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双层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2961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1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线双层线圈,包括:一第一线圈层,由一第一导线组由内至外绕制而成;以及一第二线圈层,由一第二导线组由内至外绕制而成,该第二线圈层设置于该第一线圈层下方;其中,该第一导线组及该第二导线组分别包含多根导线,该第一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与该第二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线双层线圈可以得到更佳的性能。

Multi wire double layer c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线双层线圈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圈,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无线充电接受板及发射板的线圈。
技术介绍
在电子产品领域,常有不同尺寸的线圈被应用在产品中。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电子产品也向着更加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因此,电子产品中的电子元件,例如电感、电容、电阻等等,若能缩小其在电子产品中的体积或者排布方式,不但能减少电子产品的整体体积,更能增加空间的利用效率。现有技术中应用于无线充电板及发射板的线圈,通常采用单线α绕线,仅以一根导线绕制成多层线圈,绕制成的线圈空间利用率不高,实有改善的空间。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线圈,使其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即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线双层线圈,使其可以基于此得到更佳的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多线双层线圈,包括:一第一线圈层,由一第一导线组由内至外绕制而成;以及一第二线圈层,由一第二导线组由内至外绕制而成,该第二线圈层设置于该第一线圈层下方;其中,该第一导线组及该第二导线组分别包含多根导线,该第一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与该第二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相接。其中,该第一线圈层与该第二线圈层紧密贴合,该第一线圈层所在平面与该第二线圈层所在平面平行。其中,该第一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与该第二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为共用同一段导线组。其中,该第一导线组的该多根导线彼此并排排列形成一导线平面,该导线平面与该第一线圈层共平面;该第二导线组的该多根导线彼此并排排列形成另一导线平面,该另一导线平面与该第二线圈层共平面。其中,该第一导线组所包含的该导线根数为2~6根(较佳为4根),该第二导线组所包含的该导线根数与该第一导线组相同。其中,该第一线圈层及该第二线圈层为一总导线组绕制而成,该总导线组包括一中心位置、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由该第一端至该中间位置之间的该总导线组构成该第一导线组,由该第二端至该中间位置之间的该总导线组构成该第二导线组。其中,该中心位置为该第一导线组及该第二导线组的绕线起始端,该第一端由该第一线圈层最外侧延伸而出,该第二端由该第二线圈层最外侧延伸而出。本技术的多线双层线圈,可以采用以下绕制方式制成(以该第一线圈层及该第二线圈层为一总导线组绕制而成的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1)提供一总导线组,该总导线组包括多根并排平行导线,并且该总导线组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心位置;2)以卫星模具对部分该总导线组(该第二端与该中心位置之间的部分)进行临时储线;3)以主模具夹持该总导线组的该中心位置,以第一速度ω沿一旋转方向绕制该第一线圈层,同时该卫星模具绕该主模具,以第二速度2ω(2倍主模具的绕线速度)沿该旋转方向(与主模具相同的方向)释放临时储线绕制该第二线圈层;4)上下两线层同时由内到外绕制线圈,最后得到多线双层线圈,该第一线圈层在内部的第一圈与该第二线圈层在内部的第一圈于绕线起始端共用同一段该总导线组。现有技术中的应用于无线充电接受板及发射板的线圈为单线α绕线,使用一根导线进行绕制得到线圈。而本技术提供一种多线双层线圈,即,多根导线并排平行双层α绕线组,其改善α绕线方式,使用多线并绕,可得到更佳的性能。在一实施例中,本技术采用多根并排平行导线,通过模具从导线组中间部分开始绕线,得到双层线圈。基于此可得到更佳的性能,有利于提升品质因数Q。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多线双层线圈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多线双层线圈结构示意图(沿图1中X方向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多线双层线圈的总导线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截面示意图;图5至图7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多线双层线圈绕制过程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1第一线圈层12第一导线组13第一导线组绕线起始端21第二线圈层22第二导线组23第二导线组绕线起始端W总导线组1N~4N导线S1第一端S2第二端S3中心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说清楚本技术的技术特点,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了解本技术的结构、特点、使用方式及技术效果,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方案进行阐述。但以下所述仅为例示说明之用,并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制。请参考图1至图7。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线双层线圈,包括一第一线圈层11及一第二线圈层21。该第一线圈层11由一第一导线组12由内至外绕制而成,该第二线圈层21由一第二导线组22由内至外绕制而成,该第二线圈层21设置于该第一线圈层11下方。该第一导线组12及该第二导线组22分别包含多根导线1N~4N,该第一导线组12在内的绕线起始端13与该第二导线组22在内的绕线起始端23相接,具体为共用同一段导线组。该第一导线组12的该多根导线1N~4N彼此并排排列形成一导线平面,该导线平面与该第一线圈层11共平面。该第二导线组22的该多根导线1N~4N彼此并排排列形成另一导线平面,该另一导线平面与该第二线圈层21共平面。该第一线圈层11与该第二线圈层21紧密贴合,该第一线圈层11所在平面与该第二线圈层21所在平面平行。该第一导线组12所包含的该导线1N~4N根数可以为2~6根(附图中绘示为4根),该第二导线组22所包含的该导线根数1N~4N与该第一导线组12相同。在本技术附图所绘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一线圈层11及该第二线圈层21为一总导线组W绕制而成。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他的变形,只要保证最终线圈为并排多线绕制而成,并且线圈为双层即可。以下仍以一根总导线组W为例进行说明。该总导线组W包括一中心位置S3、一第一端S1及一第二端S2,由该第一端S1至该中间位置S3之间的该总导线组W构成该第一导线组12,由该第二端S2至该中间位置S3之间的该总导线组W构成该第二导线组22。绕制完成后,该中心位置S3为该第一导线组12及该第二导线组22的绕线起始端13、23,该第一端S1由该第一线圈层11最外侧延伸而出,该第二端S2由该第二线圈层21最外侧延伸而出。请参考图3至图7。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多线双层线圈,可以采用以下绕制方式制成(以该第一线圈层11及该第二线圈层21为一总导线组W绕制而成的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1)提供一总导线组W,该总导线组W包括多根并排平行导线1N~4N,并且该总导线组W具有一第一端S1、一第二端S2及一中心位置S3;2)以卫星模具对部分该总导线组W(该第二端S2与该中心位置S3之间的部分)进行临时储线;3)以主模具夹持该总导线组W的该中心位置S3,以第一速度ω沿一旋转方向绕制该第一线圈层11,同时该卫星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线双层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第一线圈层,由一第一导线组由内至外绕制而成;以及/n一第二线圈层,由一第二导线组由内至外绕制而成,该第二线圈层设置于该第一线圈层下方;/n其中,该第一导线组及该第二导线组分别包含多根导线,该第一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与该第二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相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线双层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线圈层,由一第一导线组由内至外绕制而成;以及
一第二线圈层,由一第二导线组由内至外绕制而成,该第二线圈层设置于该第一线圈层下方;
其中,该第一导线组及该第二导线组分别包含多根导线,该第一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与该第二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双层线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层与该第二线圈层紧密贴合,该第一线圈层所在平面与该第二线圈层所在平面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双层线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与该第二导线组在内的绕线起始端为共用同一段导线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双层线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组的该多根导线彼此并排排列形成一导线平面,该导线平面与该第一线圈层共平面;该第二导线组的该多根导线彼此并排排列形成另一导线平面,该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克力张飞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