

油气燃烧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9529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气燃烧筒。其特征是:造气机构包括造气管体、空气导管、曝气管和进油机构,所述造气机构为直筒式;所述进油机构采用液位浮球旁路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直筒式造气机构,使液雾式气体的产生更加稳定,与原油气燃烧罐相比减少了一些零部件,节省了原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气燃烧筒,确切地说是利用醚类的液态油品与气体作混合与调制气化后,运用其油气作为燃料的金属罐。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燃料供应方式,可分为两种其一为由外部管路所供应的天然气,其二则为一般较常见的瓦斯筒。由管路所供应的天然气因受管路的铺设所限制,无法立即有效普及,因此人们多数还是使用瓦斯筒。但是,使用瓦斯筒存在的问题是搬运过程中易产生危险、易引起中毒和使用成本高。为此人们专利技术了一种利用气体与其它油类的搅拌使其油类呈现气化状,进而达到其供给燃料的目的。上述装置中折搅拌机构存在的不足之处是首先,直接利用搅拌机构在燃料筒内搅拌,容易产生其油品与气体经搅拌后,油温度受其气体吸热效应的影响而油温下降,当油品温度降低至某一程度时,便容易造成不易气化的后果,进而形成油气品质上的严重缺失,就以最常见的醚炎类液态油品而言,当其受搅拌后温度若于常温下降至13~15℃时,就无法再产生良好气化效应,而失去其原有功能,由此造成其油气无法再稳定供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对油气燃烧筒的搅拌机构进行了改进,提供一种能对油气品质进行控制,实现定温、定量搅拌,保证供应燃烧的油气品质良好的油气燃烧筒。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油气燃烧筒,包括桶体3、座体23、开关机构和造气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造气机构包括造气管体14、空气导管31、曝气管15和进油机构25;造气管体14设于桶体与座体之间的底板37上,其顶部设有油气输出口18,曝气管15设于造气管体14内底部;空气导管31垂直设于造气管体14内,其下端口延伸至造气管体14外,其端口上设有气体分配阀39,气体分配阀39通过导气管与空压机连通;经空气导管31送至造气管体14顶部的空气与该处的液雾式气体再进行一次混合,保证油气混合比率达到良好使用要求。进油机构25设于造气管体14内底部一侧。所述进油机构包括进油管31、浮球26和旁通油管30;进油管31的一端为进油口,另一端为出油口,进、出油口之间为液位室36,浮球26位于液位室36内,旁通油管30设于液位室36的一侧,其上、下端口分别与液位室36连通。该机构的设置可有效控制造气管体14内的液位量,实现造气管体14内的油量可自动补充及保持定量目的。造气管体14的侧壁是由内、外侧壁组成的夹板式,其内、外侧壁之间设有保温材料。造气管体14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三个滤网29,下部滤网为100目,中部滤网为50目,上部滤网为300目。在造气管体内产生的颗粒气体大小不同,局部性颗粒气体却可能又会合并起来变成较大的气泡囊,滤网的作用在于,对气泡囊的结构进行破坏和整合,经过三个不同目的滤网的整合,延长了气泡颗粒囊有浸泡时间,使气化程度提高。底板37下部的造气管体14侧壁外表面依次设有电热片20和保温材料层。造气管体14底部分别设有过温侦测器12和感温器22。作用在于当测知造气管体14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少许时,控制单元6起动电热片20对其加温,当油温达到预定的温度时,过温侦测器12将会自动取代其作用,而强制关闭控制单元6,停止加热。造气管体14底部还分别设有排泄阀口11、水气侦测器42。本技术是在原油气燃烧罐基础上的改进,原造气机构为导管式,改进后的造气机构为直筒式,其优点在于一、导管式造气管体内的内压与储油筒体的内压须较长时间方可达成平衡状,而本技术的造气管体与储油筒体的内压可随时达到平衡状,使所用气体的稳定性更好;二、因导管式造气管体内的内压会稍大于储油筒体的内压,故造气管体内的液雾式气体会因通过集中导管而造成油品湿度提高,而本技术的造气机构设计将大幅改善此种状况;三、采用直筒式造气机构,使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更加充分。本技术在造气管体内、外壁之间嵌入保温材料,并在底部设有加热机构,保证了造气管体内的液体及气体温度的基本稳定。本技术采用直筒式造气机构,使液雾式气体的产生更加稳定,与原油气燃烧罐相比减少了一些零部件,节省了原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造气管体机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造气管体中进油机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该油气燃烧筒的具体结构参见图1、图2、图3,包括桶体3、座体23、开关机构和造气机构。桶体3内设有可供放置油料的油料放置区34,桶体3顶部设有一气体排出孔1,气体排出孔1处装有液雾滤网2,开关35控制气体排出孔1的开关。桶体3上部一侧有燃料注入口10。桶体3内安装有一造气机构,造气机构的造气管体14与桶体3形成一复体结构,见图1。造气机构包括造气管体14、空气导管31、曝气管15和进油机构25,见图2。造气管体14安装在桶体3与座体23之间的底板37上,其顶部装有油气输出口18,曝气管15安装在造气管体14内底部。空气导管31垂直安装在造气管体14内,其下端口延伸至造气管体14外,其下端口上装有气体分配阀39,气体分配阀39通过导气管与空压机9出口处的逆止阀16连通;空压机提供的经空气导管31送至造气管体14顶部的空气与该处的液雾式气体再进行一次混合,保证油气混合比率达到良好使用要求。进油机构25安装在造气管体14内底部一侧。桶体3内底板37上一侧安装着液位侦测器5,用于侦测油料放置区34内余油量的多少。造气管体14的侧壁是由内侧壁40和外侧壁19组成的夹板式,其内侧壁40和外侧壁19之间装有保温材料41。造气管体14内由下至上依次安装有三个滤网29,下部滤网为100目,中部滤网为50目,上部滤网为300目。在造气管体14内产生的颗粒气体大小不同,这些标准的、过大的气泡囊,首先经过下部100目的滤网,再作一次气泡囊的结构性破坏与整合,接着又还原形成了细小的气泡囊,此气泡囊又再与滤网产生附着效应,即延长气泡颗粒囊的浸泡时间与气化程度。接着液雾式气体泡囊再浮升至造气管体的中部区33,经过50目滤网,做初滤过饱和性气泡囊的油液与首次的湿度处理后,继续浮升至造气管体上部的出气区17,再经过300目滤网,做最终性的过滤饱和气体与第二次性的湿度处理,最后再由油气输出口18处输出至桶体3内存放备用。底板37下部的造气管体14侧壁外表面依次装有电热片20和保温材料41。造气管体14底部分别装有过温侦测器12和感温器22。作用在于当测知造气管体14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少许时,控制单元6起动电热片20对其加温,当油温达到预定的温度时,过温侦测器12将会自动取代其作用,而强制关闭控制单元6,停止加热。造气管体14底部还分别设有排泄阀口11、水气侦测器42。造气管体14内底部一侧的进油机构包括进油管13、浮球26和旁通油管30,见图3。进油管13的一端为进油口28,进油口28内设有滤网4,另一端为出油口27,进油口28与出油口27之间为液位室36,浮球26位于液位室36内,旁通油管30位于液位室36的一侧,其上、下端口分别与液位室36连通。油料由燃料注入口10注入油料放置区34中,接着经过进油机构的滤网29由进油口28进入液位室36,再经通过旁通油管30进入造气室38内,当浮球26上升位于液位室36上端时,停止进油,该机构的设置可有效控制造气管体14内的液位量,实现造气管体14内的油量可自动补充及保持定量目的。由图1可见,空压机机组9主要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油气燃烧筒,包括桶体(3)、座体(23)、开关机构和造气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造气机构包括造气管体(14)、空气导管(31)、曝气管(15)和进油机构(25);造气管体(14)设于桶体与座体之间的底板(37)上,其顶部设有油气输出口(18 ),曝气管(15)设于造气管体(14)内底部;空气导管(31)垂直设于造气管体(14)内,其下端口延伸至造气管体(14)外,其端口上设有气体分配阀(39),气体分配阀(39)通过导气管与空压机连通;进油机构(25)设于造气管体(14)内底部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雅传童照夫
申请(专利权)人:石雅传童照夫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