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管柱护罩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3945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11:42
本公开涉及一种转向管柱护罩及车辆。转向管柱护罩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设置有组合开关配合孔,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一者设置有防转孔(111),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与防转孔(111)相配合的防转件(21),防转孔(111)和防转件(21)靠近于组合开关配合孔,防转件(21)插设在防转孔(111)内以使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对齐。该转向管柱护罩解决现有技术中转向管柱上、下护罩在组合开关配合孔处的面差过大的问题。

Steering column shield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管柱护罩及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管柱护罩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车型,转向管柱上、下护罩(组合开关配合孔处)面差的限位结构设计得大同小异,均不能有效控制转向管柱上、下护罩的面差,导致装车完成后转向管柱上、下护罩的面差过大,影响外观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护罩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向管柱上、下护罩在组合开关配合孔处的面差过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护罩,所述转向管柱护罩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护罩主体和第二护罩主体,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设置有组合开关配合孔,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中的一者设置有防转孔,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防转孔相配合的防转件,所述防转孔和所述防转件靠近于所述组合开关配合孔,所述防转件插设在所述防转孔内以使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对齐。可选地,所述防转件上设置有适于插入所述防转孔内的导向部。可选地,所述导向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面,由所述防转件的底端朝向顶端的方向上,两个所述导向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防转孔构造成方形孔,所述防转件构造成与所述方形孔相配合的方形销。可选地,所述防转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中的一者的内壁上,所述防转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中的另一者的内壁上。可选地,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中的一者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中的另一者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柱,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定位柱一一对应且相互配合。可选地,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中的一者设置有锁舌,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中的另一者设置有锁孔,所述锁舌卡设在所述锁孔中以使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扣合。可选地,所述第一护罩主体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护罩主体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对接以形成所述组合开关配合孔。可选地,所述第一护罩主体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中的一者的内壁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防转孔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管柱护罩。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护罩主体设置有防转孔或者防转件,第二护罩主体设置有防转件或者防转孔,并且,防转孔和防转件均靠近组合开关配合孔,通过将防转件插设在与其相配合的防转孔内,由于防转孔能够限制防转件在其内转动,这样可以使得第一护罩主体的外表面和第二护罩主体的外表面对齐,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组合开关配合孔处的面差,有利于提升转向管柱护罩的外观效果。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护罩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护罩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护罩主体和第二护罩主体配合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向管柱护罩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防转件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护罩主体11固定部12第一缺口13定位孔14锁舌20第二护罩主体21防转件22第二缺口23定位柱111防转孔211导向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本公开中,在未做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术语名词“上”是指产品处于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可以理解为沿重力方向的上,也与附图中图面的“上”相对应;“内、外”是指相对于部件或结构本身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护罩,该转向管柱护罩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设置有组合开关配合孔,组合开关配合孔用于安装组合开关并使组合开关穿设在组合开关配合孔内,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一者设置有防转孔111,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与该防转孔111相配合的防转件21,防转孔111和防转件21靠近于组合开关配合孔,防转件21插设在防转孔111内以使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对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护罩主体10设置有防转孔111或者防转件21,第二护罩主体20设置有防转件21或者防转孔111,并且,防转孔111和防转件21均靠近组合开关配合孔,通过将防转件21插设在与其相配合的防转孔111内,由于防转孔111能够限制防转件21在其内转动,这样可以使得第一护罩主体10的外表面和第二护罩主体20的外表面对齐,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组合开关配合孔处的面差,有利于提升转向管柱护罩的外观效果。参阅图2和图3,防转件21上设置有适于插入防转孔111内的导向部,通过设置导向部,有利于准确、快速地将防转件21插入防转孔111内。参阅图5,具体地,该导向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面211,由防转件21的底端朝向顶端的方向上,两个导向面21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这样可以使防转件21的前端端面的面积小于防转孔111的面积,方便防转件21插入防转孔111内。其中,防转件21的底端是指防转件21靠近第一护罩主体10或者第二护罩主体20的端部,而顶端则为防转件21的另一端。其中,防转孔111的形状为非圆形,相应地,防转件21也为非圆形,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防转孔111可以设置为方形孔,而防转件21为方形销,通过将防转孔111和防转件21设置成方形,可以方便防转孔111和防转件21的加工。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防转孔和防转件的截面形状还可以是半圆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等。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防转件21的底端与防转孔111为零间隙配合,即防转件21的底端与防转孔111之间的间隙非常小,当防转件21完全插入至防转孔111内时,由于防转件21的底端与防转孔111为零间隙配合,这样可以使防转件21紧密地与防转孔111结合,从而有效控制组合开关配合孔处的面差。其中,防转孔111设置在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一者的内壁上,防转件21设置在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另一者的内壁上。通过将防转孔111和防转件21对应设置在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的内壁上,这样可以避免防转件21和防转孔111占据转向管柱护罩外部的空间,从而使该转向管柱护罩的结构更加紧凑。防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管柱护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所述第一护罩主体(10)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20)设置有组合开关配合孔,所述第一护罩主体(10)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一者设置有防转孔(111),所述第一护罩主体(10)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防转孔(111)相配合的防转件(21),所述防转孔(111)和所述防转件(21)靠近于所述组合开关配合孔,所述防转件(21)插设在所述防转孔(111)内以使所述第一护罩主体(10)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20)对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管柱护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护罩主体(10)和第二护罩主体(20),所述第一护罩主体(10)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20)设置有组合开关配合孔,所述第一护罩主体(10)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一者设置有防转孔(111),所述第一护罩主体(10)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防转孔(111)相配合的防转件(21),所述防转孔(111)和所述防转件(21)靠近于所述组合开关配合孔,所述防转件(21)插设在所述防转孔(111)内以使所述第一护罩主体(10)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20)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件(21)上设置有适于插入所述防转孔(111)内的导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管柱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面(211),由所述防转件(21)的底端朝向顶端的方向上,两个所述导向面(21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孔(111)构造成方形孔,所述防转件(21)构造成与所述方形孔相配合的方形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孔(111)设置在所述第一护罩主体(10)和所述第二护罩主体(20)中的一者的内壁上,所述防转件(21)设置在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玖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