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内置式泵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6699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内置式泵房结构,其包括蓄水容器以及设置在泵房区间的集水沟,所述集水沟内设置有泵坑;所述蓄水容器贴合所述集水沟以及所述泵坑的内壁,并与盾构隧道内的中心水沟连通;所述蓄水容器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与排水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内置式泵房结构,可以将盾构隧道内的积水排出,使得隧道内部保持干燥。内置式泵房结构采用蓄水容器,可避免盾构隧道内的结构长期浸泡在水中导致的结构腐蚀。

A built-in pump house structure in the floating slab track bed of shield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内置式泵房结构
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领域,尤其是一种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内置式泵房结构。
技术介绍
地铁隧道在施工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地铁盾构隧道中经常会有水分渗入。例如管片接缝处的渗漏、雨水的流入、冷凝水等。隧道中缺乏通风环境,导致积水难以蒸发。此外,盾构隧道的地势低洼,积水通常难以自行流动,因此需要在盾构隧道内设置采用水泵作为动力的排水装置。然而,盾构隧道内部空间紧凑,难以设置排水装置,而盾构隧道外侧也无法设置排水结构,导致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排水困难,进而影响隧道浮置板道床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内置式泵房结构,通过将盾构隧道的浮置板道床区间划分出泵房区间并内置抽排水装置,实现了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内的排水。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内置式泵房结构,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包括泵房区间,所述内置式泵房结构包括蓄水容器以及设置在所述泵房区间的集水沟,所述蓄水容器以及所述集水沟设置在所述泵房区间的浮置道床板的下方;所述集水沟内设置有泵坑;所述蓄水容器贴合所述集水沟以及所述泵坑的内壁,并与盾构隧道内的中心水沟连通;所述蓄水容器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与排水管连接;所述浮置道床板上开设有水泵安装预留口,所述水泵安装预留口位于所述泵坑的上方;所述浮置道床板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排水管的排水管沟槽以及用于容纳电缆的电缆沟槽;所述排水管以及所述电缆穿过所述水泵安装预留口,并与所述水泵连接。所述泵坑的底部低于所述集水沟的底部;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蓄水容器与所述泵坑相贴合的凹槽区域的内部。所述水泵连接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泵房区间的底部的两侧设置有混凝土基底,浮置道床板的两侧通过隔振器架设在所述混凝土基底上;所述混凝土基底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以及所述盾构隧道的内表面围合形成所述集水沟;所述泵坑的底部向下延伸,在所述盾构隧道的内表面形成内凹结构。所述蓄水容器呈槽型,其顶部设置有开口,其顶部开口的边缘与所述浮置道床板通过柔性材料连接。所述中心水沟的底部高度大于所述集水沟的底部高度。本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内置式泵房结构,可以将盾构隧道内的积水排出,使得隧道内部保持干燥。内置式泵房结构采用蓄水容器,可避免盾构隧道内的结构长期浸泡在水中导致的结构腐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泵房区间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截面图;图3为图1中B-B处的截面图;图4为图1中C-C处的截面图;图5为图1中D-D处的截面图;图6为图1中E-E处的截面图;图7为本技术中蓄水容器的纵截面示意图;图8为图7中F-F处的截面图;图9为图7中G-G处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9所示,图中标记1-14分别表示为:蓄水容器1、泵房区间2、集水沟3、泵坑4、盾构隧道5、中心水沟6、水泵7、混凝土基底8、浮置道床板9、凹槽区域10、水泵安装预留口11、排水管沟槽12、电缆沟槽13、基底结构14。实施例:如图1至7所示,本实施例的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内置式泵房结构应设置在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泵房区间2中。泵房区间2指的是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划分出的一区间部分,该区间部分作为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内的抽排水泵房区间。本实施例中的内置式泵房结构包括蓄水容器1以及设置在泵房区间2的集水沟3,蓄水容器1以及集水沟3均设置在泵房区间2的浮置道床板9的下方。集水沟3内设置有泵坑4,泵坑4的深度大于集水沟3的宽度和深度。蓄水容器1贴合集水沟3以及泵坑4的内壁,并与盾构隧道5内其他区间的中心水沟6连通;蓄水容器1内设置有水泵7,水泵7与排水管连接。盾构隧道内的积水经过中心水沟6流入蓄水容器1中,蓄水容器1中的水位高于预定值时,水泵7抽取蓄水容器1中的水,并通过排水管将水集中排出盾构隧道。具体而言,如图1至5所示,集水沟3沿盾构隧道的轴线方向设置。泵房区间2的底部的两侧设置有混凝土基底8,混凝土基底8用于承载浮置道床板9。混凝土基底8与盾构隧道5的内表面贴合设置,并通过植筋的方式进行连接。浮置道床板9的两侧通过隔振器架设在混凝土基底8上。泵房区间2中,两条混凝土基底8并行设置,且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混凝土基底8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以及盾构隧道5的内表面围合形成集水沟3。如图1至9所示,集水沟3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泵坑4,泵坑4的底部向下延伸,在盾构隧道5的内表面形成内凹结构。泵坑4的底部低于集水沟3的底部。蓄水容器1内的水泵7设置在蓄水容器1与泵坑4相贴合的凹槽区域10的内部。由于泵坑4的底部低于集水沟3的底部,因此蓄水容器1的凹槽区域10内的水位更高,使得盾构隧道内的积水情况可迅速通过凹槽区域10内的水位得到反映,从而保证水泵7的处理效率,缩短其响应时间。水泵7连接有水位传感器,水位传感器设置在凹槽区域10中,当水泵7所在的凹槽区域10内的水位高于起泵水位时,水位传感器控制水泵7运转,抽取蓄水容器1中的积水。中心水沟6设置在盾构隧道5除了泵房区间2之外的其他区间。如图6所示,该区间仍然采用浮置板道床,浮置道床板9通过隔振器架设在基底结构14上。基底结构14与泵房区间2的混凝土基底8不同,基底结构14为一体式结构,中心水沟6开设在基底结构14的上表面的中部,并沿盾构隧道5的轴线方向延伸。中心水沟6的底面高度大于集水沟3的底面高度,以使得中心水沟6中的积水可以顺利流入设置在集水沟3中的蓄水容器内部。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蓄水容器1呈槽型,可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其顶部设置有开口,其顶部开口的边缘与浮置道床板9通过柔性材料连接。采用蓄水容器1可以避免盾构隧道内长期积水导致隧道内的金属部件锈蚀。浮置道床板9上开设有水泵安装预留口11。水泵安装预留口11位于泵坑4的正上方。浮置道床板9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排水管的排水管沟槽12以及用于容纳电缆的电缆沟槽13。排水管沟槽12与电缆沟槽13与水泵安装预留口11连通。排水管通过排水管沟槽12与水泵7相连以形成排水管路,电缆则与水泵7通过电缆沟槽13相连从而为水泵7的运行供电。电缆以及排水管均沿盾构隧道的内壁的侧面布设,并从水泵安装预留口11穿过浮置道床版9延伸至凹槽区域10中,并与水泵7连接。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目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技术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内置式泵房结构,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包括泵房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式泵房结构包括蓄水容器以及设置在所述泵房区间的集水沟,所述蓄水容器以及所述集水沟设置在所述泵房区间的浮置道床板的下方;所述集水沟内设置有泵坑;所述蓄水容器贴合所述集水沟以及所述泵坑的内壁,并与盾构隧道内的中心水沟连通;所述蓄水容器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与排水管连接;所述浮置道床板上开设有水泵安装预留口,所述水泵安装预留口位于所述泵坑的上方;所述浮置道床板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排水管的排水管沟槽以及用于容纳电缆的电缆沟槽;所述排水管以及所述电缆穿过所述水泵安装预留口与所述水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内置式泵房结构,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包括泵房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式泵房结构包括蓄水容器以及设置在所述泵房区间的集水沟,所述蓄水容器以及所述集水沟设置在所述泵房区间的浮置道床板的下方;所述集水沟内设置有泵坑;所述蓄水容器贴合所述集水沟以及所述泵坑的内壁,并与盾构隧道内的中心水沟连通;所述蓄水容器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与排水管连接;所述浮置道床板上开设有水泵安装预留口,所述水泵安装预留口位于所述泵坑的上方;所述浮置道床板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排水管的排水管沟槽以及用于容纳电缆的电缆沟槽;所述排水管以及所述电缆穿过所述水泵安装预留口与所述水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浮置板道床区间的内置式泵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坑的底面低于所述集水沟的底面;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蓄水容器与所述泵坑相贴合的凹槽区域的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李凤煜钱程秦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