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9082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5: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和车辆,该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可以包括壳体组件以及支承组件,该支承组件构造为联接到壳体组件的一侧以用于吸收倾斜和冲击。

Steering column unit f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8月7日提交的第10-2018-0091837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转向柱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能够提高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的结构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
技术介绍
转向系统是用于改变车辆行驶方向的装置,并且转向系统由包括方向盘、转向轴、转向柱等的操作机构操作。通常,转向柱装置是形成为包围柱轴的装置,该柱轴将由于驾驶员操作方向盘而产生的扭矩传递到支承柱轴旋转的齿条齿轮机构并通过固定柱轴位置的支架与车身结合。为了方便驾驶员,转向柱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倾斜或伸缩(telescope)功能,其中,倾斜功能用于控制方向盘的固定角度,并且伸缩功能是彼此嵌套的两个中空管构造为沿柱轴的方向伸展或收缩,并且构造为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驾驶员撞击方向盘时,柱轴和转向柱收缩以减轻冲击,同时吸收冲击能量。通过这些功能,驾驶员可以根据他或她的身高或体形控制方向盘的突出程度或倾斜角度,从而平稳地操纵方向盘。通常,移动上安装支架,并且卷绕以吸收冲击的卷曲板展开以获得收缩负载。然而,当卷绕的卷曲板通过沿一个方向被按压而展开并扭转时,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负载差,因而出现安全性劣化的问题。在本
技术介绍
部分中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专利技术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可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其构造为通过容易地调节和固定方向盘的固定角度来改善可操作性并通过均匀地管理负载以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吸收冲击来改善安全性。通过以下描述可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各个方面,并且参考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各个方面将变得显而易见。此外,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所要求保护的装置及其组合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可以包括:壳体组件;以及支承组件,构造为联接到壳体组件的一侧以用于吸收倾斜和冲击。壳体组件可以包括:柱壳;以及插入柱壳的管。柱壳和管可以具有中空管形状。柱壳的一侧可以设置有联接到支承组件的联接部。联接部可以设置有线形槽。支承组件可以包括:上安装板;间距支架,构造为分别联接到上安装板的左侧和右侧;铰接支承板,构造为联接到间距支架的一侧;双折叠卷曲板,构造为分别联接到上安装板的两侧;以及囊体,构造为置于上安装板和双折叠卷曲板之间。上安装板可以具有关于俯视图设置有凹部的中央部。间距支架可以关于平面具有形状。间距支架可以贯穿地设置有双折叠卷曲板固定孔,双折叠卷曲板固定在该双折叠卷曲板固定孔上。铰接支承板可以是一侧弯曲的板状构件。铰接支承板可以设置有倾斜杆固定槽,倾斜杆固定在该倾斜杆固定槽上。双折叠卷曲板可以设置有细长槽。双折叠卷曲板可以设置有卷绕部,该卷绕部在弯曲的同时卷绕。双折叠卷曲板的平坦部可以贯穿地设置有第一螺栓联接孔。双折叠卷曲板的卷绕端部可以贯穿地设置有第二螺栓联接孔。上安装板可以通过贯穿双折叠卷曲板固定孔而联接到双折叠卷曲板。囊体可以联接到上安装板,以设置在上安装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安装有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车辆,该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支承组件,该支承组件构造为联接到壳体组件的一侧以用于吸收倾斜和冲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可以通过容易地调节和固定方向盘的固定角度来改善可操作性,并且通过均匀地管理负载以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吸收冲击以及即使在发生扭转时也能均匀地管理负载来改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他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从结合在本文中的附图和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将会显而易见或在其中得以更详细地阐明,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示意图。图2A和图2B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支承组件和壳体组件的局部组装示意图。图3A、图3B、图3C和图3D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支承组件的局部组装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4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间距支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A和图6B是示出图5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中的倾斜杆的操作示例的示意图。图7A和图7B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卷绕双折叠卷曲板的示意图。图8A、图8B和图8C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双折叠卷曲板的局部组装示意图。图9是图8A、图8B和图8C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双折叠卷曲板的联接部的示意性仰视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根据倾斜杆位置的操作差异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的负载测试结果的曲线图。可以理解的是,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呈现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有所简化的表示。如本文所公开的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设计特征,将部分地由特定预期的应用和使用环境来确定。在附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附图标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相同或等同的部件。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详细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以下予以说明。虽然将结合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是应当理解,本说明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旨在不仅涵盖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且涵盖可以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和范围内的各种替代形式、改型、等效形式和其他实施例。提供以下描述的实施例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精神,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此外,附图中描述的内容可以与示意图实际实现的内容不同,以容易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理解,当任何组件被称为连接到或联接到另一组件时,其可以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联接到另一组件,或通过介于其间的另一组件连接或联接到另一组件。这里使用的“连接”是指一个构件与其他构件之间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并且可以指代所有物理连接,例如粘附、附接、固定、接合以及结合。此外,诸如“第一和第二”的表达用于区分多个组件,并且不限制组件之间的顺序或其他特征。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单数形式旨在包括复数形式。可以理解,本说明书中提及的词语“包括”、“具有”等是指陈述的特征、数字、步骤、操作、组件、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操作、组件、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图1是根据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转向柱装置,所述转向柱装置包括:/n壳体组件;以及/n支承组件,联接到所述壳体组件的一侧以吸收所述壳体组件的倾斜和冲击。/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07 KR 10-2018-00918371.一种车辆用转向柱装置,所述转向柱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以及
支承组件,联接到所述壳体组件的一侧以吸收所述壳体组件的倾斜和冲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柱壳;以及
管,插入所述柱壳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柱壳和所述管具有中空管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柱壳的一侧设置有联接到所述支承组件的联接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联接部设置有沿所述联接部的长度方向形成的线形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支承组件包括:
上安装板;
间距支架,分别联接到所述上安装板的预定侧;
铰接支承板,联接到所述间距支架的一侧;
双折叠卷曲板,分别联接到所述上安装板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
囊体,安装在所述上安装板和所述双折叠卷曲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上安装板具有设置有凹部的中央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间距支架联接到所述凹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间距支架具有形状。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浚模卢炳佑林志勇金范洙赵相民安亨晙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