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托叉装置及其清障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49665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托叉装置及其清障车,包括第一液压缸、托臂,所述第一液压缸端部固定在托臂的一侧,所述第一液压缸上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上设有用于安装升降杆端部的凹槽,所述托臂的中部设有分隔块,分隔块两侧与托臂的端部之间设有第二液压缸、抱胎部,所述第二液压缸输出端设有第一挡板,第二液压缸与抱胎部之间间隔形成轮胎固定槽,所述抱胎部靠近轮胎固定槽的一端内设有转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手动操作此类作业附件,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等不利因素,还解决了在不进行作业时,抱轮机构的抱胎杆不能折叠收缩,导致后悬较宽,从而影响行驶安全的问题。

An automatic fork support device and its obstacle clearing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托叉装置及其清障车
本技术属于清障车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托叉装置及其清障车。
技术介绍
清障车的托举机构在托举事故、故障车辆作业时,通常都是通过手动来对被托车进行安装抱轮机构、托叉等多种作业附件,将清障车与被托车连接在一起后,托举机构再进行提升离地、牵引行驶的。手动安装此类作业附件,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等不利因素。而现行的在手动抱轮机构进行改良的自动抱轮机构,虽然也能解决手动抱轮机构的缺点,但其在开始工作时,需将清障车由远到近缓慢行驶,一是为了校准轮胎距离,二是为了避免抱胎机构在下降过程中碰到事故称量,导致损坏,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清障车的效率不高。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628332提供的一种清障车自动抱胎机构,包括托臂、十字臂、抱胎油缸和抱胎臂,十字臂中部通过十字臂转销与托臂相连,所述的抱胎油缸设于十字臂内腔,两对称的L形抱胎臂与十字臂铰接,并通过连杆与抱胎油缸相连;上述技术方案对故障轮胎的适应性较强,且适用轮胎型号多,但是其抱轮臂不能折叠收缩,导致机构长度较长,整车的长度也相应增长,后悬较长,可能会影响行驶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托叉装置及其清障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托叉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托臂,所述第一液压缸端部固定在托臂的一侧,所述第一液压缸上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上设有用于安装升降杆端部的凹槽,所述托臂的中部设有分隔块,分隔块两侧与托臂的端部之间设有第二液压缸、抱胎部,所述第二液压缸输出端设有第一挡板,第二液压缸与抱胎部之间间隔形成轮胎固定槽,所述抱胎部靠近轮胎固定槽的一端内设有转杆,转杆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抱胎杆,所述第一抱胎杆一端伸入轮胎固定槽内,另一端上表面旋接有第二抱胎杆,所述第二抱胎杆靠近分隔块的端部被分隔块侧边的第三液压缸驱动转动,所述第二抱胎杆位于第一抱胎杆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块以及垂直固定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二抱胎杆最大可旋转90°。优选的,所述第一抱胎杆伸入轮胎固定槽内的端部下部为倾斜状。优选的,所述垂直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L型板以及弹簧,所述L型板通过固定杆转动连接在第一抱胎杆的表面,且L型板的水平部位于第一抱胎杆内,所述L型板的水平部与第一抱胎杆内表面之间设有弹簧。优选的,所述第三液压缸的输出端设有第二挡板。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清障车,包括本技术提供的自动托叉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各抱胎杆活动安装在托臂内的结构,需要时,可与车轮配合展开,解决了手动操作此类作业附件,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等不利因素,还解决了在不进行作业时,抱轮机构的抱胎杆不能折叠收缩,导致后悬较宽,从而影响行驶安全的问题,此外本技术还采用了在托臂上设置轮胎固定槽,通过轮胎固定槽固定轮胎,校准方便并且在固定过程中,可配合抱胎杆自行打开,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还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另外将第一液压缸通过升降杆可将其安装在车尾底部,减少占用空间,且在使用时直接将清障车停在事故车前方即可,不用担心托臂会碰到事故车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剖视图;图2为图1中A部示意图;图3为垂直固定装置示意图;图4为图1中B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图5中C部示意图。图中:1第一液压缸、11固定套、2托臂、21分隔块、3第二液压缸、31第一挡板、32轮胎固定槽、4抱胎部、41转杆、42第一抱胎杆、43第二抱胎杆、44第三液压缸、45固定块、46第二挡板、51固定杆、52L型板、53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托叉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1、托臂2,所述第一液压缸1端部固定在托臂2的一侧,所述第一液压缸1上固定套11,所述固定套11上设有用于安装升降杆端部的凹槽,所述托臂2的中部设有分隔块21,分隔块21两侧与托臂2的端部之间设有第二液压缸3、抱胎部4,所述第二液压缸3输出端设有第一挡板31,第二液压缸3与抱胎部4之间间隔形成轮胎固定槽32,所述抱胎部4靠近轮胎固定槽32的一端内设有转杆41,转杆4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抱胎杆42,所述第一抱胎杆42一端伸入轮胎固定槽32内,另一端上表面旋接有第二抱胎杆43,所述第二抱胎杆43靠近分隔块21的端部被分隔块21侧边的第三液压缸44驱动转动,所述第二抱胎杆43位于第一抱胎杆42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块45以及垂直固定装置;所述第二抱胎杆43最大可旋转90°。所述第一抱胎杆42伸入轮胎固定槽32内的端部下部为倾斜状。所述垂直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51、L型板52以及弹簧53,所述L型板52通过固定杆51转动连接在第一抱胎杆42的表面,且L型板52的水平部位于第一抱胎杆42内,所述L型板52的水平部与第一抱胎杆42内表面之间设有弹簧53。所述第三液压缸44的输出端设有第二挡板4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清障车,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动托叉装置。如图5所示,本装置,在进行作业时,首先将清障车停在事故车辆前方,在通过升降杆将第一液压缸1降下,待其与地面接近时停止,然后开启第一液压缸1和第三液压缸44,第一液压缸1将托臂2向事故车辆车底部输送,车轮卡进车轮固定槽32,在卡进过程中车轮会压到第一抱胎杆42的端部,使第一抱胎杆42沿转杆41转动,最终平行在车轮一侧,与此同时,第三液压杆44推动第二挡板46驱动第二抱胎杆43的一端,使第二抱胎杆43与第一抱胎杆42垂直,当第一抱胎杆42平行于车轮一侧时,第二抱胎杆43也平行在车轮一端,此时车轮也完全卡进车轮定位槽32,再通过第二液压杆3驱动第一挡板31缩小车轮定位槽32间隙,车轮固定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第二抱胎杆43复位,在其的一侧设有固定块45,防止其偏转角度过大,在设有固定块45的同侧还设有L型板52,防止其复位(第二抱胎杆43转动,划过L型板52的垂直部,并使其转动至平行,L型板52水平部与第一抱胎杆42之间的弹簧53拉伸,当第二抱胎杆43转动至垂直时,其从L型板52垂直部脱落,弹簧53收缩,使L型板52复位,同时挡住第二抱胎杆43防止其复位),省去了人力操作,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托叉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1)、托臂(2),所述第一液压缸(1)端部固定在托臂(2)的一侧,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液压缸(1)上固定套(11),所述固定套(11)上设有用于安装升降杆端部的凹槽,以及/n所述托臂(2)的中部设有分隔块(21),分隔块(21)两侧与托臂(2)的端部之间设有第二液压缸(3)、抱胎部(4),/n所述第二液压缸(3)输出端设有第一挡板(31),第二液压缸(3)与抱胎部(4)之间间隔形成轮胎固定槽(32),/n所述抱胎部(4)靠近轮胎固定槽(32)的一端内设有转杆(41),转杆(4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抱胎杆(42),所述第一抱胎杆(42)一端伸入轮胎固定槽(32)内,另一端上表面旋接有第二抱胎杆(43),所述第二抱胎杆(43)靠近分隔块(21)的端部被分隔块(21)侧边的第三液压缸(44)驱动转动,所述第二抱胎杆(43)位于第一抱胎杆(42)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块(45)以及垂直固定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托叉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1)、托臂(2),所述第一液压缸(1)端部固定在托臂(2)的一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液压缸(1)上固定套(11),所述固定套(11)上设有用于安装升降杆端部的凹槽,以及
所述托臂(2)的中部设有分隔块(21),分隔块(21)两侧与托臂(2)的端部之间设有第二液压缸(3)、抱胎部(4),
所述第二液压缸(3)输出端设有第一挡板(31),第二液压缸(3)与抱胎部(4)之间间隔形成轮胎固定槽(32),
所述抱胎部(4)靠近轮胎固定槽(32)的一端内设有转杆(41),转杆(4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抱胎杆(42),所述第一抱胎杆(42)一端伸入轮胎固定槽(32)内,另一端上表面旋接有第二抱胎杆(43),所述第二抱胎杆(43)靠近分隔块(21)的端部被分隔块(21)侧边的第三液压缸(44)驱动转动,所述第二抱胎杆(43)位于第一抱胎杆(42)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块(45)以及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威
申请(专利权)人:蚌埠瑞祥消防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