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6455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2:33
有关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外轴杆、内轴杆(41)、外柱和内柱(22)。内轴杆(41)具有:滑动部(51),能够进入到外轴杆内;以及轴承装接部(52),与滑动部(51)在轴向上相连,不进入外轴杆内。后侧轴承(61、62)在轴承装接部(52)在轴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装置。本申请基于2017年6月1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116603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在转向装置中,有具备伸缩功能的装置。伸缩功能根据驾驶者的体格差异及驾驶姿势来调整方向盘的前后位置。这种转向装置具备安装于车体的外柱、和插入在外柱内并能够相对于外柱移动的内柱。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内柱内,经由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承着外轴杆。在外轴杆的后端部安装着方向盘。在外柱内,经由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承着内轴杆。内轴杆被插入在外轴杆内。根据专利文献1的结构,在伸缩动作时,内柱及外轴杆相对于外柱及内轴杆分别在轴向上移动。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外轴杆位于车体后方,在轴向的两端部被轴承支承。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能够提高振动刚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93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可是,在转向装置中,在确保伸缩动作时及二次溃缩(collapse)时(二次碰撞时的行程)的行程量的基础上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这一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有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考虑到上述的事情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行程量的基础上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的转向装置。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1)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外轴杆;内轴杆,能够相对于前述外轴杆在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在前述外轴杆内,并且安装方向盘;外柱,经由前侧轴承将前述外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以及内柱,经由后侧轴承将前述内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并且能够相对于前述外柱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在前述外柱内。前述内轴杆具有:进入区域,能够进入到前述外轴杆内;以及非进入区域,与前述进入区域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相连,不进入前述外轴杆内。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非进入区域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本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是在外柱内将外轴杆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内柱内将内轴杆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即使是在位于车体前方的外轴杆外嵌着键锁止轴环等装接部件的情况,也能够抑制装接部件被配置到内柱或内轴杆的移动轨迹上的情况。因此,在伸缩动作时及二次溃缩时等行程时,能够抑制内柱及内轴杆与装接部件的干涉。由此,与如以往那样在位于车体前方的外柱内将内轴杆能够旋转地支承、在位于车体后方的内柱内将外轴杆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内柱及内轴杆的行程量。特别是,在本技术方案中,在伸缩动作时及二次溃缩时不进入外轴杆内的非进入区域配置第1轴承及第2轴承。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各轴承中的位于车体前方的轴承与外轴杆或外轴杆的周边部件在行程时干涉的情况。内轴杆的变位被抑制,内轴杆被稳定地支承。由此,能够使振动刚性提高。因而,在本技术方案中,能够在确保行程量的基础上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2)在上述(1)的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前侧轴承、前述第1轴承及前述第2轴承的至少一个是树脂衬套。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实现转向装置的简化。(3)在上述(1)的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第1轴承位于比前述第2轴承靠车体前方。优选的是,在前述内柱中的相对于前述第1轴承位于车体前方的部分,形成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与前述第1轴承的外圈碰抵的第1止挡。优选的是,在前述内柱中的相对于前述第2轴承位于车体后方的部分,形成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与前述第2轴承的外圈碰抵的第2止挡。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能够抑制第1轴承及第2轴承相对于内柱的轴杆轴线方向的位置偏差,所以能够进行转向轴杆的防松脱。特别是,通过用形成于内柱的止挡进行转向轴杆的防松脱,在外圈的固定中不需要分体地使用止动环等。因此,能够实现零件件数的削减。(4)在上述(1)至(3)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非进入区域形成为比前述进入区域大径。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能够使内轴杆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使振动刚性提高。并且,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仅将非进入区域形成为大径,与将内轴杆整体形成为大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尽可能抑制伴随着大径化的重量增加。(5)在上述(1)至(4)的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进入区域形成为中空圆筒状。优选的是,前述非进入区域形成为实心圆柱状。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能够使内轴杆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使振动刚性提高。特别是,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仅将非进入区域形成为实心,与将内轴杆整体形成为实心的情况相比能够尽可能抑制伴随着做成实心的重量增加。(6)在上述(1)至(5)的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前述外轴杆,外嵌着在卡止状态下限制外轴杆相对于前述外柱的旋转的键锁止轴环。前述键锁止轴环的外径优选的是比前述内柱的内径小。根据本技术方案,不论键锁止轴环的配置场所如何,在内柱的行程时都能够可靠地抑制内柱与键锁止轴环的干涉。由此,能够确保内柱的行程量。(7)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前侧轴杆;后侧轴杆,相对于前述前侧轴杆位于车体后方,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前述前侧轴杆在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并且安装方向盘;前侧柱,经由前侧轴承将前述前侧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以及后侧柱,经由后侧轴承将前述后侧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前述前侧柱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优选的是,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的前述第1轴承及前述第2轴承间的距离被设定为40mm以下。(8)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杆,在后端部安装方向盘;后侧轴承,支承前述转向轴杆;前侧轴承,在前述后侧轴承的前方支承前述转向轴杆;以及转向柱,经由前述后侧轴承和前述前侧轴承将前述转向轴杆能够绕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优选的是,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的前述第1轴承及前述第2轴承间的距离被设定为40mm以下。本申请专利技术者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第1轴承及第2轴承间的距离比40mm长的范围中的振动刚性的变化的比例成为比距离为40mm以下的范围中的振动刚性的变化的比例小。即,可知如果距离超过规定的范围,则即使然后增加距离,也估计不会有振动刚性的大幅的提高。所以,根据本技术方案,通过将第1轴承及第2轴承间的距离设定为40mm以下,能够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通过将第1轴承及第2轴承间的距离设定为40mm以下,能够确保前侧轴杆及前侧柱和后侧轴杆及后侧柱在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时的行程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技术方案,能够在确保行程量的基础上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n具备:/n外轴杆;/n内轴杆,能够相对于前述外轴杆在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在前述外轴杆内,并且安装方向盘;/n外柱,经由前侧轴承将前述外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以及/n内柱,经由后侧轴承将前述内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并且能够相对于前述外柱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在前述外柱内;/n前述内轴杆具有:/n进入区域,能够进入到前述外轴杆内;以及/n非进入区域,与前述进入区域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相连,不进入前述外轴杆内;/n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非进入区域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614 JP 2017-116603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外轴杆;
内轴杆,能够相对于前述外轴杆在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在前述外轴杆内,并且安装方向盘;
外柱,经由前侧轴承将前述外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以及
内柱,经由后侧轴承将前述内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并且能够相对于前述外柱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在前述外柱内;
前述内轴杆具有:
进入区域,能够进入到前述外轴杆内;以及
非进入区域,与前述进入区域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相连,不进入前述外轴杆内;
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非进入区域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前侧轴承、前述第1轴承及前述第2轴承的至少一个是树脂衬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轴承位于比前述第2轴承靠车体前方;
在前述内柱中的相对于前述第1轴承位于车体前方的部分,形成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与前述第1轴承的外圈碰抵的第1止挡;
在前述内柱中的相对于前述第2轴承位于车体后方的部分,形成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与前述第2轴承的外圈碰抵的第2止挡。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非进入区域形成为比前述进入区域大径。


5.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石善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