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76450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属于钢桁架桥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层桥面以及下层桥面,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之间设有钢桁梁;上层桥面的上表面设置有双向机动车道,下层桥面的设置有双向的非机动车道,且双向的非机动车道分别处于钢桁梁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常规的钢桁架桥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在路口处交叉,容易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问题,达到了能够使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完全隔离,减少发生交通事故概率的效果。

A kind of steel truss bridg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
本技术涉及钢桁架桥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
技术介绍
钢桁架桥是一种介于梁与拱之间的一种结构体系,它是由受弯的上部梁结构与承压的下部柱整体结合在一起的结构。现在常见的钢桁架桥均大多数都是中间为机动车道,两边为非机动车道,虽然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存在隔离带,但是在交叉的路口处,因为横纵交错的机动车道,导致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相互交叉,导致交叉的路口处容易产生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其通过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开,能够避免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在交叉路口处发生交叉,能够实现减少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层桥面以及下层桥面,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之间设有钢桁梁;上层桥面的上表面设置有双向机动车道,下层桥面的设置有双向的非机动车道,且双向的非机动车道分别处于钢桁梁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动车道处于上层桥面,非机动车道处于下层桥面,在空间上对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进行了彻底的隔离,能够避免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在交叉路口处发生交叉,从而减少因为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交叉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非机动车道处于钢桁架的两侧,能够使钢桁架处于中间部分,进而使钢桁架更好的对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进行连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桁梁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竖杆以及倾斜的斜杆;竖杆的上下两端分别和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连接,斜杆的上端和上层桥面连接,斜杆的下端和竖杆与下层桥面的连接处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杆能够使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连接在一起,斜杠能够起到加固的作用,使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更加稳定的连接在一起。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斜杆以及竖杆的横截面均为箱型截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杆和竖杆的横截面为箱型,能够增加斜杆和竖杆的强度且不会增加竖杆以及斜杆的重量,使斜杆和竖杆能够更好的对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进行固定连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杆以及斜杆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加固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能够对竖杆以及斜杆的内部进行支撑,避免斜杆或竖杆在受力时发生变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层桥面的下表面和下层桥面的上表面均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板以及处于两个连接板之间的连接块;支撑块上有一体成型的三个凸块,三个凸块能够进入竖杆或斜杆中;连接板能够和竖杆或斜杆的侧壁贴合;连接板上插接有穿过凸块和竖杆或斜杆的固定螺栓,固定螺栓的末端螺纹连接有能够贴合在连接板侧壁上的螺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组件能够对竖杆或斜杆与上层桥面的连接处进行初始定位,方便后续进行焊接,从而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均的中间部分均向上凸起,使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的两端均向下倾斜,且倾斜的角度10°<α>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层桥面和下层桥面呈中间部分高两端低的形状,下雨时,能够使雨水快速的流动到上层桥面的两侧,能够避免机动车道的产生积水,从而避免车辆产生打滑,降低发生危险的概率,倾斜的角度小,还不会对车辆的行驶造成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层桥面的上表面设置有应急车道,且应急车道位于非机动车道的正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非机动车道处下层桥面和上层桥面之间没有钢桁梁,所以位于非机动车道正上方的上层桥面受力上限低,应急车道行驶的车辆少,能够减少所受的压力。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上层桥面上设有机动车道,下层桥面设有非机动车道,能够实现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分离,避免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在交叉路口处产生交叉,减少发生交通示事故的概率;2.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支撑座和凸块,凸块能够进入竖杆或斜杆内,螺杆和螺母的配合能够起到初始定位的作用,方便后续的焊接,从而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是实施例中突显钢桁梁位置的结构图;图3是实施例中突竖杆的结构图;图4是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爆炸图;图5是实施例中突显连接块的爆炸图。图中:1、上层桥面;11、机动车道;12、应急车道;2、下层桥面;21、非机动车道;22、支撑柱;13、护栏;3、钢桁梁;31、竖杆;32、斜杆;33、加固板;34、凹槽;35、倒角;36、平面;4、连接组件;41、连接块;42、连接板;43、凸块;44、固定螺栓;45、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实施例: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层桥面1、下层桥面2以及设于上层桥面1和下层桥面2之间的钢桁梁3;上层桥面1的上表面开设有双向的机动车道11,下层桥面2的上表面开设有双向的非机动车道21;非机动车道21和机动车道11在空间上进行隔离,则在钢桁架桥的交叉路口能够避免非机动车道21和机动车道11产生交叉,从而减少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如图1和图2所示,上层桥面1的上表面开设有两条应急车道12,应急车道12位于机动车道11的两侧;钢桁梁3处于下层桥面2上方的中间部分处于双向机动车道11的正下方,双向非机动车道21位于钢桁梁3的两侧设置,且应急车道12处于非机动车道21的正上方,机动车道11上有大量的车辆行走,故机动车道11会对桥面施加更大的力,钢桁梁3处于机动车道11的正下方,能够更好的对上层桥面1进行支撑;非机动车道11处上层桥面1和下层桥面2之间没有钢桁梁3进行支撑,下层桥面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竖直的支撑柱22,支撑柱22的上端和上层桥面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故支撑柱22能够对非机动车道11处的上层桥面1进行支撑,但是支撑柱22的支撑力比钢桁梁3的支撑力小,故应急车道12处于非机动车道21的正上方,应急车道12通行车辆少,应急车道12的受力较小,避免非机动车道21上方的上层桥面1发生塌陷。如图2所示,上层桥面1和下层桥面2均为中间部分高两侧向下倾斜的形状,且倾斜的角度为α,0°<α>15°,在下雨时,能够使上层桥面1和下层桥面2上的积水流走,不会在机动车道11上产生积水,避免对车辆的通行造成影响;上层桥面1的边缘处还固定连接有防护栏13,防护栏13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车辆失控掉下桥面,减少车辆失控时造成的危害。如图2所示,钢桁梁3包括竖杆31以及斜杆32;竖杆31的两端分别和上层桥面1以及下层桥面2进行连接,竖杆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层桥面(1)以及下层桥面(2),上层桥面(1)和下层桥面(2)之间设有钢桁梁(3);/n上层桥面(1)的上表面设置有双向机动车道(11),下层桥面(2)的设置有双向的非机动车道(21),且双向的非机动车道(21)分别处于钢桁梁(3)的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层桥面(1)以及下层桥面(2),上层桥面(1)和下层桥面(2)之间设有钢桁梁(3);
上层桥面(1)的上表面设置有双向机动车道(11),下层桥面(2)的设置有双向的非机动车道(21),且双向的非机动车道(21)分别处于钢桁梁(3)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桁梁(3)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竖杆(31)以及倾斜的斜杆(32);
竖杆(31)的上下两端分别和上层桥面(1)和下层桥面(2)连接,斜杆(32)的两端分别和相邻两个竖杆(31)的上下两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杆(32)以及竖杆(31)的横截面均为箱型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跨线钢桁架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杆(31)以及斜杆(32)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加固板(3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线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宗富方超鹏金钱华姚力孙琦渊黄杰莉刘瑾王娟严鑫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绿地建筑钢结构有限公司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