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666090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5: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该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用于江河冲积平原、江河入海口以及大陆架上的水下软土斜坡中,从下至上由至少一节新型钢护筒和至少一节普通钢护筒依次密封连接而成;新型钢护筒包括内筒、外筒和自动化孔压调节系统,外筒的筒壁上周向均布通孔,所有通孔均位于水下软土层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自主地调节外围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当施工过程中钢护筒贯入困难时,向新型钢护筒空腔内加压注水,软化外围土体,减小钢护筒贯入阻力,提高安装效率,当运营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超过可致土体剪切破坏的孔隙水压力预警值时,警报器报警并启动水泵抽水。

An underwater anti slide bored pile foundation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钻孔灌注桩基础
,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涌现出了大量跨江/河大桥、跨海大桥、沿江/河公路、沿海公路以及一系列水上(江/河上或海上)观景平台等工程项目,各类桩基础(特别是水下钻孔灌注桩基础)为上述工程的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江河冲积平原、江河入海口以及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着孔隙率大、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易受扰动的软弱土,在陆地向江河、海洋延伸区域形成水下软土斜坡。在此类水下软土斜坡中修造建筑物或构筑物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建造过程中施工荷载、天文潮汛以及其他极端天气条件下水下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在长期运营过程中波浪荷载、上部结构工作荷载、地震以及风暴潮等因素对水下钻孔灌注桩基础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施工荷载、波浪荷载、结构本身振动及其上部工作荷载、风暴潮、地震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作用下,不仅使得水下软土受扰动后土体微观结构破坏、强度软化,还将在水下钻孔灌注桩基础周围的软土层中逐渐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可知,随着软土层中孔隙水压力的增加,有效应力会减小,导致土体的抗剪强度也随之减小,由此,可能引起水下软土斜坡滑坡,进而诱发水下钻孔灌注桩基础发生滑移或断裂,甚至引发水下钻孔灌注桩基础及其上部结构的整体倾覆破坏,从而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并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为预防和治理水下钻孔灌注桩基础周边的软土斜坡滑坡灾害,保证水下软土斜坡中的钻孔灌注桩基础在施工期间和长期运营阶段的安全性,急需一种施工简便、且全面有效的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用于江河冲积平原、江河入海口以及大陆架上的水下软土斜坡中。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从下至上由至少一节新型钢护筒和至少一节普通钢护筒依次密封连接而成;所述新型钢护筒和普通钢护筒内布放钢筋笼并浇灌混凝土;所述普通钢护筒、钢筋笼和混凝土构成钻孔灌注桩主体;所述新型钢护筒包括内筒、外筒、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和自动化孔压调节系统;所述外筒包括外筒主体、通孔和刃脚;所述通孔周向贯穿均布于外筒的筒壁;所述刃脚设置于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和外筒的下端口,呈一体环形倾斜设置;所述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中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排水板和土工织物;相邻两节新型钢护筒的内筒密封连接;所有通孔均位于水下软土层中;所述自动化孔压调节系统包括孔隙水压力传感器、传感器接口和排水管接口面板、采集仪、报警器和水泵;所述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由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探头、传感器导线和传感器通道组成;所述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探头固定于迎波面处的一列竖向排布的通孔上,与传感器导线连接;所述传感器接口和排水管接口面板由传感器接口和排水管接口组成,密封地安装于外筒顶部;所述传感器导线通过安装在外筒内壁上的传感器通道引出,与传感器接口连接;所述排水管接口与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水力连通,通过排水管与水泵连接;所述传感器接口通过导线与采集仪连接;所述导线和排水管安装在新型钢护筒和普通钢护筒外壁上;所述采集仪、报警器和水泵依次连接,所述采集仪能够通过孔隙水压力传感器自动读取和保存孔隙水压力数据,所述报警器能够对所述采集仪采集的孔隙水压力数据进行读取、预警和处理;当采集仪采集到的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周边软土层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超过可致土体剪切破坏的孔隙水压力预警值时,与采集仪连通的警报器将报警并自动启动水泵抽水,及时降低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周边软土中的孔隙水压力,排除水下软土斜坡滑坡以及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破坏的风险;所述新型钢护筒贯入水下软土层困难时,通过新型钢护筒外筒相应的排水管接口向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内加压注水,增加新型钢护筒外围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软化周边软土但不致使土体剪切破坏,减小钢护筒贯入阻力。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和外筒为钢筒;所述外筒设置在根据地质勘察资料确定的水下软土区域;所述外筒上的多个通孔可纵横均匀分布或纵横交错均布;所述外筒与内筒通过焊接或对拉螺栓的形式刚性连接,连接方式不应破坏内筒侧壁的密封性;所述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内设置横向或纵向加劲肋,用于加固外筒与内筒的连接,所述加劲肋应避开设置于外筒筒壁的通孔,且不应影响所述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内的水力连通;所述刃脚可通过水平环形钢板与内筒和外筒紧密连接,通过向刃脚与水平环形钢板构成的空腔内注浆,增加新型钢护筒的自重,同时提高新型钢护筒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所述排水板和土工织物紧贴,填充满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所述土工织物上的通径应小于水下软土层土颗粒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纵向分布于一列通孔中为一个安装组,通常需一个安装组,安装于外筒的迎波面上的一列通孔内;当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直径较大时,适当增加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迎波面上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的安装组数;所述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探头的孔隙水压力的测试面(透水石)与外筒的外侧壁相切,朝向水下软土层土体。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接口和排水管接口采用机械密封接口技术,保证两者在传感器接口和排水管接口面板处完全密封,与外部环境中的水、气隔绝;所述导线和排水管预留长度根据钢护筒的埋设深度以及采集仪和水泵所处的位置确定。进一步地,所述相邻新型钢护筒的连接处、新型钢护筒与普通钢护筒的连接处、以及相邻普通钢护筒的连接处均密封连接,所述密封连接方式一般为焊接,根据需要可在连接处采用环形钢板加固,提高钢护筒连接处的强度和刚度,保证混凝土浇灌后不漏浆;所述新型钢护筒和普通钢护筒作为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桩后不予以拆除,由于长期处于淡水或海水侵蚀环境中,应做好有效地防侵蚀措施。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驳船将工厂组装完成的新型钢护筒整体吊装至需要进行安装的海域,将传感器接口、与导线连接,将排水管接口、与排水管连接,将导线、排水管分别与采集仪、水泵连接;精确放样定位后,使用吊机将第一节新型钢护筒缓慢下放至放样确定的水下区域;通过钢护筒安装导向定位架将新型钢护筒冲振或锤击贯入水下软土斜坡中;在下沉过程中,新型钢护筒始终保持竖直向下;(2)待第一节新型钢护筒顶部距离水面为0.5m~1m时停止贯入,使用吊机将第二节新型钢护筒缓慢下放至第一节新型钢护筒顶部,通过焊接使得两节新型钢护筒的内筒密封连接,将传感器接口与导线连接,将排水管接口与排水管连接,将导线、排水管分别与采集仪、水泵连接;通过钢护筒安装导向定位架将连接完成的新型钢护筒竖直向下地冲振或锤击贯入水下软土斜坡中;(3)重复步骤(2),直至将所有新型钢护筒连接并贯入水下软土后,待最后一节新型钢护筒顶部距离水面为0.5m~1m时,使用吊机将普通钢护筒缓慢下放至最后一节新型钢护筒顶部,通过焊接使得最后一节新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用于江河冲积平原、江河入海口以及大陆架上的水下软土斜坡中,其特征在于:从下至上由至少一节新型钢护筒和至少一节普通钢护筒(6)依次密封连接而成;所述新型钢护筒和普通钢护筒(6)内布放钢筋笼(7)并浇灌混凝土(8)。/n所述新型钢护筒包括内筒(1)、外筒(2)、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和自动化孔压调节系统;所述外筒(2)包括外筒主体(2-1)、通孔(2-2)和刃脚(2-3);所述通孔(2-2)周向均布于外筒(2)的筒壁;所述刃脚(2-3)设置于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和外筒(2)的下端口,呈一体环形倾斜设置;所述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中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排水板(3-1)和土工织物(3-2);相邻两节新型钢护筒的内筒(1)密封连接;所有通孔(2-2)均位于水下软土层中。/n所述自动化孔压调节系统包括孔隙水压力传感器(4)、传感器接口和排水管接口面板(5)、采集仪、报警器和水泵;所述孔隙水压力传感器(4)由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探头(4-1)、传感器导线(4-2)和传感器通道(4-3)组成;所述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探头(4-1)固定于迎波面处的一列竖向排布的通孔(2-2)上,与传感器导线(4-2)连接;所述传感器接口和排水管接口面板(5)由传感器接口(5-1)和排水管接口(5-2)组成,密封地安装于外筒(2)顶部;所述传感器导线(4-2)通过安装在外筒(2)内壁上的传感器通道(4-3)引出,与传感器接口(5-1)连接;所述排水管接口(5-2)与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水力连通,并通过排水管与水泵连接;所述传感器接口(5-1)通过导线与采集仪连接。/n所述采集仪、报警器和水泵依次连接,所述采集仪能够通过孔隙水压力传感器(4)自动读取和保存孔隙水压力数据,所述报警器能够对所述采集仪采集的孔隙水压力数据进行读取、预警和处理;所述采集仪采集到的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周边软土层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超过可致土体剪切破坏的孔隙水压力预警值时,与采集仪连通的警报器将报警并自动启动水泵抽水,及时降低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周边软土中的孔隙水压力,排除水下软土斜坡滑坡以及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破坏的风险;所述新型钢护筒贯入水下软土层困难时,通过新型钢护筒外筒(2)相应的排水管接口(5-2)向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内加压注水,增加新型钢护筒外围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软化周边软土但不致使土体剪切破坏,减小钢护筒贯入阻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用于江河冲积平原、江河入海口以及大陆架上的水下软土斜坡中,其特征在于:从下至上由至少一节新型钢护筒和至少一节普通钢护筒(6)依次密封连接而成;所述新型钢护筒和普通钢护筒(6)内布放钢筋笼(7)并浇灌混凝土(8)。
所述新型钢护筒包括内筒(1)、外筒(2)、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和自动化孔压调节系统;所述外筒(2)包括外筒主体(2-1)、通孔(2-2)和刃脚(2-3);所述通孔(2-2)周向均布于外筒(2)的筒壁;所述刃脚(2-3)设置于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和外筒(2)的下端口,呈一体环形倾斜设置;所述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中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排水板(3-1)和土工织物(3-2);相邻两节新型钢护筒的内筒(1)密封连接;所有通孔(2-2)均位于水下软土层中。
所述自动化孔压调节系统包括孔隙水压力传感器(4)、传感器接口和排水管接口面板(5)、采集仪、报警器和水泵;所述孔隙水压力传感器(4)由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探头(4-1)、传感器导线(4-2)和传感器通道(4-3)组成;所述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探头(4-1)固定于迎波面处的一列竖向排布的通孔(2-2)上,与传感器导线(4-2)连接;所述传感器接口和排水管接口面板(5)由传感器接口(5-1)和排水管接口(5-2)组成,密封地安装于外筒(2)顶部;所述传感器导线(4-2)通过安装在外筒(2)内壁上的传感器通道(4-3)引出,与传感器接口(5-1)连接;所述排水管接口(5-2)与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水力连通,并通过排水管与水泵连接;所述传感器接口(5-1)通过导线与采集仪连接。
所述采集仪、报警器和水泵依次连接,所述采集仪能够通过孔隙水压力传感器(4)自动读取和保存孔隙水压力数据,所述报警器能够对所述采集仪采集的孔隙水压力数据进行读取、预警和处理;所述采集仪采集到的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周边软土层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超过可致土体剪切破坏的孔隙水压力预警值时,与采集仪连通的警报器将报警并自动启动水泵抽水,及时降低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周边软土中的孔隙水压力,排除水下软土斜坡滑坡以及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破坏的风险;所述新型钢护筒贯入水下软土层困难时,通过新型钢护筒外筒(2)相应的排水管接口(5-2)向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内加压注水,增加新型钢护筒外围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软化周边软土但不致使土体剪切破坏,减小钢护筒贯入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1)和外筒(2)为钢筒;
所述外筒(2)设置在根据地质勘察资料确定的水下软土区域;
所述外筒(2)上的多个通孔(2-2)可纵横均匀分布或纵横交错均布;
所述外筒(2)与内筒(1)通过焊接或对拉螺栓的形式刚性连接,连接方式不应破坏内筒(1)侧壁的密封性;
所述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内设置横向或纵向加劲肋,用于加固外筒(2)与内筒(1)的连接,所述加劲肋应避开设置于外筒(2)筒壁的通孔(2-2),且不应影响所述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内的水力连通;
所述刃脚(2-3)可通过水平环形钢板与内筒(1)和外筒(2)紧密连接,通过向刃脚(2-3)与水平环形钢板构成的空腔内注浆,增加新型钢护筒的自重,同时提高新型钢护筒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所述排水板(3-1)和土工织物(3-2)紧贴,填充满内筒和外筒间的空腔(3);所述土工织物(3-2)上的通径应小于水下软土层土颗粒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纵向分布于一列通孔(2-2)中为一个安装组,通常需一个安装组,安装于外筒(2)的迎波面上的一列通孔内;当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直径较大时,适当增加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迎波面上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的安装组数;所述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探头(4-1)的孔隙水压力的测试面与外筒(2)的外侧壁相切,朝向水下软土层土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接口(5-1)和排水管接口(5-2)采用机械密封接口技术,保证两者在传感器接口和排水管接口面板(5)处完全密封,与外部环境中的水、气隔绝;所述导线和排水管预留长度根据钢护筒的埋设深度以及采集仪和水泵所处的位置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新型钢护筒的连接处、新型钢护筒与普通钢护筒(6)的连接处、以及相邻普通钢护筒(6)的连接处均密封连接,在连接处采用环形钢板加固;所述新型钢护筒和普通钢护筒(6)成桩后不予以拆除。


6.一种水下抗滑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丽莎魏骁张世民魏纲邢丽崔允亮孙苗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